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有哪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隆中對策

「隆中對策」是劉備三顧茅廬是初次見到諸葛亮,談論天下大事時,諸葛亮建議劉備若要實現統一大業應採取的方針政策。

其內容包括四部分:

1、總結漢末以來北方客觀形勢,強調「人謀」的重要性。

「自董卓以來,天下豪傑並舉。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

諸葛亮對董卓大亂以來天下大勢的分析,軍閥混戰、割據四方,而北方的兩大勢力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後,滅袁紹,曹操統一了北方。

諸葛亮告訴劉備曹操之所以弱能勝強,統一北方,「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這是對漢末以來北方形勢的客觀總結。

「人謀」是指: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名聲顯赫,門生故吏遍天下,手下人才眾多;占有冀、豫等州,地域廣大,財力雄厚;人口眾多,兵力強大。

相反曹操是宦官後代,地盤微小、兵力不足。

然而曹操有進取而統一國家之志,制定了三條正確的政策:「修耕織以續軍資」、「奉天子以討不臣」、「唯才是舉」,這三條政策的實施使曹操變劣勢為優勢,打敗了袁紹。

諸葛亮強調「天時」「人謀」,實際是建議劉備既要順應歷史潮流,更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制定採取正確的謀略完成統一大業。

2、提出建國方略。

首先奪取荊州為立足之地,繼而奪取益州建立政權,他分析當前客觀情況是:北方已定,無法與曹操爭雄,江東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故只能採取聯合的政策,不能打他的主意。

而荊州是「北據漢沔,西通巴蜀,東連吳會」的軍事重鎮,州牧劉表沒有能力守住這塊土地。

劉備應奪取荊州為立足之地。

但荊州四通八達,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荊州建立政權是不安定的。

取荊州後,備應奪取益州為後方,因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其主劉璋不是守得住益州的人才,益州的人民皆盼明主,因此益州也是容易到手的,如果取得荊益巴蜀,則可與孫曹成鼎足之勢。

3、實施正確的內外政策治理國家,聚集力量,等待時機。

:「若跨有荊益」,對內則「保其岩阻,內修政理」「西和諸戍,南撫夷越」.對外則「結好孫權」。

在執行了這一對內對外政策的基礎上,等待「天下有變」這一時機到來。

4、時機成熟則兩路出兵北伐,完成統一大業。

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苑洛」,劉備就可以「親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關中)」,打下洛陽和關中,恢復漢室舊有河山。

二、酬「三顧」實踐《隆中對策》。

劉備聽他的分析得頭頭是道,相見恨晚,懇請諸葛亮出山。

此後隆中對策就成了蜀漢建國治國一切政治、軍事活動的基本指導方針。

1、奪荊、益,建國。

自此後12年中,這一計劃進展順利,劉備勢力蒸蒸日上。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赤壁之戰大敗曹操。

中分荊州,劉備才有了一塊土地。

公元214年,備奪得益州,219年奪得漢中。

220年,劉備稱帝建蜀漢,都成都。

2、白帝城託孤。

然而219年,荊州守將關羽違背了諸葛亮「聯吳」的方針,驕傲輕敵,被呂蒙襲殺,失掉荊州。

222年,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打著為關羽報仇旗號舉傾國之兵伐吳,欲奪回荊州,在夷陵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劉備逃回白帝城病死,臨死託孤將蜀國和劉禪托與諸葛亮。

3、鞠躬治蜀酬「三顧」。

這使「隆中對策」計劃遭到的重大挫折和破壞。

因為失掉荊州就失掉進攻中原的軍事基地,而諸葛亮「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苑洛」計劃也就落空;夷陵之敗使蜀國人力財力深受損失,元氣大傷;孫劉聯盟破裂。

西南少數民族乘機叛變,國內經濟貧乏。

蜀國面臨極大的困難。

可是,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為完成他的理想和報負,輔佐後主劉禪即皇帝位,毅然在這內憂外患之際擔負起了挽救蜀國,治理蜀國的重任。

措施:

(1)、恢復同孫權的友好關係,緩和吳蜀矛盾。

先派鄧芝使吳,表願和好之意。

229年孫權稱帝,亮派人送賀表,以示對他那個政權的承認。

這樣,兩國聯盟重新建立。

(2)、繼續執行劉備"任人唯賢"的方針,選拔培養人才。

(3)、發展生產,恢復經濟。

維修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

鼓勵種桑織錦,加強蜀錦生產和鹽業的管理,並組織軍隊屯田漢中,以解決蜀漢政權的錢糧之需。

(4)、追求民族和解,平定南中。

於225年著手解決西南少數貴族叛亂。

諸葛亮親自出征,採用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

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在第七次釋放他時,獲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表示從此不再反叛。

通過安撫政策,達到安定後方的政治目的,使南中「綱紀初定,夷漢初安」。

迅速的穩定了西南局勢,解除後顧之憂,並在南中地區取得人力財力上的支持。

這是諸葛亮一生中處理最得當的大事。

(5)、政治上厲行法制,加強中央集權。

制定和頒布了《蜀科》等法令、條例。

打擊、限制不法官吏和豪強,並加強教育。

對追隨他們入蜀的官員將領和蜀人,一視同仁,執法公允。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就連自己在馬謖失街亭之後,以「不善用人」罪上表請貶三等。

馬謖是亮好友,但貽誤軍機,亦斬。

以上措施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效果,25史中記載歷代社會,稱頌其秩序井然,政治清明者,除此惟兩次—貞觀年和開元之初,但評價尚不及諸葛治蜀高。

這就是他 「內修政理」、「南撫夷越」的實踐。

治蜀是他理想的第一步,是成功的。

三、諸葛亮北伐。

在對內、對外及平定南中的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之後,經過三年的準備,即上表後主劉禪,安排好朝中軍政,於公元228年春,開始了北伐曹魏的戰爭,北伐戰爭在五年時間內先後打了五次:

第一次兵出祁山,因街亭失敗而回。

第二次兵出大散關,圍陳倉,亦因無結果而退兵。

第三次攻占今甘肅境內的武部、陰平二郡而回。

第四次是曹魏進攻,因連日陰雨,斜谷、子午谷道路不通魏軍自行退去。

第五次兵出斜谷,在渭水南岸,與魏軍司馬懿長期相峙,最後因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而退兵。

終於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諸葛亮身後之蜀漢

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維繫了29年。

後主劉禪只知享樂,不理政事。

卻任用宦官,讓其專擅朝政,蜀漢政治江河日下。

雖經蔣琬、費褘、姜維、鄧芝、馬忠、王平等人苦苦支撐,也曾多次發動對魏戰爭,結果人力物力都遭到巨大損失,加重了蜀漢人民經濟負擔。

263年,魏軍三路伐蜀,鄧艾偷渡陰平,直克江油,又克綿竹,兵臨成都 。

劉禪接受譙周建議出降,蜀漢遂亡。


圖片:網絡

編輯:南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

《隆中對》原文、 賞析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

諸葛亮是多面手 精心繪圖安南夷

說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大概沒有人反對;我們說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並且善於運用自己的繪畫藝術,為自己制訂的政治路線服務,大概就有人懷疑了。 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諸葛亮,雖然不像歷史小說《...

蜀國最重要的謀士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劉備的蜀漢政權其實是由三股重要力量組成,以關羽、張飛為省的自家兄弟,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荊州的士族代表),以法正、李嚴為首的益州集團(益州士族代表)。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前最重要的謀士是諸葛亮,...

《隆中對》為什麼實現不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隆中對策無疑為顛沛流離的劉備集團指出了一條明路,可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隆中對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讓劉備集團「興復漢室」。那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到底是因為隆中對本身的漏...

《原創》深入解析千古智聖諸葛亮的成敗傳奇

武侯諸葛亮序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個千年故事,一部絕世文章。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倍出的年代,而諸葛亮又是其中的較較者!他自比管仲、樂毅。水境先生更是把他比做:興周八...

諸葛亮對蜀國建立和發展做出的貢獻!

諸葛亮對蜀國的建立和發展的重要貢獻: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一、隆中對策「隆中對策」是劉備三顧茅廬是初次見到諸葛亮,談論天下大事時,諸葛亮建議劉備若要實現統一大業應採取的方針政策。其內容包括四部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