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蜀漢第一功臣,竟終老曹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採訪了下母上大人,問了問「您知道徐庶是誰嗎」,得到回覆「知道呀,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嘛」,這個歇後語確實深入人心,就像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一樣,廣為流傳。

但是想提出一個異議,徐庶,真的進了曹營就一言不發嘛?

哪來的單福

徐庶,字元直,卻從來沒有叫過單福這個名字,只是《三國演義》對《魏略》的誤讀,「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是單家的孩子,只是姓徐名福罷了,注意跟東渡日本那個徐福沒什麼關係。

浪子回頭金不換

年少的時候還是個調皮搗蛋的人兒,誰還沒個江湖夢,仗劍翩翩少年,不像現在只能做做夢,徐庶是真的出手了。

「嘗為人報讎,白堊突面,被發而走」弄了點白粉化妝,披頭散髮,想要給朋友報仇,結果把自己陷進去了,還好有先見之明,遮掩了容貌。

徐庶被抓住了也不說話,官吏拿他沒轍,綁在柱子上要對他行刑,還好友人及時來救,不然徐庶這個名字可能只能在市井故事裡聽到了。

在生死間走過一遭後,徐庶自然有所反思,「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不再舞刀弄棒,換一身打扮,也學一身知識。

徐庶是下定了決心要改變,先是拜訪學生精舍被人嫌棄有前科,就「卑躬早起」,帶著學識離去。

出山扶蜀漢

正巧在荊州避難,可能也被劉備的名聲所吸引,徐庶就加入劉備陣營,也受到了器重,「先主器之」。

隨後就做了看來是他最大功績的事情:推薦諸葛亮。

中間徐庶做了多少事沒看到記載,就先不妄言。

徐庶的能力是該被認可的

看看徐庶的朋友,早年書舍認識的石韜,「崔徐之友」崔鈞,還一個諸葛亮,都說人以群分,跟這群人在一起徐庶又能差到哪裡?再看諸葛亮對徐庶的誇讚「惟徐元直處茲不惑」能夠明辨是非,「後交元直,勤見啟誨」每每都能有啟發。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這句話其實不是正面評價,但只要徐庶十分之一的才能就足夠發揮效用,可以側面看出諸葛亮對徐庶評價很高。

轉身向曹魏

劉琮獻荊州,劉備被曹操的騎兵追得苦不堪言,諸葛亮和徐庶兩個難兄難弟一起被曹操擊敗,徐庶的母親也在亂軍叢中被抓獲。

這個消息對徐庶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心裡完全承受不住,連忙找到劉備辭行,說蜀漢皇圖霸業沒有他了,「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就這麼揮一揮衣袖,辭別蜀漢,進入曹魏。

一言不發?

歷史到此只能看出徐庶是個大孝子,但他進曹營一言不發實在讓人疑慮。

首先是《三國志·蜀書》里沒有徐庶傳,只在諸葛亮傳提了兩句,關於徐庶的記載更多的是在《魏略》中。

「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可是四品官員,御史中丞更是一個檢察官的位置,沒道理一個一言不發的人能坐上這個位置吧。

不過未盡其才倒是真的,「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這個時期曹操已經一統北方,確實不缺人才,像有獻城之功的蒯越也只是被封為光祿勛,僅比徐庶高一級,像徐庶這種什麼投名狀都沒交的人還能做到這樣的官職,說一言不發我是不信的。

歷史總是湮沒在時光里,願細細追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幫助劉備破八門金鎖陣

徐庶,字元直,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漢末三國時期人物,本名福,後因為友殺人而逃難,改名徐庶,自此遍訪名師,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為友。先曾仕官於新野的劉備,後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棄備投操,臨行...

歷史上三國時期的徐庶怎麼死的?

徐庶怎麼死的?徐庶,字元直,本名徐福(《魏略》中為徐庶立傳也是以徐福的名義立傳【《三國志·裴潛傳》:魏略列傳以徐福、嚴干、李義、張既、游楚、梁習、趙儼、裴潛、韓宣、黃朗十人共卷,其既、習、儼、潛...

三國歷史解密:徐庶投降曹操後鮮為人知的結局

三國軍師徐庶雖然在正史里並不是個主要人物,著名的三國志里也沒有為其立傳,但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塑造後,徐庶在中國幾乎成了一個家諭戶曉的人物。而圍繞在徐庶身邊除了救母,還有一言不發,以及那亂了方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