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戰略思路完全是一個錯誤,夢三國孔明的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世人甚推諸葛亮,千古隆中對,未出茅廬而定天下三分。
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統一天下的戰略,概括起來講,就是「三分天下,二路取中原。
」
劉備對此是如何看得呢? 那就有必要認識一下三國歷史中那個真實的劉備,應該說,劉備是個人物,絕對不象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個只會哭來哭去,沒有主見,讓諸葛亮牽著鼻子走的人。
曹操不是個恭維人的人。
他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耳!」這麼讚嘆劉備,不是沒有原因的,。
劉備三顧茅廬,君臣知遇,大家都認定劉備自得諸葛亮後,終於如魚得水。
其後,聯吳抗曹,占荊州,取西川,平漢中,三分天下,都是諸葛亮的功勞。
其實不然。
三國演義過於抬高諸葛亮,而忽略劉備的謀略,誰說劉備在未得到諸葛亮之前困頓潦倒?將不過關張趙雲?卒不過數千?止有新野一小鎮?
劉備投靠劉表時的情形,先主傳中有記載:「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
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
另外還有一件事,在曹操大軍壓境,劉綜已經投降的情況下,諸葛亮仍勸劉備攻打劉綜,說荊州可有。
原文是:「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
」
這裡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劉備為劉表守荊州北疆,先守新野,後鎮樊城,皆荊州北部重鎮。
劉備當時的軍隊之盛,人氣之旺,連劉表都恐懼。
從諸葛亮話中可以聽出,劉備絕對有實力取荊州。
第二,先主大敗曹軍於博望,說明劉備的軍事實力及戰鬥力並不差。
劉備的博望之戰,是在三顧茅廬之前,與諸葛亮沒有任何干係。
這說明,劉備的境地,並不比以前的磨難來得窘迫。
劉備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卻總能抓住機會,東山再起,劉備有很多次是從更為艱難的困境中奮起的。
怒鞭督郵,誰幹的呀?不是那個猛張飛,而是他劉備本人。
劉備出身寒微,織席販履,卻能舉義兵,討黃巾立大功,以一個安喜縣小小縣尉縛杖督郵,豪氣凌雲,棄官亡命。
又能以一個待罪之身,再討黃巾,因戰功,得高唐令,二次起家。
響應諸鎮,從討董卓,英雄之命播於四海,才得以坐領陶謙之徐州。
呂布趁他與袁術爭鋒之時,襲取下邳,劉備隱忍不發,居小沛,暗通曹操,聯合曹操殺呂布復仇。
在許都拒絕曹操拉攏,受衣帶詔,借討袁術之機回下邳起兵,再次起家,被曹操擊敗,依附袁紹,再依劉表,再投孫權,終於從荊州翻身。
曹操奸詐,智計絕倫,猶得不到梟雄之稱,我們一定要認清真實歷史中劉備的梟雄之姿。
不讀書,喜犬馬,討黃巾,鞭督郵,領徐州,梟呂布,受衣詔,背曹操,叛袁紹,棄劉綜,借荊州,襲西川,登帝位,這才是一個真實的劉備,一個名副其實的漢末梟雄。
也只有這樣的劉備,才配得上曹操的千古評語:「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和諸葛亮是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象漢高祖劉邦一樣,劉備是個桀傲不訓,不安份的人。
比照以往的經驗,縱使沒有諸葛亮,劉備照樣能夠東山再起。
諸葛亮並非一個將才,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謀人員,劉備有知人之明,史評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從他對諸葛亮的委任看,他一直是把諸葛亮做為一個參謀人員來看待的。
赤壁之戰後,「先主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
」劉備得西川後,「備領益州牧,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軍議校尉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每逢征戰,他總讓諸葛亮留守大本營,劉備伐西川,諸葛亮守荊州,劉備取漢中,諸葛亮守益州。
劉備伐吳,諸葛亮照舊留守。
因為劉備認為諸葛亮非將才。
我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法正!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是蜀漢第一臣,不錯,正確!但他不是劉備心目中的第一臣。
法正死得早,如果他壽命長一些的話,蜀漢後期的歷史就沒有諸葛亮什麼事了。
許多人會說,你亂講,你胡說。
但是只要仔細看一遍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上面記載得很明白。
法正比諸葛亮更能得到劉備的心。
試看: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首先是性格,劉備是什麼性格的人呢?「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這是史書中的劉備。
法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劉備「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已者數人。
」法正有德報德,有怨報怨,性情中人。
而諸葛亮呢?「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很長的一段評語,就說,諸葛亮是個公正,嚴明,細心,瑾慎,這麼一個人。
諸葛亮和法正誰的性格更象劉備呢?
其次,從官職上看。
劉備進入益州的時侯,「備領益州牧,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益州太守。
軍議校尉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從這上面看,諸葛亮比法正稍微大了那麼一點,但是法正更有實權。
劉備自立為漢中山王后,任命了幾個大官,一個是許靖,為太傅。
許靖這個人,劉備不喜歡,之所以封這麼大的官,是因為許靖有名望,有虛名。
另一個是法正,為尚書令。
諸葛亮呢?沒有加官。
第二年,法正死了。
第三年,劉備稱帝了,諸葛亮做了丞相。
再次,劉備伐吳敗後,諸葛亮說了這麼一句話,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自己心裡很清楚,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對於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劉備最看中的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二路取中原。
劉備有雄心壯志,欲統一天下,他怎麼會看中一個三分天下呢?所以取益州,只是他為最後平定中原做準備。
劉備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決策一步步走下來,得荊州後,取西川,完成了諸葛亮所講的三分天下,但後面的戰略決策卻導致劉備統一天下雄心的破滅。
三分天下,隆中對之功,二路伐魏,隆中對之過。
諸葛亮的失誤就在於他把思維拘泥於古代,拘泥於楚漢之爭的秦末。
他認為長安,關中地區,仍是曹操的一個腹心地帶,所以他提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兵出於秦川」,即他用主力攻擊關中地區,而令偏師出荊州,來牽制曹軍。
這其實是一個大錯,東漢時期,長安便不再是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被洛陽取而代之。
到東漢末年,曹操的大本營應在許昌,破袁紹之後,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應在鄴城。
曹操根本就不怕你劉備去取長安,而是害怕關羽得樊城,這也是曹操輕易便放棄漢中,回師洛陽的原因。
劉備取漢中實際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決策,他為隆中對所誤。
因為要實現隆中對的戰略目標,必須取得漢中,然後效仿漢高祖劉邦出秦川,取長安,成霸業。
曹操破張魯,得漢中而不取西川,他所憂便是在於宛洛,許昌地區,怕自已深入蜀地,被抄了後路。
以偏師與曹軍主力相爭,失敗是必然的,就象水淹七軍戰後,曹操欲遷都。
司馬懿和蔣濟所指出的,「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之失。
」曹氏集團並不怕關羽這支偏師。
劉備將大軍屯於漢中,與曹操爭一無用之長安。
使曹操得以棄漢中不顧而回師洛陽,就算當時孫權不出兵襲取荊州。
曹操的主力回洛陽,關羽註定要失敗。
徐晃已在偃城戰敗過關羽,曹操駐兵摩陂,都不用親救樊城,曹軍士氣大振,關羽何勝之有?劉備的大軍在漢中有什麼用?這難道不是諸葛亮主攻方向的失敗?隆中對主攻長安失誤,使得曹操可以放棄漢中,以主力之師對抗關羽,怎能不說是戰略上的一大失誤。
假如劉備不是讓關羽取許昌,而是自已親統大兵取許昌呢?在劉備取得西川之後,他的最佳的軍事戰略,就應該是以黃忠或其他將領為疑兵打著他的旗號,虛張聲勢去取漢中,吸引曹操的漢中和關中地區的軍隊。
而自已統率大軍與關羽直取許昌,讓諸葛亮留守荊州。
那麼這個結果,只能是曹操遷都鄴城,最後統一中國的大決戰,在河北展開。
但就曹操是死於樊城之戰的三個月後,劉備取得河北決戰的勝利,攻取北方,最後南下滅掉孫權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劉備就是劉備,當他發現曹操輕易便放棄漢中回師的時候,他馬上意識到了隆中對戰略的失誤。
所以他並沒有趁勝取關中,攻長安。
而是命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什麼意思?上庸在哪裡?湖北竹山縣西南,劉備就是要打通一條通往襄陽去的捷徑,以馳援樊城的關羽部。
關羽死後,他一意伐吳,決不是為了關羽,是為了荊州。
因為他明白了,荊州一丟,進取中原,統一天下的大業,不可能實現了。
也只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會相信出秦川,取關中,還會成功。
劉邦時代,關中地區是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許多人都勸項羽定都關中的。
而三國時期,那地方早就不是人煙阜盛的大都市了。
別說諸葛亮沒有攻下長安,就算他打下長安,也沒有用,諸葛亮早就得到關中大部分土地了,可靠關中能得天下嗎?
劉備伐吳只為得到荊州,為什麼沒有同意孫權的求和呢?看看希特勒攻打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就知道了,什麼叫被勝利沖昏頭腦。
諸葛亮其人,軍事才能一般,他不是名將。
什麼叫名將?一般意義上講以少擊眾,以弱勝強,才是名將,最起碼你要有不錯的戰績。
諸葛亮生平指揮過的戰役只有平南中蠻孟獲和六出祁山之戰。
唯一一場實現了戰略目標的勝仗即平南之戰。
「七擒孟獲」實在沒有什麼好炫耀的,因為當時漢人士風強悍,武器凱甲精良。
烏桓二十萬,曹操一戰平之,化南匈奴為五部。
鮮卑柯比能強大,曹彰一人鎮之。
劉備憑其威望,蠻族無一人敢反,伐吳時,隨意徵調。
六出祁山之戰,更是軍事史中的敗筆,諸葛亮拘泥古法,不知變通,無論對手是誰?曹真也罷,司馬懿也罷。
不管你是誰,我就一條道。
擋住了我的去路,我就沒轍。
氣人家不過,讓人家把自己氣死了。
回顧中華將領,稍有點名氣的,其戰績那個比諸葛亮還要糟糕?
但我們不能憑藉這個,就貶低諸葛亮,諸葛亮絕對有長處,劉備也沒看走眼,託孤還就托對了。
諸葛亮絕對有大局觀,謀深慮遠,司馬懿是個人才吧?是個名將吧?司馬懿看過諸葛亮安的營壘後,嘆道:「天下奇才也!」每次遇到諸葛亮,就只會固守,絕不出戰。
為什麼?因為諸葛亮治軍,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
兵法中講得好,「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和諸葛亮正面作戰,絕對討不到便宜,如果你固壘不戰,諸葛亮就沒有別的招數。
司馬懿就是看中了諸葛亮的這個弱點,活活把諸葛亮給拖死了。
名將能想到的,他諸葛亮都能想到,但他就缺了名將身上的一樣東西。
賭性和氣魄。
太謹慎了,韓信,名將吧?井陘之戰怎麼打的?一萬對二十萬,用幾千人背水一戰,他諸葛亮敢嗎?劉裕,名將吧?京口建義,怎麼建的?拉了一百號人,愣把京城建康攻下來了。
他諸葛亮敢嗎?打死也不敢。
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他就這樣的一個人,一心仿效劉邦,卻學不來韓信,韓信暗渡陳倉,襲取長安。
魏延依樣劃葫蘆,獻計兵出子午徑,襲長安,他不敢。
在綜合國力處於下風的時候,只有出奇才能致勝,他懂,他想過,可他不敢。
諸葛亮一生只犯了一個錯誤,就是隆中對的二路分兵,害得劉備不僅未能一統天下,還搭上他和關羽的性命。
可劉備就是劉備,一句責備話不說,諸葛亮能不深以為恨嗎?他就是拼了老命,也要北伐中原。
這一對千古知遇的君臣,君為臣誤而不惱,還要託孤,還要給他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劉備也是無奈的死去,他知道,諸葛亮不是他劉備,蜀漢政權只能過一天,算一天了。
北伐註定無功,他和劉備是心中有數的,出師表中說:「先帝深慮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當知臣伐賊,才弱敵強;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
劉備是一個銳意進取的猛士,是大丈夫,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織席販莒而胸懷大志,曹操高官厚祿與其情同兄弟,孫權設下溫柔之鄉,都不能泯滅他的志向。
曹操挾北征之威南下,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數敗之下,決不屈服。
永安託孤,矢志北伐。
也許有人會問,永安託孤,並未讓諸葛亮北伐呀!可知已之間,不用把話挑明,便心心相映,劉備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把諸葛亮比曹丕,又講大事,這個大事,難道不是北伐中原的大業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何等樣的悲壯。
圖片選自於《夢三國2》諸葛亮形象
但劉備就是這麼一個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努力,有一點機會,就要去爭,至死不渝。
而諸葛亮也死抱住他得關中霸天下的那套戰略方針不鬆手,為了對得起劉備,為了證明他取關中,定中原的正確,六出祁山,累死五丈原,死後選個接班人繼續干,也能九伐中原,兩人的這份執著,足以讓人嘆息流淚。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春意盎然之中的一場隆中對,造就劉備、諸葛亮悲喜的一生,卻成就了縱論千古的三分天下。
諸葛亮的《隆中對》計策並不高明:定位過於模糊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
成也劉備敗也劉備——《隆中對》執行中的得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天,時年47歲的劉備,前後三次從新野跑到襄陽城外的隆中,去拜訪只有27歲的諸葛亮。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 興漢安民的政治理念使他們走到一起來了。劉備從18...
歷史上這些精彩的計謀,讓人捉摸不透,你知道嗎?
司馬懿的驅虎吞狼之計最為精彩,雖然歷史上有多人都提出過類似的計策,但要數司馬懿這招最為致命。司馬懿不僅憑藉這一招徹底扭轉了曹操的頹勢,還得到曹操的賞識,並讓他從一個小小的主薄逐漸走到曹魏的政治前...
司馬懿一人 撲滅了諸葛亮出山時獻給劉備的「隆中對」計劃!
三國時,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後終於國庫耗盡,自己也油燈燃盡,病死在五丈原。而在諸葛亮的北伐中,曹魏將領司馬懿可謂是最大的阻礙,諸葛亮使出渾身解數都無能為力!這些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可是關羽失荊州,...
諸葛亮:蜀漢沒能問鼎天下,是因為他錯了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初次登入政治舞台就是以《隆中對》給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遠景。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
諸葛亮做了16年軍師,到底幫劉備做了什麼,劉備要託孤、讓位
蜀漢皇帝劉備夷陵慘敗,逃到白帝城,病重,命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安排託孤事宜。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成就大業。我的兒子值得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才,你就取代他...
隆中對明明不能實現,為何劉備還相信?其實諸葛亮早看穿劉備
三國中最經典的一段就是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臥龍諸葛亮出山,而諸葛亮也在茅舍內對劉備闡明了未來的藍圖,稱為隆中對,隆中對怎麼說呢?為什麼最後隆中對的內容只實現了一部分呢?真的是關羽破壞了隆中對的實現嗎?
諸葛亮平生5次北伐,司馬懿阻擋2次,還有兩次被曹操養子所拒!
說到諸葛亮,不由得就聯想起一個詞語叫「鞠躬盡瘁」,這四個字用在諸葛亮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自蜀漢先主劉備三顧茅廬以來,諸葛亮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話又說回來,諸葛亮到底為劉備做出了什麼貢獻...
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交手,十人有九人猜錯!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是《三國演義》的重頭戲。一談到這裡,有人立馬會想到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鬥智鬥勇。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手,卻並不只是六出祁山。諸葛亮二出祁山時的對手,並不是司馬懿。而在他...
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要御駕親征?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三國史上有著數不清的大小戰役,其中三場戰役決定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分別是袁紹和曹操之間的官渡之戰,曹操和孫劉之間的赤壁之戰,以及劉備和孫權之間的夷陵之戰。尤其是劉備和孫權的大戰...
劉備得鳳雛臥龍還失敗,因為關羽丟了荊州
按演義來講,龐統死於意外,短暫得到了又失去了,就好比劉備巔峰能湊齊七十萬大軍,有關羽威震華夏,有一統的希望,結果關羽敗了不及反應,自個也敗光了七十萬大軍,全靠剩下的臥龍給撐著。龐統不死,關羽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