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文史侃 :司馬懿為什麼評價諸葛亮「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時為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魏太和元年。
漢相諸葛亮上疏漢帝劉禪一封千古名篇《出師表》後
提兵北上,軍屯漢中,
由此揭開三國後期最可歌可泣的史詩序幕。
在後世的演義和傳說中,這一系列軍事行動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六出祁山。
稍晚些時,洛陽城中的魏帝曹睿得訊。
曹睿的情緒莫名緊張之餘,毋寧說摻雜著一絲細微的放鬆。
該來的總算來了。
曹魏為何不先發制人?
建興元年,漢吳聯盟重新締結。
建興三年,克復南中。
一直等到建興五年。
其時劉備大敗餘波已經消弭,繼位的劉禪地位已鞏固。
討平南中,不但剪除了北伐的後患,更重要的是練了兵。
蜀中錢糧豐富,厲兵秣馬。
魏國正值曹丕新喪,曹睿繼位。
一切有利因素似乎都已在本年匯聚。
於是,諸葛亮上《出師表》,出師北伐。
他在《出師表》中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20年前說過的話,諸葛亮從來沒有忘記。
對諸葛亮的動作,曹睿即時做出反應。
他打算先發制人。
但此舉馬上被他的親信,散騎常侍中書令孫資勸止。
孫資先是抬出曹操,回顧了當年漢中之戰的艱辛。
「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然後算了下魏國同時對蜀、吳用兵的壓力。
勸曹睿不如靜守要衝,令敵人知難而退。
於是,在這場以天下為賭注,數十萬兵甲為子的棋局裡,對弈雙方諸葛亮和曹睿,奇妙地形成一個均勢。
和曹睿方面不同,諸葛亮為此戰準備極其充分。
雖已誓師出兵,卻又按住兵鋒,遲遲不進,不能視為有意拖延。
諸葛亮有深遠的用意。
漢中地理特殊,秦嶺綿延千里,將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隔絕南北,構成蜀中不可犯的天險。
千百年來,僅有少數道路可以通行。
自東而西,即為子午道、儻洛道、褒斜道、陳倉道。
由此再西,從沔陽沿西漢水北上,經略陽,出武都、西河而入雍州,是為隴西大道。
這條路的終點,就是大名鼎鼎的祁山。
漢中,就是這些要道的總樞紐。
曹睿或者說魏國的問題,就是只要諸葛亮待在漢中一天,他們就拿不准諸葛亮會從哪條道出來。
其時雍、涼一帶,在魏國已屬邊陲,又有氐、羌諸部活躍。
加之若干年間對蜀無戰事,相對已屬薄弱環節。
即使已經吸引魏帝曹睿的注意,但想在短時間內用重兵封住出蜀各個要道,絕無可能。
如果貿然出動沒攔到諸葛亮,任蜀軍縱情馳騁,則必然十分被動。
蜀漢以一州之地,能頻頻向國力遠勝的魏國挑戰,這個地理上的不對稱占了很大因素。
倘若諸葛亮不管不顧,撿一路殺來,倒也罷了。
但諸葛亮不動,於是曹魏的很多人都體會到了刀懸在脖子上不落的感覺。
此後的一系列戰事峰迴路轉,令人目不暇接。
起初,漢軍勢如破竹。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戰而降。
趙雲鄧芝的偏師也成功吸引了曹真的注意。
但此後張郃部迅速趕到,與漢軍前部馬謖在街亭展開激戰。
這一戰的結果,人所盡知……
蜀漢第一大將竟然缺乏實戰檢驗
蜀漢敗了。
圍繞這一仗到底為什麼敗,反映了哪些問題,究竟該誰負責,眾口紛紜,直到今天也沒吵出個結果。
身在意見的漩渦中心,作為北伐的總策劃和總指揮,在這關鍵時刻,諸葛亮自己卻顯得格外沉默。
在史傳中,我們只能找到諸葛亮的這樣一段話: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
這句話歷代都被視作諸葛亮的自我批評。
但它其實隱含著更多的東西。
「一人」者,具體指揮官也。
在這裡即諸葛亮。
仗打敗了,諸葛亮當然有責任,而且是首責。
當時的蜀漢,其實面臨一個深刻的困境,即堪以大用的一線軍事人才嚴重緊缺。
魏延已經是當時蜀漢拿得出手的最強將領。
魏延之下是誰?趙雲?吳懿?李嚴?當然不是說魏趙吳李就不行。
但既能拉出去打勝仗,又能切實領會宏觀戰略,張弛有度,不致泥足深陷。
這種人放眼整個三國時代,也無非周瑜、關羽、陸遜區區二三子。
缺少這種人才,諸葛亮就只能在承受巨大風險和保守緩進之間二選一。
諸葛亮自己說先帝以臣謹慎。
後人也評論諸葛亮一生唯謹慎。
但平心而論,也不是諸葛亮想謹慎,現實因素制約得他沒法拿蜀漢的存亡開玩笑。
一生距離勝利最近的時刻
蜀漢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就在建興六年中,魏國東線,陸遜領銜的東吳軍在石亭大敗魏大司馬曹休。
曹休憤懣而死。
年末,諸葛亮再次起兵,是為二次北伐。
史書記載,諸葛亮全力攻打陳倉,郝昭百般防禦,晝夜相持二十餘日。
諸葛亮拿不下陳倉,曹魏援兵已至。
二次北伐無功而返。
戰爭進入了曹魏最喜聞樂見的局面。
這正是諸葛亮所刻意避免的。
好在蜀中尚有地利可用。
建興七年春,諸葛亮再次出兵,是為第三次北伐。
這時發生一件大事,東吳孫權稱帝了。
這件事在相當程度上分散了蜀漢與魏的注意力。
此後,這一年在三方互相觀望中度過。
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再出祁山,是為第四次北伐。
司馬懿統軍與戰。
這次直接對話的結果是,魏軍大敗!這是真正的大敗,因為諸葛亮重創的是以司馬懿為首的曹魏雍涼一代主幹力量。
更要命的是,諸葛亮還成功搶割了魏軍的麥地,一舉解決了糧餉問題。
司馬懿則繼大敗之後,又要面臨斷糧的危險。
全軍崩潰只差一線。
這是諸葛亮一生之中距離勝利最近的時刻。
但就像傳說中阻止岳飛直搗黃龍的十二道金牌一樣,在關鍵時刻,一封來自後方的告急文書停下了諸葛亮東進的腳步。
諸葛亮不得不班師後退。
事後查明,這是負責後方鎮守的李嚴謊報軍情。
李嚴因此承受了嚴厲的問責。
然而再怎麼處罰李嚴,良機一去即不復返。
於是,歷史終於走到了五丈原。
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再次起兵北伐。
這次北伐,諸葛亮捨棄了常走的隴西大道,改由褒斜道進軍。
也就是說,這條路壓根不經過祁山。
諸葛亮前後五次用兵,真正出祁山的也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
第五次循褒斜道進兵,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之勢。
無論是進攻的諸葛亮還是防守的司馬懿都清楚地知道,這很可能就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了。
從建興五年到十二年,前後八年,蜀漢一國的存亡成敗全壓在諸葛亮一人的肩上,54歲的諸葛亮已油盡燈枯。
司馬懿對此的評論是「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這年八月,諸葛亮病逝。
諸葛亮僅僅想「以攻代守」?
諸葛亮既死,「六出祁山」便已結束。
但關於這件事,還有些可說的地方。
我們現在一般認為,諸葛亮的歷次北伐,秉承的策略是「以攻代守」。
從事后角度,這個評價是對的,甚至很精當。
但還原到具體歷史中,諸葛亮在發動北伐之前,是否就存了以攻代守的心,則尚可商榷。
至少我相信在第一次北伐之前,諸葛亮是真心認為時機已到,並且積極而努力地去博取勝利。
即使蜀漢與曹魏的戰爭註定是長期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即使諸葛亮的戰略思想仍是比較保守地先占據隴右而後徐徐推進,但如果前線發展真如諸葛亮所預料,或者甚至過於預期,諸葛亮是否還會拘於以攻代守的策略而坐失良機,我認為不會。
諸葛亮的北伐,在初始就帶有相當程度的理想性。
這是他或劉備抑或整個蜀漢的內在驅動。
相隔一千多年以後,我們已經難以體會大漢王朝對於當時人的意義。
亂世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仍將和平、安定、尊嚴和傳承擺在自己心頭。
鐵血橫行長草中,權謀遍及天下。
但畢竟有些人有些事,不能單純考慮存亡利害。
或者司馬懿能做到這一點,但諸葛亮不是這樣的人。
所以北伐仍然變成我們現今看到的樣子,諸葛亮的挫敗和傷痛,可能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
如果說以攻代守,其實終諸葛亮之身,這個目標是達到了的。
司馬懿到最後都被諸葛亮壓著打,以至落得「畏蜀如虎」的名聲。
諸葛亮也大可從容不迫,跟司馬懿耗下去。
曹魏伐蜀之戰已經充分證明了蜀漢要想單純防禦的簡單輕鬆。
諸葛亮一日不死,曹魏西線一日不能晏兵,司馬懿乃至曹睿一日不能安枕。
諸葛亮只活了54歲,不是死於戰傷,不是死於瘟疫,甚至未必死於疾病。
正如司馬懿那句經典的評價,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很大程度上,諸葛亮是自己把自己累死了。
他的累死,客觀上卻只起到了以攻代守的功用。
諸葛亮軼事
諸葛亮晚年的時候,凡事親力親為,打二十軍棍以上的懲罰措施都要親自盯著。
其實正是因為諸葛亮太小心謹慎了,所以,他不能放手讓他人去做事,因為他唯恐別人做不好。
他不相信別人,不能放手讓別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鍛鍊和施展,自然很難出人才。
因為就算有人才,你不給他機會,他也被埋沒了。
所以劉備在的時候,蜀國有五虎上將。
劉備死後,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得讓原來在關公帳下做書記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
這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典故。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諸葛亮沒有去培養年輕人。
圖文綜合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新華網、三國志等
「算死」諸葛亮!真實歷史的司馬懿真有那麼厲害?
最近,熱播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終於迎來了歷史性悲劇的一幕:秋風五丈原。這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最後一次。最後一次,諸葛亮兵鋒所指,曹魏上下嚴陣以待,顫慄不安。最後一次,司馬懿如臨大敵,戰...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否成功?諸葛亮為何北伐?為何拒絕採納?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否成功?諸葛亮為何北伐?為何拒絕採納?諸葛亮為何北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提出北伐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其實這僅僅是政治口號而已。自從丟掉荊州之後,三國之間...
劉備的伐吳先鋒—吳班
吳班字元雄,生卒年不詳,兗州陳留郡(治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為領軍,隨劉備參加伐吳之戰,後又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參加北伐曹魏的戰爭,並於公元231年(建興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馬懿。官...
三國時劉備為何舉全國之力北伐?不是自不量力,真正原因只有四字
三國是諸多歷史愛好者迷醉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有數不清的英雄與傳奇!郭嘉、諸葛亮、劉關張等都是已經銘刻國人心中的經典形象,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諸葛北伐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神往的經典戰例。其中,蜀漢北...
諸葛亮北伐促變 補天手的暗度陳倉
從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在七年間先後帶蜀漢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戰爭。第一次是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失街亭後,諸葛亮只好返回漢中。同年冬,...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誰更厲害一些?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厲害?公元231年的二月,諸葛亮(時年51歲)率軍第四次北伐,並再次選定以祁山為攻擊方向。這次蜀軍遠征,大約呈現出了三個亮點:一是,諸葛亮採用了「木牛」(經改良過的帶有前轅的...
諸葛亮到底幾齣祁山?史書告訴我們肯定不是六次
諸葛亮六出祁山這種說法出自於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的成名作《三國演義》。這本暢銷了幾百年的章回體小說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作為正史流傳千古的《三國志》,以至於很多人將《三國...
司馬懿與諸葛亮到底誰更厲害?孔明死後,孫權不小心說漏了嘴!
說起司馬懿與諸葛亮的故事,可以說是聞名天下。他們兩個人,一個神機妙算,一個老謀深算,他們生平最為精彩的一戰便是在五丈原對陣。在這一對陣之中,司馬懿和他率領的曹魏兵馬最終勝出!而諸葛亮卻因為積勞成...
六出岐山:諸葛亮是為興復漢室打一劑強心針?還是因為個人之好惡
諸葛亮終於出兵了。時為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魏太和元年。漢相諸葛亮上疏漢帝劉禪一封千古名篇《出師表》後,提兵北上,軍屯漢中。由此揭開三國後期最可歌可泣的史詩序幕。在後世的演義和傳說中,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