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諸葛孔明不死,蜀漢是否能統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這句詩,大概是對諸葛亮結局或者蜀國結局的最好寫照吧?為之奮鬥一生,卻死在北伐的路上。

假如諸葛亮不那麼早就去世,那麼蜀國能一統中原,改寫歷史嗎?我覺得不能,為什麼呢?

從蜀國國內來看:

第一:蜀主孱弱,不堪大任。

也許有人會說蜀主劉禪很聰明啊,被滅國之後還能善終?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有點太過牽強。

一個人的聰明與雄才大略沒有必然的聯繫,有雄才大略,一統天下之志的人固然聰明,但聰明的人有的只體現在做人上,制定國家大政方針,那需要的是眼光,戰略,雄心與意志力。

而這些蜀主統統沒有,蜀主劉禪沒有天下之志,只想過個安樂的生活,做個「安樂公」。

這樣的人做皇帝,不能說不好,但絕非雄主。

第二:太監與嬪妃的干政。

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取得顯著成果時,司馬懿在大後方把諸葛亮的台給拆了,於是在太監與嬪妃的鼓動之下,就把諸葛亮撤回來了,這一撤不要緊,之前所做的努力全都白費了,得到的城池全部被迫放棄,又重新回到魏國手裡了,這是真正的徒勞無功,耗費錢糧與兵力。

第三:大臣之間互相掣肘。

本來劉備為後主劉禪留下兩位託孤大臣,諸葛亮作為荊州派和老臣自然是要留著的,李嚴作為益州豪門代表也不得不留,要不然咋能在益州安穩腳跟,同時也有利於平衡兩個派別的權力。

但存在的問題就是李嚴作為益州本地人,卻處處被諸葛亮壓制,反客為主,心中甚是不悅,但也沒辦法與諸葛亮發生正面衝突,畢竟武將們都聽命於諸葛亮,軍政大權也在諸葛亮手中。

這就給了司馬懿了可乘之機,在諸葛亮北伐時處處刁難,不發糧草。

本來出一次秦嶺就很不容易,每次北伐諸葛亮都被糧草所累,後方糧草不給力,北伐怎麼能打贏。

打仗不就打的糧草與兵士嘛。

第四:無謀臣與武將。

萬千計謀皆出自諸葛亮,沒有一個智囊團,即便如曹操也有荀彧,司馬懿,郭奉孝,徐晃等等可以商量商量,但蜀國只有諸葛亮一人,諸葛一死,無人能延續諸葛亮的謀略了。

武將自從關羽死後就開始迅速凋零,如張飛被部下殺死,黃忠誘敵中箭而亡,馬超病亡,北伐時只有五虎將之一的趙雲了,此時趙雲也已鬚髮皆白了。

所以說蜀國無論謀臣還是武將都是十分的凋零。

第五:國狹地小,財力不足,無法維持戰爭機器。

天下九州,魏國占據6州,吳國與蜀國占據剩餘的三州,蜀國其實只占有1個益州和荊州的3個郡。

要知道古代打仗可不是拼的科技是否發達,武器是否先進,那可是冷兵器時代,沒有飛機大炮,拼的就是士兵和財力。

而這兩方面主要就看你掌控的土地多不多,人口多不多,只要這兩者兼備,那你就可以無休止的打打打,把對方耗趴下。

但蜀國確實地狹人少。

以至於諸葛亮都發出了耗盡益州財富的感嘆。

而反觀魏國:第一君主賢明,即便到了第三代掌門人,曹睿的智慧也不屬於前兩任,且有吞併天下的野心;第二:曹氏/夏侯氏家族龐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出為朝廷;第三,張頜,司馬懿,曹真,曹爽等將軍們撐起了魏國的天空;第四:地大物博,人口數量大。

這些都能為魏國的堅守提供源源不斷的保障。

而蜀國的興衰卻很脆弱,寄予諸葛亮一人之身。

那麼你覺得諸葛亮不死那麼早,蜀國有可能改寫歷史嗎?歡迎討論一下你的看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滅亡時,劉嬋為什麼這麼爽快的答應投降

劉嬋就是小時候被趙雲亂軍從中救出的阿斗,劉嬋的父親也就是劉備,在公元222年,為了給關羽報仇,率領舉國之力進攻吳國,在夷陵慘遭大敗,死傷不計其數,蜀國從此元氣大傷,劉備沒辦法退到白帝城,而且託...

諸葛亮為何除掉了魏延?結果令世人費解

諸葛亮為何一心執意要除去魏延。依據三國志,魏延基本不是投誠過來的,而是劉備的部下,也就是劉備的貼身家將出身,因而和劉備的關係十分密切,是深受到劉備信任的。劉備貼身部隊後來稱白旄軍,是三國時期最精...

六出祁山真相: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因為什麼失敗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

細數三國蜀國次次北伐無功而返丟失的大好機會

在歷史記載中蜀國是有好幾次時機可以攻下魏國,成就一統天下的美夢的,但是好幾次的決斷和外交,糧草,選人不當等等緣由屆喪失了最好的時機,招致北伐失敗,退守漢中。上面我們就說一下三國時期蜀國喪失的時機...

逆天而行嗎?諸葛亮五次北伐

蜀漢丞相諸葛亮扶助劉備建立蜀國,天下以魏、蜀、吳形成三國鼎力之勢。尤以魏實力最大,地盤最廣,蜀吳無論是在軍力、人口、地域上都比魏弱;但三方勢力都不能獨自完全吃掉另一方。就算強大的魏國也不能貿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