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曹丕為什麼不趁虛進攻劉備,反而進攻盟友孫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丕想打孫權不是一天兩天了。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就開始想著平定南方。
赤壁之戰前,在進攻荊州的時候,其實曹操的主要目標就不是荊州,而是東吳的孫權。
這也是曹操在戰前訓練水軍的目的。
進攻荊州,曹操不需要事先大量訓練水軍,主要是陸戰。
只有強攻東吳,才需要大規模的水戰,才需要事先訓練水軍。
但是曹操還沒開始南征,劉表突然去世了,曹操就抓住機會趕緊開始南征,在新野和樊城擊敗劉備,追到當陽又擊潰了劉備的主要軍隊,搶占江陵,迫使劉備無法隔江與曹操對峙,只能退往江夏。
這時候,曹操的主要目標就是借著荊州居上游之重的地理優勢,乘勢而下,水陸並進,一舉消滅東吳,畢其功於一役。
赤壁之戰後,孫權與劉備聯合,攻占南郡,迫使曹操勢力退到長江以北,劉備趁機搶占了荊州的一部分,成為之後立足的根據地。
在此之後,劉備和曹操之間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雙方都沒有相互進攻。
曹操忙著在北方討平烏桓,平定關中,劉備則從荊州西進,攻占了益州。
一直到劉備進攻已被曹操占領的漢中,雙方才再次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這就是漢中之戰。
從赤壁之戰結束,到漢中之戰爆發,這段曹劉雙方各自忙各自的時期,曹操的判斷顯然認為劉備已經不足為患,所以把除了應付北方各地出現的叛亂之外,主要精力都用於進攻孫權。
這期間,曹操先後進攻孫權五次,孫權也主動進攻曹操一次,也就是張遼成名的合肥之戰。
由於劉備在漢中之戰中大獲全勝,迫使曹操退出漢中地區,在秦嶺以北地區採取防守姿態,劉備的勢力一時之間達到巔峰。
這時候,劉備如果想進一步進取,就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繼續進攻曹操,一個是進攻孫權。
劉備認為應當進攻孫權,先小妹孫權,統一南方,最起碼的是將孫權趕出荊州,完全占領整個荊州地區。
而諸葛亮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不應該主動進攻孫權,而應該北伐曹操。
但無論東進還是北上,經歷了長達三年的漢中之戰,劉備方面的消耗是比較大的,都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休整。
但劉備還沒回到成都開始休整,下一步的行動方向還沒有在內部形成統一意見,關羽就已經開始北伐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但仍然搶下了一部分荊州的地盤,主要是襄陽和樊城。
這樣一來,無論是誰占據荊州,都會因為缺乏在江北的根據地,北上進攻曹操,都必須先在襄陽堅城之下苦戰。
這也是後來關羽北伐失敗的原因。
只有攻下襄陽,才能讀過漢水,直出中原。
曹操在關羽北伐初期並沒有急於救援,也就是因為曹操認為,關羽能夠出動的兵力有限,又有帳下第一大將曹仁鎮守,關羽不足以攻下襄陽。
但是關羽圍攻襄陽,曹仁苦戰幾個月,也未能擊退關羽,曹操不得已,才開始抽調軍隊增援襄陽。
這時候,曹操在關中的軍隊是不能動的,能夠用的機動兵力也剛從漢中回來不久,需要休整,所以先派于禁率領一部分軍隊增援,後續又派了徐晃。
沒想到關羽大發神威,在襄陽城下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襄陽城被淹,也差點就被攻破了。
很顯然,如果關羽真的攻下襄陽,進取宛城,威脅洛陽,孫權再繼續在江淮一線主動進攻,曹操方面的形勢就很危險了。
但三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這是三方博弈,各自有各自的算盤。
站在孫權的角度,這時候的選擇也是兩個,要麼繼續進攻江淮,牽制曹操,協助劉備北伐,要麼趁關羽被困堅城之下,趁虛偷襲荊州。
結果,孫權選擇了後者。
因為對孫權來說,關羽在荊州是高懸在東吳頭上的一把刀,隨時掉下來都會威脅到東吳的安全,而進攻江淮又很難成功,孫權並不抱太大希望。
所以,孫權選擇了趁機拿下荊州,把自己的籬笆紮緊。
既然要進攻荊州了,孫權知道曹操現在也怕劉備進攻,就先遣使和曹操聯繫,奉表稱臣,並且主動勸進。
三國之間的形勢在這段時間,從孫劉聯盟共抗曹操,變成了孫曹聯盟共抗劉備。
這是因為,這時候劉備一方變成了主動進攻的一方,而孫曹兩方都面臨著被動防禦的局面。
所以,在偷襲荊州、擒斬關羽前後這段時間裡,孫權對曹操一方表現得非常恭順。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孫權又繼續遣使進貢,繼續勸曹丕代漢,屈身事曹。
為什麼呢?因為孫權清楚,雖然他奪取了荊州,但劉備不會善罷甘休,必然出兵進攻,孫權要事先做好外交工作,穩住曹丕,以安心準備即將到來的和劉備的大戰。
夷陵之戰初期,劉備軍勢很盛,孫權感覺壓力很大,對曹丕各種低聲下氣,稱臣納貢,曹丕提的要求不管是什麼,都一口答應。
這其中,就包括答應送兒子到曹丕那裡為質。
但是到夷陵之戰後,孫權擊敗了劉備,孫權的臉就變了,質子也不送了,之前提的要求也推三阻四。
於是,曹丕決心討伐孫權。
這時候,曹魏和孫權分別在荊州和江淮兩個方向對峙,和劉備一方則只在漢中方向對峙。
孫權在荊州方向則同時面臨著劉備和曹魏兩方面的壓力。
劉備在夷陵之戰後,收拾殘兵,退守白帝城,一方面時抵禦追擊而來的吳軍,一方面也是在等待機會出兵報仇。
所以,聽到曹丕出兵的消息,劉備也寫信調戲陸遜,說如果他也學孫權,這時候主動配合曹魏,進攻孫權,結果會如何?陸遜回信表示不接受調戲,說你剛經歷夷陵之敗,就不要吹牛了。
《三國志·陸遜傳》注引吳錄:
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云:「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
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
劉備這時候再次表現出了他以漢室正統自居所應有的「漢賊不兩立」的氣魄,在曹丕進攻孫權時,並沒有配合曹丕,進攻孫權,而是斂兵自守,作壁上觀。
再回頭來說曹丕。
在孫權偷襲荊州、擒斬關羽之後,孫權的勢力猛然增加了。
這時候曹丕面臨的選擇也無非是兩個,要麼是協助孫權,在漢中方向進攻劉備,要麼是進攻孫權,遏制孫權勢力的擴張勢頭。
曹丕的選擇是藉口協助孫權討伐劉備,但實際上是準備進攻孫權。
所以,夷陵之戰前後,曹丕也調集軍隊,主要是在荊州方向。
夷陵之戰勝利後,吳軍內部也出現了意見分歧。
徐盛、潘璋等人認為,曹丕不會主動東吳,吳軍現在應該乘勝追擊,繼續進攻劉備,可以一舉擒獲劉備。
但陸遜、朱然、駱統等人則清醒的認識到,曹丕不會縱容孫權和劉備之間的均勢被打破,現在已經在荊州地區集結的曹魏軍隊名義上是幫孫權抵禦劉備,實際上是來進攻孫權的。
從曹丕一方的角度看,夷陵之戰後的態勢已經變成了吳強蜀弱,進一步的危險就是孫權乘勝追擊,真的直取益州,如果出現這種局面,曹丕一方如果也想參與瓜分劉備勢力,只能從漢中進兵,但漢中道路崎嶇,糧運困難,就算是滅了劉備,曹魏也分不到什麼。
所以,這時候對曹魏來說,理性的選擇就是打壓孫權,迫使孫權放棄徹底消滅劉備勢力的打算,繼續保持著南方分割為兩部分的局面,而不是變成一個統一的勢力,一心一意的對抗北方的曹魏。
而且,進攻孫權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是,劉備剛被吳軍擊敗,有可能出兵報仇,客觀上協助魏軍作戰。
如果出現這種局面,魏軍就有可能在荊州方向擊敗吳軍,進占荊州的長江以南部分。
上一次赤壁之戰是吳軍擊敗曹操,最後得利的是劉備,現在如果是朝這個方向發展,那麼就會是吳軍在夷陵之戰中擊敗劉備,曹魏在荊州得利。
孫權為何從聯劉抗曹倒向反劉降曹
孫權從聯劉抗曹到反劉降曹公元200年,孫權繼其兄孫策成為江東之主時,年方一十九歲。這時,曹操正與袁紹展開官渡之戰,逐鹿中原;劉備尚未成為割據稱雄的一方勢力,正依附袁紹,袁紹被打敗後,劉備又於20...
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三國三大兵家必爭之地:關羽威震華夏,孫權永生難忘!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指天然地勢險峻的所在,地形適合防禦或進攻,打仗時兩軍必會相互爭取的地方。比如在戰國後期,上黨地區無疑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為上黨地區的爭奪,秦國和趙國爆發了長平之戰。...
大意失荊州的歷史懸疑:並非只有關羽對東吳大意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並賜給他符節和斧鉞。在荊州的關羽率領軍隊攻打樊城的曹仁,曹操派大將于禁協助曹仁,結果曹軍大敗,于禁戰敗投降,將軍龐德投降。正當關羽名聲大振,曹魏政...
6年時間裡他瘋狂的進攻對手,諸葛亮的北伐策略是否正確?
從公元228年開始,蜀漢丞相諸葛亮開始帶領著蜀中的主力軍隊北伐曹魏。至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蜀漢軍隊每年都要出漢中進攻關中和甘肅地區。六次祁山的說法就此而來,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不停地進攻曹魏,...
劉備夷陵慘敗後,曹丕為什麼不聯合孫權吃掉劉備反而打孫權?
劉備稱帝後不久,就開始籌備為報關羽之仇的伐吳之戰。雖然出征時劉備並未率領馬超、趙雲等彪悍的戰將,還在出發前折了張飛,但劉備還是依靠吳班、馮習等將,於戰爭的初期,將駐守宜都的東吳陸遜打得大敗,致其...
只需三招,劉備就能收復荊州,打垮孫權,替關羽報仇雪恨
東吳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後;劉備臥薪嘗膽準備兩年,親率數萬精兵東征,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奪回荊州,卻在夷陵之戰被吳將陸遜大敗。此戰蜀漢四萬中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沙摩柯部武陵蠻軍一萬同樣全滅,...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劉備夷陵慘敗後,曹丕為何不趁機伐蜀,反而進攻東吳?原因很簡單
劉備稱帝後不久,就開始籌備為報關羽之仇的伐吳之戰。雖然出征時劉備並未率領馬超、趙雲等彪悍的戰將,還在出發前折了張飛,但劉備還是依靠吳班、馮習等將,於戰爭的初期,將駐守宜都的東吳陸遜打得大敗,致其...
如果沒有曹丕亂幫忙,擊敗劉備大軍後,孫權能否征服西川?
公元222年,關乎兩國命運的夷陵大戰有了結果。陸遜依靠火攻擊敗了劉備,劉備率領的6萬多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在擊敗劉備以後,孫權甚至準備乘勝追擊。但這個時候,北方的曹丕幫了倒忙。曹丕突然進攻東吳,以...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