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人就是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少年書蟲
馮道,字可道,自號長樂老,瀛州(今河北交河東北)人,祖上有時務農,有時教書,地位都很低,但馮道卻從小受家庭的影響,酷愛讀書,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穩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讀書,即使是大雪封門,塵埃滿座也要先讀書,書蟲馮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據幽州的劉守光慕名將他召去做了幕僚。
劉守光不自量力,總想擴充地盤,還想稱帝,馮道此時年輕氣盛,多次勸阻,惹得劉守光一怒之下將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這才脫險。
也許這次事件使馮道開始變得謹慎起來,也變得圓滑了許多。
劉守光被李存勖俘虜殺死後,馮道也被收入河東,張承業很欣賞他的文章,將他保舉給了李存勖,做了掌書記。
在後梁和後唐沿黃河反覆激戰的時候,郭崇韜對李存勖說將領們的飯太奢侈,陪吃的人也太多,導致供應不足,請他下令降低標準,惹惱了李存勖,說讓大家另選主帥。
他讓馮道起草這個命令,馮道勸道:「郭崇韜言語有失,不聽就行了,但不能分散將士之心。
假如敵人得知,一定認為我們君臣不和,那就給了他們可乘之機,請三思為好。
」李存勖醒悟過來,馬上消了氣。
一會兒,郭崇韜也來向李存勖謝罪,這件事就這麼平息了。
李存勖稱帝後,先升馮道為郎中、翰林學士,滅了後梁又授戶部侍郎。
不久馮道父親去世,按封建法律規定,要暫時辭官回鄉守孝。
服孝期間,家鄉鬧饑荒,馮道便將自己家裡的財物全部拿出來周濟鄉親,自己住在茅草屋裡,當地的官吏送來的東西他都沒有接受,當時契丹也素聞馮道大名,想偷襲將他搶走,由於邊境守軍嚴密防備,這才沒有得逞。
馮道在家鄉並沒有擺官架,而是親自下地勞動,也上山砍柴,對一些缺乏勞力的人家他也盡力幫助。
真官員的風範
守孝期滿後,他又回到京城,這時的皇帝已經是明宗李嗣源了,李嗣源久聞馮道大名,問安重誨原來的那個馮道郎中在哪裡,安重誨說剛復任翰林學士,李嗣源不禁說道:「他肯定是我的好宰相!」
在和大臣們相處時,馮道並非一味地懦弱忍讓,有時也譏諷反擊,同時團結一些人。
加上他有度量,文才出眾,日子一長,眾人對他都肅然起敬。
李嗣源對他的為人也很讚賞,說他當初在家守孝時自己耕種、上山砍柴、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為李嗣源的賞識,不久馮道便被升為宰相,在李嗣源這個明君手下馮道做宰相很順利,他也找機會向李嗣源進諫。
有一次,李嗣源問起他治國之道,他就說:「陛下以德得到天下,應當日慎一日,以答謝天下百姓。
臣早年侍奉先皇時,曾奉命出使,過大山的關隘時由於險要,所以非常小心地拉緊韁繩,人和馬都沒有事。
但到了平地上,就覺得不用小心了,結果從馬上摔了下來,傷得不輕。
此事雖小但所含的道理很大,所以陛下不要覺得天下太平、五穀豐登了就可以鬆懈點,想多享受一些,應該兢兢業業使江山永固。
」李嗣源非常贊同地點點頭。
有一天,李嗣源又問馮道:「天下雖然富足,那百姓過得好嗎?」
馮道說:「谷貴則餓農,谷賤則傷農,這是常理。
臣還記得近代舉人聶夷中的一首詩《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
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
』」
李嗣源說:「此詩甚好。
」於是讓侍臣記錄下來,自己經常誦讀,以提醒自己。
有一次,李嗣源拿出自己心愛的玉杯給馮道看,上面刻有一行字「傳國寶萬歲杯」,馮道便說:「這是前世有形之寶,王者則有無形之寶。
仁義是帝王之寶,古人說:『皇帝的寶座叫做位,怎樣守住這個位叫做仁。
』」李嗣源基本上是個文盲,他聽不懂馮道這些話,等他走了,找來別的人一問,才明白了馮道在勸諫他,因而對馮道更加器重了。
膽略超武將
李嗣源死後,李從厚繼位,馮道還是宰相,等李從珂起兵奪得帝位後,他率領百官迎接,但李從珂不喜歡有些圓滑的馮道,讓他到京城以外去做官。
不久,石敬瑭勾結契丹滅了後唐,為穩定政局,又讓馮道當宰相。
這次馮道經受了一次考驗,那就是出使契丹。
契丹原來就想搶走他沒有得逞,現在直接要他去,名義是出使,實際是想把他要走。
石敬瑭不願讓他去,知道很難再回來,馮道說:「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堅持要走。
其他人聽說自己要到契丹去,臉色就變了,手也發抖,馮道卻鎮靜地在一張紙上寫了兩個字「道去」,大家看了留下了眼淚。
契丹王聽說馮道要來了,就要親自迎接,有大臣勸阻他說:「天子沒有迎接宰相的禮節。
」契丹王這才沒有去。
為回到中原,馮道用心周旋。
有次契丹王話中流露出留他的意思,他說:「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為臣,豈有分別哉!」得到賞賜後,馮道便都換成薪炭,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北地太冷,我年老難以抵禦,所以早做準備。
」像要久留的意思,見馮道這樣,契丹王很感動,就讓他回去,馮道卻三次請求留下來,契丹王仍讓他走。
馮道又在驛館駐了一個月才啟程上路,路上也走得很慢,契丹的官員讓住就住,兩個月才走出契丹邊界。
左右隨從不解地問:「從北邊能回來,我們都恨不得插上翅膀飛,您還要住宿停留,為什麼這樣啊?」馮道說:「縱使你急速返回,那契丹的良馬一夜就能追上,根本就逃不掉,慢慢走反倒能安全返回。
」大家聽了,嘆服不止。
出使契丹順利歸來後,馮道受到石敬瑭的進一步重用,後晉不設樞密使後,將其職權歸入了中書省,由馮道主持,政務不管大小,石敬瑭都問馮道如何處理。
有一次,石敬瑭竟問起馮道軍事方面的事來,馮道謙遜地說:「陛下久經沙場,神威睿智,軍事討伐之事,自行裁斷即可。
臣只是一個書生,為陛下守歷代的成規,不敢有絲毫差錯。
軍事之事,臣確實不知。
」
輔佐石敬瑭的時候,馮道也提出過退休,但石敬瑭不准,連他的申請也不看,讓人去告訴他,如果不去就親自上門來請,馮道只好再出來任職。
不知馮道是否也覺得為兒皇帝當宰相感到屈辱,所以才提出退休。
但最終還是身不由己地繼續去做,軟弱和忍耐兩種特性在馮道身上融合在了一起。
自知之明 無奈保官
石敬瑭死後,石重貴繼位,新皇帝不喜歡馮道,而且有人對石重貴說馮道只能做太平時代的宰相,沒能力挽救危難,做興亡時期的宰相,於是石重貴就將他打發到地方上任節度使。
馮道並無怨言,其實他的度量還是比較大的,下放之前他曾經問別人大家對他的評價如何,這人說是非各半,馮道卻說:「贊同我的人說我是,不同意的人說非,反對我的人恐怕有十分之九吧。
」
石重貴在景延廣等人的支持下,和契丹開戰,大戰了三次,最後終因杜重威投降,無兵可調,後晉滅亡,石重貴等也被迫流亡契丹。
馮道前去見耶律德光,遭到斥責,耶律德光問他:「你為何來見我?」
馮道答道:「無兵無城,怎敢不來。
」
耶律德光又刁難他:「你是何等老子?」
馮道說:「無才無德,痴頑老子。
」
耶律德光不禁笑了,免了他的罪,又授予他太傅的榮譽職銜。
耶律德光還問過馮道如何治理中原:「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馮道順著他說:「現在的百姓即使佛再出也救不得,只有皇帝能救得!」雖然有點討好的意思,但據說耶律德光在中原不再像先前那樣濫殺了。
但契丹軍隊在中原的掠奪終於導致軍民的大反抗,耶律德光只得退兵,沒等回到老家,就死在了欒城(今河北欒城)。
接著,阿保機長子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被將領擁立為帝,北上囚禁了述律後。
契丹的內爭又給中原的抵抗提供了有利時機,被耶律德光一起帶走的馮道等人到鎮州(今河北正定)時,契丹軍被驅逐,獲得自由。
當時,造反的眾將士要推舉馮道為帥,馮道推辭說:「儒臣怎麼能做成這樣大的事呢,都是眾將的功勞。
」看見被掠奪的中原婦女,馮道就變賣東西將她們贖回,然後派人將她們一一送回家。
晚年敘官經
在後漢馮道仍然被授予太師,生活得自由又自在,為此他還寫了篇《長樂老自敘》,將他歷代的官職都列了出來,他也說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如「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財」。
還有三不欺,即「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而且不管貴賤都能堅持。
他說死後希望選擇一塊無用之地埋葬即可,不像別人那樣嘴裡含珠玉下葬。
也不穿豪華的壽衣,用普通的粗蓆子安葬就行。
最後,馮道說他唯一遺憾的是不能輔佐明君完成統一大業,安定八方,所以有愧於曾經擔任的官職。
但後來周世宗要北上擊退北漢軍隊時他又極力阻攔,看來他的文章中也有浮華之詞。
郭威起兵滅了後漢,去見馮道,想試探一下他的看法,是不是可以稱帝了,但馮道卻沒有什麼表示,郭威見他礙事,就把他打發到徐州接劉崇的兒子來繼位,沒等馮道回來,郭威已經在開封稱帝,劉崇的兒子被殺後,馮道回到京城,郭威又重用了馮道,讓他任宰相。
老年的馮道,這時已經七十來歲了,不知為何,他竟又大膽地勸諫了周世宗一次,而且諷刺世宗。
當時,北漢軍隊在劉崇的率領下,聯合契丹軍,想趁郭威剛死滅掉後周。
後周前方軍隊初戰失利,世宗柴榮要親征,馮道就反對,柴榮說要學唐太宗定天下,馮道說不必學唐太宗,柴榮說後周打北漢,如同大山壓累卵,馮道又譏諷地問柴榮能做得了山嗎。
結果惹惱了柴榮,讓他負責修郭威的陵墓,當了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山陵使。
自己率領軍隊親征去了,在高平大勝北漢軍隊。
陵墓修好後,馮道就病逝了,終年七十三歲。
廉潔的不倒翁
馮道一生以圓滑著稱,因為這個許多人不喜歡他,但馮道也直諫過幾次。
除了勸諫劉守光、柴榮外,他還勸諫過後漢高祖劉知遠。
因為百姓違禁買賣牛皮,按照後漢嚴酷的法律規定要處死刑,當地的判官反對處死,還大膽地上書給劉知遠,劉知遠大怒,下令犯人和判官一塊處死。
馮道就出來反對,說牛皮不應該禁止買賣,於民不利,至於判官則是個敢於直言、赤膽忠心之人,不但不應該殺,還應當獎賞。
然後馮道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說他失職,沒有及時出來制止這種法令的實施,以致今天害死無辜百姓,讓劉知遠治自己的罪,最後劉知遠只好赦免了判官和百姓。
不過馮道的度量還是比一般人大一些的,有一個出身軍吏的官員在衙門口罵馮道,馮道說:「他肯定是醉了!」然後讓他進來,設宴招待,一直到了晚上,也沒有絲毫不快和怨言,不久還升了那人的官。
客觀地說,馮道在年輕的時候很有志向,也有耐力有信心,他身份低微時寫過一首詩,說明他堅信自己以後必有發揮才幹的機會:「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獄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與虎狼為伍不值得提倡,但馮道做官那麼長時間,而且做的是宰相之類的高官,沒有貪污國家錢財,沒有為非作歹,還算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值得後來人的借鑑。
司馬光歐陽修都看不起他 但他卻救了中原無數百姓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現象在古代非常常見。很多新帝登基後都會對朝廷內部進行大換血,重要職位都會換人。能經歷兩位皇帝都擔任要職的就比較少見了,可是有一個人一生竟然經歷了十二位皇帝,...
皇帝都換了12個他卻一直是宰相 堪稱宰相專業戶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現象在古代非常常見。很多新帝登基後都會對朝廷內部進行大換血,重要職位都會換人。能經歷兩位皇帝都擔任要職的就比較少見了,可是有一個人一生竟然經歷了十二位皇帝,...
48年里侍奉了12位皇帝,堪稱中國古代的官員典範
歡迎關注興替鏡公眾號xingtijing,更歡迎大家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以評論方式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篩選有代表性的問題詳盡解答成文章(404問題除外,你懂的),讓30萬愛好趨同的人感受到你的腦洞。...
五代十國又一個無底線的超級亂世(二)
馮道昨天說了朱溫,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馮道。這個馮道可不得了,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他都吃得開,一共效力五個朝代十個皇帝,還短暫效力於耶律德光,而且都是位居高官。死後甚至被追封為瀛王。堪稱古代中國最牛逼的...
曾經恭順伺候了十個主子,唯獨看走眼一個,倒是最厲害的皇帝
在我們的印象中,三朝元老、四朝元老是很難得的。然而,在五代十國時期,由於中原王朝變更速度太快,五十三年之間,朝代從唐更替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最後歸於北宋。絕大部分文臣武將都不止跟隨過...
歷史上唯一歷經4朝,輔佐10個帝王的牛人!看完履歷跪了!
輔佐過三位皇帝的大臣,會被稱為「三朝元老」,這是極高的讚譽,也是完美的政治生涯。如果任職過兩個朝代,則會被稱為「貳臣」,意思是變節背叛,會遭人唾棄。但中國歷史上有為官四個朝代,號稱「十朝元老」的...
真正的官場不倒翁,經歷四朝,效忠過十位皇帝始終官居宰相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位極人臣的官場不倒翁,比如明代的張居正,清朝的名相張廷玉,但跟今天這位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他歷經四朝,效忠過十位皇帝,其中包括少數民族政權遼國,老話講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
一老臣,做了四個朝代的宰相,風光無限,卻被孫子輩的皇帝嚇死
他歷仕四個朝代,侍奉過十位皇帝,始終官居宰相三公,與他同時代的人盛讚他,後世人卻罵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奸臣,一生毀譽參半。各位可能會好奇他是誰呢?他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亂世不倒翁——馮道。
三朝元老就已經很厲害了,竟然還有個十朝元老
我們說某人資格老,就稱之為「三朝元老」,也就是說三朝元老就已經很牛了,但這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此人,此人不是三朝,也不是五朝,而是十朝。他就是五代十國時的馮道。馮道歷經桀燕皇帝劉守光、後唐莊宗李...
此人一心為百姓著想,歷任皇帝都委以重任,司馬光卻罵他是奸臣
今天要講的這位主人公,身處亂世,經歷奇特。他一生歷仕四朝十位皇帝,而且能被歷任皇帝都委以重任,始終擔任將相、三公這樣的高位,把整整一個時代都串了起來,實屬罕見。他的名字叫馮道。
五代時為民請命的政壇不倒翁馮道,為何被罵了一千多年
中國人評價歷史人物最常用的一個標準是「忠」,合乎這一標準,便是英雄好漢忠臣孝子,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千古罵名從此休想擺脫。五代十國時期的政壇奇人馮道的遭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歐陽修編《新五代...
幾分鐘理清模糊的五代史,詳細解讀這一段混亂的歷史
國人對五代十國這一段歷史大多數是比較模糊的,現在就帶大家來理清這一段歷史。首先明確一點,五代是指唐亡至宋建立前先後中原稱帝建國的五個朝代,即:梁,唐,晉,漢,周。十國是指周邊的割據勢力,即吳,南...
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馮道",希望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逢凶化吉
馮道生逢五代亂世,政權更迭頻仍,戰亂不斷。馮道一生歷經五朝十二帝,無論在什麼惡劣環境中,都能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是史上第一官謎,著名的"官場不倒翁",晚年自號長樂老,在中國歷史上的名聲不大好。他...
這個少年多活十來年,那基本就沒成吉思汗什麼事了
大家知道,成吉思汗是一個影響了世界的人。但是,如果中國的歷史上,這個少年多活十來年,那基本就沒成吉思汗什麼事了。在說這個少年之前。咱們先理一下前面的歷史。
歷史:侍奉過十位皇帝,還曾私自改立皇帝,馮道是忠還是有私心?
一樣平常都說一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侍二主,在中國歷史上也經常傳聞兩朝元老或者三朝元老,但從未傳聞過十朝元老,而他就是馮道。馮道雖然很少人曉得,但確實是實其實在的侍奉過十位皇帝,而對付他是若何做到能...
閒敘歷史之—「周世宗斥馮道」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進了汴京,自稱大遼皇帝(這一年契丹改國號為遼)。京城百姓聽到遼兵進城,紛紛逃難。遼主耶律德光登上城樓,派人用漢語宣布說:「大家別怕,我也是人嘛。我本來並不想來,是漢人引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