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三國演義》:《隆中對策》與《漢中三策》之比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漢末天下大亂走向天下三分的浩蕩歷史進程中,荊州和益州是各方激烈爭奪的戰略支點。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和法正的《漢中三策》引導下,沒有立錐之地的劉備在短短的十年間據有荊、益二州,實現了與曹魏、孫吳鼎足而立的戰略目標,使得後世炎黃子孫,不能不對兩大「曠世奇策」刮目相看,拍案叫絕。
一 兩大奇策產生之背景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與法正的《漢中三策》,都出自於南遷的北方人之手,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結晶。
諸葛亮與法正都誕生在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黃河流域,都是精通儒學的名人後裔。
諸葛亮是漢末關東琅玡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
其祖父諸葛豐精通儒家經學,名重當時。
《漢書·諸葛豐傳》雲:「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
」法正是漢末關中扶風郡郿縣(今陝西眉縣)人。
其祖父法真也精通儒家經學,名重當時。
《三國志·法正傳》雲:「祖父真,有清節高名。
」裴注引《三輔決錄》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經。
兼通讖緯,學無常師,名有高才。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歷任泰山郡梁父縣縣尉、泰山郡郡丞,可能是因經學世家由舉辟進入仕途的。
法正的父親法衍,字季謀,曾歷任司徒掾、遷尉左監,也可能是通經學由舉辟進入仕途的。
由此看來,諸葛亮與法正有著大體相同的家庭背景,是當時黃河流域文化最發達的齊魯和關中文化的傳人,少年時期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傳統文化的薰陶,這為他們後來成為智能之士、傑出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漢末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的急風惡浪,打亂了諸葛亮與法正寧靜的生活,他們被迫南遷到荊州和益州。
《三國志·諸葛亮傳》雲:「亮早孤,從父玄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
玄素與荊州劉表有舊,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諸葛亮跟隨其叔父從北到南的顛沛流離,雖然辛苦,但卻是一次難得的對荊州南北進行考察的機會,為《隆中對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三國志·法正傳》曰:「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
」劉備年長於諸葛亮,所以一到蜀地便為官任職。
諸葛亮與法正在荊州和益州的生活,使他們有條件也有能力將南北文化結合起來,為《隆中對策》和《漢中三策》的提出創造了條件。
二 兩大奇策之戰略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與法正的《漢中三策》,都是為弱者策劃的戰略,都是聯吳抗魏立國於南國的戰略,都是主張抓住機遇變被動為主動的戰略,都是導演天下三分的戰略。
劉備在未見到諸葛亮之前,已轉戰了二十多年,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兩次得徐州,又兩次失掉徐州,沒有立錐之地,勢單力薄,東奔西走,寄人籬下,屯駐新野。
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草廬,問計於諸葛亮。
諸葛亮提出了鼎足三分、一統天下的分步走戰略:
北方的「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南方的「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突破困局的方向在何方?鼎足而立的支點在哪裡?對此,諸葛亮作了明確而精闢的分析,指出荊州和益州是兩個重要的戰略方向與戰略支點,而以益州為主,荊州為輔。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這樣就可實現第一步的戰略目標,鼎足而立。
然後,等待機會,抓住機遇,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策》的主要戰略內容。
荊州的戰略門戶是襄樊,益州的戰略門戶是漢中。
《隆中對策》提出十年之後,三分天下的形勢已經非常清晰。
公元217年,曹操收降張魯,平定漢中,益州門戶洞開,對剛奪得益州、立足未穩的劉備構成了空前嚴重的戰略威脅。
就在這事關蜀漢政權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法正深刻地分析了形勢,準確地預見了漢中對於蜀國未來的戰略地位,提出了著名的《漢中三策》:「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劉備採納了法正的奇謀、策劃親率大軍進兵漢中,擊敗曹操,不僅為蜀漢立國創造了基礎,而且劉備稱漢中王,其一生事業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這既是三國歷史發展變化的必然規律,更是劉備重用人才,實施《隆中對策》和《漢中三策》的必然結果,也是戰略策劃取得成功的典型範例。
三 兩大奇策之差異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和法正的《漢中三策》,既有許多共性,也有明顯的差異。
其一,時間上的差異。
《隆中對策》誕生於赤壁大戰之前的207年,劉備尚無立錐之地,三分天下的格局還在醞釀之中,所以提出了「跨有荊、益,鼎足而立」的目標。
《漢中三策》產生於赤壁大戰之後的217年,劉備已初步實現了跨有荊、益的目標,天下三分的態勢已非常明朗,所以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蠶食雍、涼,廣拓境土」等鞏固鼎立格局的目標。
其二,戰略上的差異。
《隆中對策》的戰略是「跨有荊、益」,立國西南,然後兩路出師北伐,一統天下。
這一戰略的巨大成功之處,是科學地預見了天下三分的形勢,並指明了早日實現天下三分的戰略方向。
《漢中三策》是上、中、下三大戰略選擇,即「上可傾覆寇敵」、「中可蠶食雍涼」、「下可固守要害」,其戰略預見性遠遜於《隆中對策》,但戰略操作性和針對性比《隆中對策》高出一籌,成為蜀國立足於益州的基本戰略。
其三,認識上的差異。
由三國歷史的演進軌跡來看,荊州歸吳,漢中歸蜀,是三國鼎立最後形成的標誌。
《隆中對策》由於提出較早,「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顯然侵害了吳國的根本利益,埋下了吳、蜀衝突的禍根,這無疑是其最致命的缺陷。
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在對蜀漢立國基地的選取上更客觀清醒。
《九州春秋》雲,「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劉備採納了龐統的建議,讓「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法正的戰略觀點與龐統不謀而合。
當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請劉備時,「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憑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先主然之。
」而《漢中三策》正是對這一認識的補充、具體和深化。
蜀漢位居前列的三大謀臣諸葛亮、龐統、法正,他們的奇策妙計相互補充,特別是龐統和法正對荊益二州戰略地位的正確認識,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隆中對策》的缺陷。
而劉備去逝之後,諸葛亮治蜀期間,實際上是以《漢中三策》為基本國策,確保了蜀漢的長治久安。
其四,選擇上的差異。
《隆中對策》選擇的是縱深基地戰略;《漢中三策》選擇的是前沿基地戰略。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這實際上是畫出了與魏、吳鼎足而立的地域範圍與戰略方向,並未說明其中的戰略支點和前進基地。
而法正的《漢中三策》則明確指出:要以漢中為前沿基地,「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士;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計。
」不僅明確的提出以漢中為未來蜀國的前沿基地,以及充分發揮漢中基地作用的更為現實、更有操作性的戰略,而且徹底放棄了《隆中對策》「跨有荊益」、兩路北伐的戰略計劃,將全部戰力集中到了漢中,確保蜀漢的長治久安。
兩相比較,《漢中三策》比《隆中對策》更符合三國鼎立的戰略態勢,更能體現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更能準確地反映蜀漢的國情與國力,更是蜀漢歷史進程證明的一條正確戰略,難怪曹操和諸葛亮對法正讚許有加。
四 兩大奇策之影響
《隆中對策》和《漢中三策》在當時都引起了極大反響。
《三國志·諸葛亮傳》曰:「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己,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對答,引出《隆中對策》,為劉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陳壽在上《諸葛亮集》的表文中也說:「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
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
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
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由這些比較原始的記載可以清晰的看出,諸葛亮的對策在當時就被稱為「奇策」,不僅征服了劉備,就連年輕的東吳英主孫權也嘆服其「奇雅」。
同樣,法正的《漢中三策》剛一提出,就引起了敵我雙方的高度重視。
「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法正審時度勢,輔佐劉備一舉攻克漢中,「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為法正的奇策妙算所折服,禁不住嘆息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正邪!」智慧超群的諸葛亮也十分佩服法正的才智,「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亮每奇正智術。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法正的器重之情,溢於言表。
《隆中對策》和《漢中三策》對後世的影響卻大相逕庭。
《隆中對策》的影響遠在《漢中三策》之上,其主要因素在於諸葛亮的逸群之才、道德榜樣和人格楷模等,是法正所無法比擬的。
法正在世時就威權獨斷、打擊報復、矯縱跋扈,「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所以,陳壽對法正的評價是,「法正著見成效,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
」
最後,我們以諸葛亮生前器重的蜀漢才俊楊戲於延熙四年(241年)所著《季漢輔臣贊》的辭句作結束語:
《贊諸葛丞相》
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
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
賢愚競心,僉忘其身。
誕靜邦內,四裔以綏,
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贊法孝直》
翼侯良謀,料世興衰,委質於主,是訓是諮,暫思精算,睹事知機。
明知道東伐吳國必然失敗,為什麼諸葛亮不阻止劉備呢?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曹操派兵追上殺害。劉備在關羽死後非常痛心,哭的幾次昏死過去。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於221年率領四萬蜀軍東伐吳國。在夷陵之戰中慘敗。後蜀漢元氣大傷,再也不能短時期內...
漢中王劉備的四大王牌軍師,得一可安天下
東漢末年,公元161年,漢中王劉出生在河北省涿州市,自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備少年時拜盧植 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 黃巾起義 。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 、徐...
有人質疑隆中對是諸葛亮忽悠劉備而提出來的,毛主席對此有話要說
《隆中對》本無篇名,節選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只有三百餘字,也叫「草廬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
諸葛亮的《隆中對》計策並不高明:定位過於模糊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
三國丨五虎將中唯一的一位戰略家
劉備從起家到占據荊、益二州及至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文,主要的依靠諸葛亮,武則依靠了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員大將,也即是後來人們稱作的「五虎上將」。關羽為「蕩寇將軍」、...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
蜀漢的興亡,可說是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劉備建立蜀漢可以說是全靠諸葛亮的規劃,正是由於諸葛亮在隆中提出三分天下,才有了劉備的基業。劉備在諸葛亮提出規劃後,也是按諸葛亮的謀划進行發展。諸葛亮對劉備提出的發展戰略雖然使劉備得到了地盤,有了...
為劉備所倚仗的法正是何人?為何連諸葛亮都佩服他?
法正(176一220年),字孝直,右扶風鄖人(今陝西眉縣)。建安初年,為避戰亂與同郡人孟達徒益州歸附劉璋,後以璋庸轉從劉備,為劉備代璋入益、妥理蜀政、據有漢中數度竭力籌策,任尚書令、護軍將軍,其...
曹操笑話別人長得比他丑,結果白送劉備一座城和三個頂級間諜
很難想像,如果劉備占據不了益州,三國將會是個什麼局面。可是攻占益州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說旁邊早已虎視眈眈的曹操、孫權,但就益州地勢之險要,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根本拿不下益州。所以當劉備準備對...
要不是周瑜死的早,孫權早就拿下四川,讓劉備雞飛蛋打
劉備兵屯新野的時候,徐庶向他推薦了諸葛亮。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了奪取天下的方略。諸葛亮認為,當時北方的曹操有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尚無法與之爭鋒。東吳已經歷父子三人經營,有長江天險...
白話《三國志》劉 備 傳
孫權對先主漸漸感到畏懼,將妹妹嫁給先主以鞏固雙方關係,先主前往京口拜見孫權,兩人相處頗為禮敬和好。孫權派人告知先主意欲聯兵攻取蜀地,其下屬有人建議不妨先答應孫權,因為東吳畢竟難以跨越荊州來占據...
諸葛亮為什麼廢掉劉禪,篡權自立呢?想想原因其實很簡單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紛亂,黃巾之後,豪強並起,群雄割據。劉備自認漢室宗親,一心希望復興漢室,然而一腔熱情的劉備始終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先後投奔過公孫瓚,投奔過袁紹,投奔過曹操,甚至還投奔過...
劉備取益州,靠了這兩個人做內應,一個是張松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早在劉備隆中初見諸葛亮時,諸葛亮的隆中之策就已經規劃好先取荊州後取益州的戰略。赤壁之戰後,劉備推劉表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並取下荊州四郡,劉琦病...
三國傑出的五大戰略家,魯肅排名第三,第一毫無爭議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段戰亂風雲的歷史歲月之中,有運籌帷幄、算無遺策的名臣謀士,也有衝鋒陷陣,勇冠三軍的無敵猛將,更有著眼整個戰局,能夠制定戰略方針的戰略家,那麼三國有哪些傑出的戰略家呢?什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