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岐山:諸葛亮是為興復漢室打一劑強心針?還是因為個人之好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終於出兵了。

時為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魏太和元年。

漢相諸葛亮上疏漢帝劉禪一封千古名篇《出師表》後,提兵北上,軍屯漢中。

由此揭開三國後期最可歌可泣的史詩序幕。

在後世的演義和傳說中,這一系列軍事行動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六出祁山。

稍晚些時,洛陽城中的魏帝曹睿得訊。

曹睿的情緒莫名緊張之餘,毋寧說摻雜著一絲細微的放鬆。

該來的總算來了。

建興五年,漢相諸葛亮47歲。

從建安十二年草廬隆中對起,這一仗,他已等了整整20年。

建興元年,漢吳聯盟重新締結。

建興三年,克復南中。

一直等到建興五年。

其時劉備大敗的餘波已經消弭,繼位的劉禪地位已鞏固。

討平南中,不但剪除了北伐的後患,更重要的是練了兵。

蜀中錢糧豐富,厲兵秣馬。

魏國正值曹丕新喪,曹睿繼位。

一切有利因素似乎都已在本年匯聚。

於是,諸葛亮上《出師表》,出師北伐。

他在《出師表》中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20年前說過的話,諸葛亮從來沒有忘記。

司馬懿正式在軍中亮相

和曹睿方面不同,諸葛亮為此戰準備極其充分。

雖已誓師出兵,卻又按住兵鋒,遲遲不進,不能視為有意拖延。

諸葛亮有深遠的用意。

漢中地理特殊,秦嶺綿延千里,將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隔絕南北,構成蜀中不可犯的天險。

千百年來,僅有少數道路可以通行。

自東而西,即為子午道、儻洛道、褒斜道、陳倉道。

由此再西,從沔陽沿西漢水北上,經略陽,出武都、西河而入雍州,是為隴西大道。

這條路的終點,就是大名鼎鼎的祁山。

漢中,就是這些要道的總樞紐。

曹睿或者說魏國的問題,就是只要諸葛亮待在漢中一天,他們就拿不准諸葛亮會從哪條道出來。

其時雍、涼一帶,在魏國已屬邊陲,又有氐、羌諸部活躍。

加之若干年間對蜀無戰事,相對已屬薄弱環節。

即使已經吸引魏帝曹睿的注意,但想在短時間內用重兵封住出蜀各個要道,絕無可能。

如果貿然出動沒攔到諸葛亮,任蜀軍縱情馳騁,則必然十分被動。

蜀漢以一州之地,能頻頻向國力遠勝的魏國挑戰,這個地理上的不對稱占了很大因素。

倘若諸葛亮不管不顧,撿一路殺來,倒也罷了。

但諸葛亮不動,於是曹魏的很多人都體會到了刀懸在脖子上不落的感覺。

此外,諸葛亮還在等孟達。

孟達本屬劉璋、後歸劉備。

在益州時與法正、李嚴等人交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兵敗。

其時劉封、孟達駐紮上庸、房陵,託詞不救。

建安二十五年,孟達因此投魏,受到曹丕的賞識與重用,得任新城太守。

曹丕死後,孟達擔憂根基不穩,托李嚴迂迴與諸葛亮重新聯繫,意圖重新歸蜀。

孟達為人反覆,其人本不足道。

但他手中的新城郡在這盤棋中分量格外重要。

如果諸葛亮能掌控新城,就相當於蜀漢在近十年後重新擁有了通向荊州的入口。

此後近可威脅荊襄,遠可遙指洛陽。

曹魏的形勢將更加被動。

更重要的是,以荊州、關中為進攻之兩端,進可克敵,退可自守,正是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設想。

這個設想看起來已觸手可及。

然而在緊要關節,一個人出手扼殺了孟達的行動。

此人就是司馬懿。

這時曹睿的四大輔政,曹真在西,曹休在東。

中央荊襄一帶在曹魏時代的主持者大將曹仁已於數年前去世。

於是曹睿啟用司馬懿填補這個空缺,以驃騎將軍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屯於宛城。

司馬懿也成為四大輔政中第三個手綰重兵身居方面的人,正式在軍界亮相。

他的第一個功績,就是誅殺孟達。

司馬懿,他的第一個功績就是誅殺孟達。

這一仗充分發揮了司馬懿「剛斷英特」的個性,打得極其果斷。

孟達身死,蜀漢試圖進控荊州的努力也成為夢幻泡影

這一仗充分發揮了司馬懿「剛斷英特」的個性,打得極其果斷。

史書聲言八日倍道一千二百里,雖有吹噓之嫌,但確實使孟達措手不及,蜀漢、東吳也都來不及救應。

孟達身死。

蜀漢試圖進控荊州的努力也成為夢幻泡影。

此後的一系列戰事峰迴路轉,令人目不暇接。

起初,漢軍勢如破竹。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戰而降。

趙雲鄧芝的偏師也成功吸引了曹真的注意。

但此後張郃部迅速趕到,與漢軍前部馬謖在街亭展開激戰。

這一戰的結果,人所盡知⋯⋯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在戰略上是領會諸葛亮的,年僅 39 歲。

諸葛亮實際是在培養他做接班人,街亭一戰倘若能勝,對馬謖無論歷練或威望都是理想一階,可他還是賭輸了(戴敦邦/繪)

蜀漢第一大將竟然缺乏實戰檢驗

蜀漢敗了。

有些令人難以接受。

但無須諱言,敗了就是敗了。

直接當事人馬謖被嚴肅處理。

不管是誅殺還是下獄死,總之是死了。

負總責的諸葛亮上疏請罪,自貶為右將軍。

但這次戰敗的餘波還只能說剛剛開始。

圍繞這一仗到底為什麼敗,反映了哪些問題,究竟該誰負責,眾口紛紜,直到今天也沒吵出個結果。

身在意見的漩渦中心,作為北伐的總策劃和總指揮,在這關鍵時刻,諸葛亮自己卻顯得格外沉默。

在史傳中,我們只能找到諸葛亮的這樣一段話: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這句話歷代都被視作諸葛亮的自我批評。

但它其實隱含著更多的東西。

「一人」者,具體指揮官也。

在這裡即諸葛亮。

仗打敗了,諸葛亮當然有責任,而且是首責。

無法推脫。

蜀漢是小國,魏是大國。

這決定了蜀漢是要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靈活多變的消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以戰養戰,不斷壯大,最終取得勝利。

這需要極其堅實的組織和大量的精幹人才。

雙方的硬實力其實就是那麼多,歸根結底是要拼人。

所以諸葛亮才會在明知馬謖經驗資歷均不夠的情況下,「違眾拔謖」。

馬謖在戰略上是領會諸葛亮的,年僅39歲。

諸葛亮實際是在培養他做接班人。

街亭一戰倘若能勝,對馬謖無論歷練或威望都是理想一階,可他還是賭輸了。

聊以慰藉的是,這一戰後,一個來自天水的年輕人進入諸葛亮視野。

此人名叫姜維。

姜維歸降,街亭之戰後,來自天水的年輕人姜維進入諸葛亮視野,深受器重。

諸葛亮死後,姜維總領蜀漢軍權,先後 11次伐魏(戴敦邦/繪)

一生距離勝利最近的時刻

蜀漢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就在建興六年中,魏國東線,陸遜領銜的東吳軍在石亭大敗魏大司馬曹休,曹休憤懣而死。

年末,諸葛亮再次起兵,是為二次北伐。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能夠重新組織攻勢,可見一次北伐的敗北對蜀漢硬實力損害並不是想像那麼大,但影響深遠,後果也極其嚴重。

蜀漢被國力和人才雙重限制的戰略破綻在第一次戰役中暴露無遺。

魏國迅即做出應變。

在諸出蜀要道布置起嚴密防禦。

諸葛亮由散關故道北上,甫一兵出,就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堅固堡壘。

郝昭鎮守的陳倉城!

史書記載,諸葛亮全力攻打陳倉,郝昭百般防禦,晝夜相持二十餘日。

諸葛亮拿不下陳倉,曹魏援兵已至。

二次北伐無功而返。

戰爭進入了曹魏最喜聞樂見的局面。

這正是諸葛亮所刻意避免的。

好在蜀中尚有地利可用。

建興七年春,諸葛亮再次出兵,是為第三次北伐。

這次捨棄已被陳倉扼住的散關故道,改走隴西大道。

先派陳式攻取武都、陰平兩郡——這兩郡先前已被曹魏戰略性放棄,攻取難度並不大——誘魏雍州刺史郭淮部出戰,諸葛亮親率主力前至建威。

郭淮退走。

諸葛亮也並未追擊。

在建興六年春至七年春的一年多時間裡,蜀漢已相繼用兵三次。

無論士卒或後勤都已不免疲憊。

小勝則止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這時發生一件大事,東吳孫權稱帝了。

這件事在相當程度上分散了蜀漢與魏的注意力。

此後,這一年在三方互相觀望中度過。

蜀漢建興八年,暨魏太和四年。

在基本確定了江東孫權無大戰之志的情況下,魏國出兵伐蜀。

民間傳說「六出祁山」,但由諸葛亮主導的北伐總共只有五次。

差出的一次就在這裡,此處不贅述。

這次伐蜀有三件事值得注意:一、充分證明了在蜀漢有備情況下伐蜀的難度。

二、新由驃騎將軍升為大將軍的司馬懿,與曹真並列成為伐蜀的主將。

三、這次戰役後不久,曹真就死了。

短短三年之間。

曹睿連續失去曹休、曹真兩位輔政宗族大將。

在領兵的另一位輔政司馬懿因此愈加醒目,並越受曹睿的倚重。

在歷史機遇和本身才能的多重作用下,司馬懿終於被推上前台,站到和諸葛亮對話的第一線,並由此奠定了司馬氏雄圖偉業的基礎。

和電視劇不同,這裡只有冰冷計算,並無虎嘯龍吟。

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再出祁山。

是為第四次北伐。

司馬懿統軍與戰。

這次直接對話的結果是,魏軍大敗!這是真正的大敗,因為諸葛亮重創的是以司馬懿為首的曹魏雍涼一代主幹力量。

更要命的是,諸葛亮還成功搶割了魏軍的麥地,一舉解決了糧餉問題。

司馬懿則繼大敗之後,又要面臨斷糧的危險。

全軍崩潰只差一線。

這是諸葛亮一生之中距離勝利最近的時刻。

但就像傳說中阻止岳飛直搗黃龍的十二道金牌一樣,在關鍵時刻,一封來自後方的告急文書停下了諸葛亮東進的腳步。

諸葛亮不得不班師後退。

事後查明,這是負責後方鎮守的李嚴謊報軍情。

李嚴因此承受了嚴厲的問責。

然而再怎麼處罰李嚴,良機一去即不復返。

(左)「襲陳倉武侯取勝」,《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插 圖,史 書 記 載,諸 葛 亮 全 力攻 打陳倉,郝昭百般防禦,晝夜相持二十餘日。

諸葛亮拿不下陳倉,曹魏援兵已至。

二次北伐無功而返

(右)「諸葛亮大破魏兵」,《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插圖,蜀漢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再出祁山,重創以司馬懿為首的曹魏雍 涼 一 代 主 干 力量,魏軍大敗

於是,歷史終於走到了五丈原。

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再次起兵北伐。

這次北伐,諸葛亮捨棄了常走的隴西大道,改由褒斜道進軍。

也就是說,這條路壓根不經過祁山。

諸葛亮前後五次用兵,真正出祁山的也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

第五次循褒斜道進兵,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之勢。

無論是進攻的諸葛亮還是防守的司馬懿都清楚地知道,這很可能就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了。

從建興五年到十二年,前後8年,蜀漢一國的存亡成敗全壓在諸葛亮一人的肩上,54歲的諸葛亮已油盡燈枯。

司馬懿對此的評論是「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早已在前次失敗中學乖了的司馬懿,這次的應對非常簡單。

扼守要衝,絕不給諸葛亮戰略決戰的機會。

這年八月,諸葛亮病逝。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插圖,前後8年,蜀漢一國的存亡成敗全壓在諸葛亮一人的肩上,54 歲的諸葛亮已油盡燈枯,第五次北伐時(234年)病逝於五丈原

王朝各勢力的動員與凝聚

那麼,諸葛亮北伐到底有沒有意義,乃至是否為了一人之好惡而將整個國家拖向窮兵黷武的深淵?

我們從後世逆觀歷史,經常會產生一種宿命般的錯覺。

其實歷史雖有規律可循,在大框架下也能呈現一定的因果,但在細節上卻充滿隨機的變化。

這些隨機於後世不可假設。

然而在具體環境的具體人,比方說建安五年的諸葛亮,他不可能精確地掌握未來所有變數。

蜀漢出兵在魏國能引起多大震動,曹睿當如何應對,曹真的具體才略如何。

乃至曹真於數年後亡故,魏國又出了個司馬懿,這都是當時所難以定論的變數。

即以司馬懿而論,如果不是曹休、曹真兩大宗室輔政相繼亡故,恐怕也輪不到他獨掌軍權,以至勢力逐漸坐大。

則世族固然仍能漸漸侵吞曹魏,另立天下。

但到時寶座之上是否還姓司馬,則殊不可知。

哪怕諸葛亮能料到馬謖出陣必敗,他也不會派馬謖了。

正如我們在這篇文章之首說過的,建興五年諸葛亮的出師,是經過長期充分準備的,水到渠成之作。

河南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諸葛亮只活了54歲,不是死於戰傷,不是死於瘟疫,甚至未必死於疾病。

很大程度上,他是自己把自己累死了,他把一條命舍在興復漢室的大業里,客觀上卻只起到了以攻代守的功用

北伐實際上是給蜀漢重新樹立一個新目標,是王朝各勢力的動員與凝聚,是蜀漢乃至大漢王朝的最後一針強心劑。

說到底,諸葛亮並不只是北伐的主帥,而是這個王朝有實無名的當家人。

所以北伐亦不是一人一時的意氣,而也是經過綜合深邃考量後的結果。

當年曹操和袁紹各言己志。

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爭天下」,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其實考諸葛之生平,又何嘗不是任天下之智力,無所不可。

只是終諸葛一世,始終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謹守臣子之本分。

以至李嚴、廖立均為諸葛亮親手處分,仍感懷諸葛畢生。

一個人能做成這樣,其功業如何,早已不是很重要的事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失敗的真實原因在這裡

建興五年,諸葛亮率大軍進駐漢中,六年春,諸葛亮大軍到達祁山,出兵前謊稱從斜谷道進兵攻郿城,而諸葛亮確出兵祁山,來個聲東擊西,派趙雲鄧芝屯兵箕谷作為疑兵 ,諸葛亮軍容嚴整,賞罰號今嚴明,天水,南安...

諸葛亮數萬人馬圍攻陳倉一千人卻沒得手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馬謖在街亭,被張郃全殲;高翔在列柳城,被郭淮偷襲;趙雲在箕谷,被曹真擊敗;魏延圍攻上邽,無進展;小分隊進攻隴西郡,被勸退;就連已經投降的冀縣都沒來得及接收。諸葛亮第一...

亂侃三國之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導語: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感慨司馬懿真乃是諸葛亮的天地!即生亮何生懿?可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些呢?讀完三國志你才發現!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論軍事能力,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曹魏何以失敗?

諸葛亮北伐曹魏何以失敗?熊彭宇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正月,諸葛亮和他的將領們商議北伐的方略。第一次北伐時,趙雲還在,諸葛亮手下文臣武將極多,南方孟獲又歸順朝廷,沒有內憂。諸葛亮以趙雲、...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沒有打敗司馬懿?

熟讀三國歷史,大家因受到《三國演義》的深遠影響,導致大家都認為司馬懿是諸葛亮的手下敗將,論智慧,論兵法,論謀略,諸葛亮都遠勝於司馬懿一籌,什麼「空城計」、「火燒上方谷」等等,甚至諸葛亮死後,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