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聯合伐魏為何總是失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這場戰爭劉備與孫權聯合大敗了曹操二十萬大軍奠定了未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
等到魏蜀吳三國相繼建立之後,諸葛亮和姜維曾多次伐魏,在此期間蜀國曾和吳國聯合出兵攻打過魏國,但再也沒有重現赤壁之戰這樣可以重創曹魏的戰役了。
那麼按道理講當時的蜀國的實力肯定比劉備在荊州時候的強,吳國的國力也在增長,為什麼兩國的聯合軍事行動總是會被魏國各個擊破呢?
首先我們看當初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和孫權的可謂是合兵一處,當時他們的實力遠遠不如曹操。
但為了保命或者保全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基業那就要和曹操拚死一戰。
這時候劉備和孫權應該說是一條心的,因為他們屬於一根繩子上的螞蚱。
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不久劉備又迅速奪下了益州和漢中,但是在荊州的分配問題上,劉備和孫權互不相讓導致了兩家最後兵戎相見,之後關羽丟失荊州,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使得蜀國的勢力完全退出了荊州。
荊州的丟失造成了蜀國討伐曹魏的路線只能出秦川北上和曹魏爭奪關中地區,這導致了後來蜀國和吳國的軍隊不能會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強有力的軍事聯盟。
這裡可能朋友要問為什麼蜀國的軍隊為什麼不走水路到荊州和吳國的主力回合討伐曹魏呢?小編認為這個辦法可行但是太冒險,這裡有個前車之鑑就是當初劉備率軍伐吳,水陸並進但在夷陵兵敗這一戰蜀軍死傷過半是個慘痛的教訓。
我們走水路進軍很方便但是如果軍隊遭遇失敗很難全身而退之後就要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上面說了蜀軍和吳軍在荊州回合攻擊曹魏的軍隊在軍事上是很冒險的舉動,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使得蜀國不能派兵進軍到荊州。
我們說在夷陵之戰後,吳國重創了蜀國吞併了蜀國在荊州的地盤,劉備在臨死之前將靠近荊州的永安城駐紮了軍隊,自此之後永安就成了蜀國的軍事重鎮,這個城池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他的主要作用就是防範東吳進攻的,蜀國和吳國最後雖然在劉備死後不久又重新確立了盟友關係,但是荊州始終是一個敏感的地方,吳國是不會輕易讓蜀國的軍隊進入荊州的,所以在戰略上和政治上來講,蜀國和吳國的軍隊會和一處對曹魏進行軍事打擊的可能是不存在的。
所以後來知道無論諸葛亮還是姜維伐魏他們聯合吳國伐魏,得到吳國的響應只是吳國出兵荊州以牽制該地區的兵馬使得他們不能增援關中地區,對於諸葛亮或者姜維北伐來講這點軍事效果其實是微乎其微的。
在文章的開頭我們講了蜀國和吳國的實力肯定要比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和孫權的實力要強的多,按道理講兩國各自為戰應該也會取得一定的戰果,那麼為什麼在歷史上吳蜀兩國的聯合軍事行動並沒有讓曹魏重創呢?這裡我們不得不說曹魏占據了北方和中原地區,這裡是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人口密集商業發達,在赤壁之戰前後北方和中原地區戰亂不斷雖然導致了這些地區的衰落,但等到曹操完全平定這些地方後建立魏國之後,北方和中原地區迅速恢復了繁榮。
根據史籍記載魏蜀吳三國滅亡時各自的人口和兵力數分別為: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總兵力約50萬;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兵力10.2萬;吳國有52.3萬戶,230萬人,兵力23萬。
從這個數據我們得知魏國完全有能力同吳國蜀國進行兩線作戰,吳國蜀國和魏國實力差距懸殊,這兩個國家合兵一處未必能戰勝魏國更何況各自為戰呢?
《三國》中如果劉備聽從謀士建議,暫不替兄弟報仇,可否一統三國?
文/炒米視角這個假設里有兩個知識點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第一個知識點,事實上,沒有謀士建議劉備不發兵。就連諸葛亮當時對劉備發兵,都無隻言片語。直到夷陵大敗之後,諸葛亮自己才事後諸葛亮地說了一句,如...
如果諸葛亮不死 蜀漢能夠統一三國嗎?
在三國歷史上,無數英雄豪傑的英年早逝,給予這個時代留下了遺憾和唏噓。比如曹操的郭嘉,孫權的周瑜,都是典型的例子。而對於蜀漢來說,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可謂是最大的損失。那麼,如果諸葛亮不死的話,也即...
如果他在,三國歷史會改寫,孫權小兒早被扛去煲了
如果他在,三國歷史會改寫,孫權小兒早被扛去煲了,就算煲不了,也能萌一下他吧。呵呵。如果他在,三國歷史會改寫,這個人被影視忽視了,在新三國這個人物就幾集的數,比路人甲還少個乙!要說的三國人物是法正...
三國中孫權為什麼看起來是個配角,偏安一方,沒有統一三國心思
三國中,吳國可以說最沒有存在感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心思,選擇偏安一方,而曹操劉備兩個統治者都是以漢朝自居,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而奮鬥一生。孫權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主要有兩個原因: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 沒有統一天下的強烈願望
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在三國時期可以說天下是被魏蜀吳三國平分,魏蜀吳三國都想能夠統一天下,那麼作為吳國的皇帝孫權,在當時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喜歡孫...
軟蝟甲的歷史原型,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
在三國後期,魏國的實力最強毋庸置疑,人口比蜀國、吳國加一塊還要多。蜀國原先占領荊州和益州的時候比吳國要強,而且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中所設想的一樣。從益州和荊州兩路出兵,可以對魏國形成極大的威脅。
東吳給人的存在感很低,但東吳憑什麼能抗到最後?
魏有勢統,蜀有道統,吳國屬於閏位政權,標新立異,清新脫俗~~~吳稱帝最晚,最為淡定,始終堅定不移地打著襄助漢室的騙小孩大旗,先後有鄭泉、馮熙等「偉大」的外交官維護吳國光偉正的形象,其中鄭泉使劉備...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三國蜀漢的滅亡,誰的責任最大?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個國家最先滅亡的就是劉備建立的蜀漢,其次是被司馬氏取代的魏國,最後就是吳國歸入到晉朝的統治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集團,蜀漢在人口和經濟實力是最弱小的,這是其最先滅亡...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還會是三分天下嗎?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劉備要回荊州,三國又會重新取得另一種平衡,不會出現變數。劉備不可能滅掉吳國,如果一旦把吳國滅掉,那麼魏國勢必會攻擊,到時候獲利是魏國。
三國時期,魏國和蜀國在交戰的時候,為什麼感覺吳國掉線了一樣?
三國時期的時候,魏蜀吳三國之間,表面上是分足而立之勢,感覺是穩定的局面。其實,蜀國和吳國都非常清楚,魏國的國力是遠勝於自己的。並且一時的穩定,不是代表永久的,天下的大勢總歸是要統一在一起的。但...
蜀國和魏國打仗的時候,吳國都在幹什麼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看似是一種三足鼎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局面,但實際上幾方之間必定是存在爭鬥的,一時的穩定並不代表永久,天下大勢總歸是要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們發現,好像經常就是魏國與...
為什麼蜀漢東吳綁一起沒打過曹魏,罪魁禍首是陸遜!
三國時代魏蜀吳,蜀國和吳國聯合對付曹魏,結果打了幾十年,最後還是讓魏(以及繼承魏的晉)給滅了。從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算起到東吳滅亡,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80年,期間半個多世紀,除了關羽北伐造...
你真的了解夷陵之戰嗎?劉備為什麼伐吳?諸葛亮七年後才懂!
夷陵一戰,劉備全軍覆沒,軍中骨幹將領、二代智囊、荊川老兵等數十萬精銳盡喪於吳。蜀漢自此後繼無人、國力大損、由盛轉衰,劉備的復興漢室的皇帝夢已成泡影,諸葛亮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理想也徹底破碎...
細說三國孫劉聯盟的始末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時三國時期有名的兩次戰役,表面上看這兩次戰爭是軍事力量的比拼,實質上外交上的博弈也尤為重要。對於劉備來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占盡了孫吳的光,雖然孫吳一方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才和劉備結...
蜀漢被神化的2000年,吳國才具有與曹魏正面對抗的實力
在文學作品中,特別是《三國演義》中,蜀漢政權被嚴重的美化,文章用了很長的篇幅來介紹蜀漢政權的強大,以及蜀漢政權如何取得對曹魏戰爭勝利,其實這都是文學作品的美化,蜀漢政權真有這樣的實力嗎?
魏蜀吳三國實力大比拼:決定了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成功
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格局開始具備了實現的基礎。在劉備拿下益州,進取漢中後,標誌著三國紛爭時代的到來。對於魏蜀吳三個國家的實力,如果僅僅從地圖來觀察的話,可能覺得三個國家的實力並沒有太大的懸殊...
吳蜀兩國的聯合軍事行動為什麼總是被魏國挫敗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這場戰爭劉備與孫權聯合大敗了曹操二十萬大軍奠定了未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等到魏蜀吳三國相繼建立之後,諸葛亮和姜維曾多次伐魏,在此期間蜀國曾和吳國聯合出兵攻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