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主政期間,曹丕為何不敢進攻蜀國,而要進攻吳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公元220年,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關羽被殺、曹操去世,隨後曹丕取代漢獻帝,建立了曹魏政權。

但接下來的一個情況,讓人很琢磨不透。

魏國沒有進攻實力大損的蜀國,而是全力進攻正在崛起的吳國。

有人認為曹丕是懼怕諸葛亮,當時劉備已經去世,諸葛亮主政。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曹丕大舉進攻吳國,其實是為了重新恢復戰略平衡。

公元219年,關羽率領荊州地區的主力部隊,進攻曹操控制下的襄陽地區。

但隨後的局勢發展讓人大跌眼鏡,關羽遭到了曹操和孫權的夾擊,關羽的軍隊全軍覆沒。

關羽本人被殺,荊州地區被吳國軍隊占領。

從當時的實力對比來說,蜀國明顯是最差的。

魏國進攻蜀國是最明智的,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在一年前,蜀國和魏國之間剛剛爆發了漢中大戰。

在這次戰役中,魏國的損失很大,暫時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在東線戰場,魏國的東部地區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爆發太大的戰役。

因此,無論是物資儲備,還是軍心士氣,都有不錯的基礎。

曹丕登基之後,面對這樣的局面,確實也只能在東線戰場上尋找突破。

此外,有一個因素很重要。

吳國在吞併荊州之後,國力已經大大增強,甚至具備了從中線和東線兩路進攻魏國的能力。

三國的戰略平衡已經被打破,曹丕認為有必要打壓正在崛起的吳國。

其實在夷陵大戰結束之後,蜀國的國力大幅度衰退,孫權甚至產生了吞併西川的野心。

但是隨著諸葛亮的努力,面對蜀國這個鐵核桃,孫權放棄了計劃。

此時,吳國和蜀國的關係很差,吳國需要調集一部分部隊防禦蜀國,這進一步分散了兵力。

曹丕調動大軍進攻吳國,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後來的事實證明,吳國的家底很厚,並不是可以輕易占領的。

魏國有人口400多萬,總兵力40餘萬。

蜀國的總人口90多萬,總兵力接近10萬。

至於吳國,總人口200多萬,總兵力25萬左右。

魏國的兵力雖然多,但是有10多萬都分散在北部邊境,防禦草原遊牧民族。

真正能夠用於作戰的部隊,不超過30萬。

再分為西、中、東三路戰線,吳國在兵力上甚至占據了優勢地位。

在曹丕看來,蜀國沒有多少實力,吳國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

諸葛亮雖然屢屢北伐,但是蜀國沒有消滅魏國的實力。

公元263年,魏國最終滅掉了蜀國。

請注意,即使在吞併蜀國之後,吳國仍堅持了17年。

直到公元280年,西晉皇帝司馬炎才最終滅掉了吳國。

吳國之所以能夠支撐那麼久,除了自身家底雄厚以外,還有就是擁有長江天險和強悍的水軍。

司馬炎最終消滅吳國,也是依靠自己兵力上的優勢,從多路進攻吳國完成的。

不過,西晉王朝也沒有持續多久,司馬炎為王朝埋下了一個禍根,那就是傻瓜兒子司馬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三國時期劉備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比較輝煌的時期,在這段亂世文明中產出了許多的英雄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屬魏國的曹操和吳國的孫權還有蜀國的劉備了,且不說曹操的奸雄本色,吳國孫權的三國...

吳蜀聯合伐魏為何總是失敗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這場戰爭劉備與孫權聯合大敗了曹操二十萬大軍奠定了未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等到魏蜀吳三國相繼建立之後,諸葛亮和姜維曾多次伐魏,在此期間蜀國曾和吳國聯合出兵攻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