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被高估的謀士竟是一條計策都沒獻過的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老周給大家分析一下三國時期的謀士,在此不得不感嘆一下因為《三國演義》誤會了多少人!

徐庶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

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

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求學於儒舍。

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

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

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讚。

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徐庶

作為一個謀士,徐庶連一條所謂的計謀都沒獻過。

羅貫中給他編造出的破曹仁、奪樊城的戲碼不算,這個人在歷史上,其實就是白板一塊,淹沒在曹魏龐大的官僚體系當中。

在《三國志》里,徐庶是沒有傳的。

這能證明兩個問題:1、徐庶沒有地位。

2、徐庶沒有功績。

對陳壽來說,哪怕你是一屆地方官,只要有功績,一樣能樹碑立傳,但徐庶沒有,只能說他當官當的很平庸。

事實的確如此。

徐庶在魏國當過中郎將,也做過御史中丞,官職不大,也沒有留下任何出彩的記錄。

曹魏的戰略規劃、內政建設、抗蜀御吳、大小戰役,都沒徐庶什麼事兒。

他最出名的經歷,依然是早年因為被曹軍抓了自己的母親而舍劉投曹,以及年少時任俠的故事。

但這充其量只能說明他是一個孝子、一個義士。

當然,也不能說徐庶這個人就真的不行。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郡守、典農校尉)官職都不太高,於是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或許,如果魏國重用徐庶,他也能綻放出耀眼的智慧之光吧。

但歷史是容不得假設的,而且關於徐庶的記載,也讓人看不到任何假設成立的可能性。

羅貫中倒是高明,給徐庶安排了一個「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來為他日後的平庸開脫。

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造就了一位三國時期最被高估的所謂「謀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身在曹營心在漢指的是哪二個人?

曹營心在漢的二個大人物,其一為徐庶,三國有名的孝子,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人。東漢末年時自薦到劉備帳下,後被迫歸曹操。徐庶早年求學於儒家學舍,之後在中州兵起,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都是他的好朋...

三國歷史解密:徐庶投降曹操後鮮為人知的結局

三國軍師徐庶雖然在正史里並不是個主要人物,著名的三國志里也沒有為其立傳,但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塑造後,徐庶在中國幾乎成了一個家諭戶曉的人物。而圍繞在徐庶身邊除了救母,還有一言不發,以及那亂了方寸的...

河南籍歷史名仕 東漢末期名仕徐元直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

他曾是蜀漢第一功臣,竟終老曹魏

採訪了下母上大人,問了問「您知道徐庶是誰嗎」,得到回覆「知道呀,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嘛」,這個歇後語確實深入人心,就像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一樣,廣為流傳。但是想提出一個異議,徐庶,真的進了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