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之兩宋烽煙錄第一篇《北疆狼煙》:第五集、陳橋兵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陳橋兵變

上一講咱們講到,周世宗在彌留之際,為了確保後周江山和兒子皇位的穩固,費盡心思安排了一個個人能力突出、人人相互牽制、各方力量平衡的文武顧命大臣集團。

周世宗去世後,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這就是五代最後一位皇帝周恭帝。

隨著小皇帝繼位,世宗精心安排的國家權力中樞也開始了運行。

應該說,世宗選擇的這套文武領導班子還是非常稱職的,後周並沒有因為皇位更替而發生大的動盪,國家平穩有序,國力也蒸蒸日上。

可是俗話說的好,不怕賊搶,就怕賊惦記著。

就在後周這邊君臣上下一心勵精圖治之時,老對頭遼國人不甘寂寞,再一次上門找麻煩來了。

遼國人又來了

遼和後周真可以說是天生一對宿敵,後周剛剛立國,遼便和小弟北漢聯手發動了晉州之戰;周世宗繼位後,遼又和北漢發起高平之戰,期間還差點致世宗於死地——兩國可以說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不共戴天。

而且只要後周國內出現大事兒,遼就會上門找麻煩。

周世宗去世前不久,為了出一口惡氣,還率軍北上征遼,一舉收復了三關以南的大片失地,做夢也沒有想到南朝軍隊敢於主動出擊北上的遼國人吃了一個大虧,無時無刻不想找機會報復一下後周。

眼瞅世宗去世、幼主嗣位,遼國人似乎看到了一個好機會。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新春佳節,後周首都開封城內,小皇帝柴宗訓、符太后正接受群臣們的朝賀。

看著滿朝文武跪拜在自己的龍椅之下,小皇帝一臉高興。

可是,他不會想到,這將是他作為一代皇帝所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了。

朝賀還沒結束,邊境重鎮鎮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州)的緊急軍報便送入宮中:遼軍大舉入侵,北漢軍隊也自土門(今河北石家莊西)東進,欲與遼軍兩路南下,直奔開封。

對於遼軍的入侵,後周君臣雖然早就有所預料,但由於事發突然,還是顯得有些緊張。

面對束手無策的小皇帝和皇太后,三位顧命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在經過短暫商議之後,隨即以小皇帝的名義下旨,著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為統帥,率精銳禁軍北上迎敵。

趙匡胤領旨後,迅速調集諸將發布命令:由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及侍衛親軍將領張光翰、趙彥徽率所部軍馬隨自己一道出征,並命令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為先鋒,率軍先行北上,大軍定於正月初三從京師出發。

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率本部軍馬協助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鎮守京師以防不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然而,就在大軍出發前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二,一句流言傳突然遍整個京城,據史書記載:時都下喧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晏然不知(《續資治通鑑長篇》)。

出兵的時候,大傢伙要立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為天子,行改朝換代之舉。

這一流言一出,一時間大街小巷無人不知。

由於十年前後周太祖郭威起兵反漢時,率軍入京後為獎賞擁戴自己的官兵,縱容其大肆搶掠,給京城百姓帶來了巨大損失。

所以百姓在聽聞傳言後驚懼不已,紛紛亂作一團,爭先恐後地收拾行裝準備離開京城這個是非之地。

但是讓人奇怪的是,儘管流言滿城皆知,皇宮大內卻對此聞所未聞。

正月初三,趙匡胤率大軍出發,浩浩蕩蕩離開京城。

這時,百姓們看到軍隊秩序井然,紀律嚴明,沒有發生任何騷亂事件,於是本來恐慌的人又心漸漸安定下來。

可沒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當日,一個叫苗訓的殿前司軍官又生出了另一件事:這個苗軍官號稱精通天象,行軍途中,他突然停下來,煞有其事地指著天上對眾人說,太陽之下還有一個太陽,這個太陽發黑光,正在和發白光的太陽相互掐架(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者久之——《宋史.太祖本紀》)。

苗軍官還找到趙匡胤的心腹軍校楚昭輔,把這句也不知是真還是假的「觀後感」告訴了楚昭輔。

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古人往往用太陽來比喻君主,現在天上突然有了兩個太陽,難道又有一個帝王要誕生?楚昭輔聽後驚嘆:「此天命也!」於是,苗訓的話迅速傳遍軍中,官兵們議論紛紛,軍心躁動。

當晚,大軍屯宿於陳橋驛。

巨變的前夜

陳橋驛,即今日河南封丘東南的陳橋鎮,它位於開封東北40里處,是從開封出發前往河北、山東大道上的一個普通驛站。

一入夜,早就被京城流言和苗訓的話攪得騷動難耐的官兵們紛紛聚在一起商議:如今主上年幼,不能親政,難知大事。

我們為國為家在外浴血拚殺,縱然立得大功,又有誰知道?現在,咱弟兄們不如順應流言,擁立點檢為天子,而後再出兵討賊,這樣咱一來有擁立之功,二來又有平賊之功,回京之後,新天子肯定少不了封賞,哥幾個還愁不能富貴嗎?很快,擁立趙匡胤為新天子的想法在軍營中傳開了,廣大官兵紛紛表示同意。

不過就在這時,趙匡胤卻一反平時謹慎、穩重的帶兵風格,喝得酩酊大醉,正在帳中酣睡。

好戲即將上演,可主角兒卻無法參與,這可怎麼辦?趙匡胤的心腹李處耕見軍心如此,馬上找到王彥升、馬仁瑀、李漢超等趙匡胤的親軍將校商議對策。

大家一起來到掌書記,也就是趙匡胤的大秘書趙普的營帳中。

趙普是趙匡胤平時最為倚重的謀士,所以幾人都希望他拿個主意出來。

話還沒說完,一大群禁軍將校紛紛闖入趙普帳中,說眼下軍心已定,弟兄們要擁立太尉(五代、兩宋時期習慣上稱呼高級將領為太尉)為天子。

可不想趙普卻說:「太尉赤膽忠心,斷不會做此等叛逆之事,你們不要胡說。

」諸將聽後感到有些失望,紛紛散去。

可沒過多久,一些情緒激動的將領再次走入帳中,把明晃晃的大刀片子握在手中,大聲說道:「按軍規,聚眾密謀是滅族的大罪,如果太尉不從,難道我們會回去等死嗎!」還有人放出狠話,說誰不同意就殺了誰。

看著這些紅了眼的大老粗,趙普從容說道:「策立天子可是大事,必須要仔細籌劃,斷不可意氣用事、輕舉妄動,你們這樣放肆狂妄,能成大事嗎?」聽完趙普的話,將校門的情緒稍微平緩下來,紛紛收起兵器,坐了下來。

趙普說,現在強敵壓境,不如先打退敵軍,待凱旋之日再商議此事。

可不想將領們卻異口同聲說道:「方今政出多門,若俟寇退師還,則事變未可知也。

但當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賊不難。

太尉苟不受策,六軍決難使向前矣(《續資治通鑑長篇》)。

」有道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等打退了敵人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兒呢。

所以現在咱們必須馬上立太尉為天子,這樣咱們就能萬眾一心迎擊遼軍。

如果太尉不願意,那麼大軍就不會再向前了。

看到軍心確已倒向趙匡胤,老謀深算的趙普終於換了口風,他說:「現在咱們的處境,諸位再清楚不過,外有強敵,內有各路節度使鎮守四方。

如果京師動亂,不僅外敵將長驅直入,各路藩鎮也會趁機作亂,到那時我們可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如果大家能夠嚴守軍紀,禁止部下搶掠百姓,安定京師人心,京師若安,則天下不難定也,諸位也可長保富貴。

」諸將紛紛表示贊同。

趙普見狀,馬上命令趙匡胤貼身衛隊的軍校郭廷贇連夜返回開封,將軍中有變的消息密告留守京城的殿前司將領石守信、王審琦,讓他們做好接應大軍回京的準備;同時,又命令親軍官兵拿好武器、打起精神,守護好帥帳和營中的重要場所,以防不測。

當晚,大營之中,心神不定的官兵們徹夜難眠,有的來回踱步,有的仰望星空,有的不住祈禱,還有的焦躁不安地喋喋不休。

全軍之中,似乎只有主帥趙匡胤睡了一個好覺。

一覺醒來成了皇帝

正月初四,天還未大亮,軍營中已是擂鼓震天,喊聲四起,決定日後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場兵變即將上演。

兩宋時期一部非常重要的史書《續資治通鑑長篇》記載了這次兵變的詳細經過:

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聲震原野。

普與匡義入白太祖,諸將已擐甲執兵,直扣寢門曰:「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太祖驚起披衣,未及酬應,則相與扶出聽事。

或以黃袍加太祖身,且羅拜庭下稱萬歲。

太祖固拒之,眾不可,遂相與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

還沒有完全醒過來的趙匡胤在聽說了諸將的請求後大吃一驚,想要拒絕,可是還不及回話,就「被皇帝」了。

一覺醒來就成為了九五之尊,趙匡胤「幸運」地坐上了這個千萬人夢寐以求的寶座,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

回京登基君臨天下

在聽趙普敘述完諸將嚴守軍紀的承諾後,趙匡胤搖了搖頭,勒住馬韁繩說:「既然你們貪圖富貴,擁立我為天子,那麼你們應當聽從我的命令,不然,這個皇帝我不當。

」眾軍將一起下馬表示:「惟命是從。

」於是趙匡胤趁機與大家約法三章:「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

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

事定,當後賞汝,不然,當族誅汝(《續資治通鑑長篇》)。

」皇帝、太后、文武百官不要隨意加害,百姓財產、公私倉廩不可縱兵搶掠,如果你們答應,事成之後必有重賞,如有違反,罪當滅族。

這幫人擁立趙匡胤的目的就是想借擁立之功獲得封賞,既然新天子明確允諾有賞,那大家自然也就齊聲聽命。

隨後,趙匡胤忙遣心腹將領潘美回京將兵變的消息通知朝廷,而後整點三軍班師回京。

早就得到趙普密信等候多時的石守信、王審琦打開城門,使趙匡胤沒有遇到任何阻力,順利進入城中。

當陳橋兵變的消息傳入朝中時,早朝還沒有散,聽此巨變,宰相范質緊緊握住王溥的手,痛哭流涕說,倉促派人領軍出兵,是我們的罪過啊!范質越說越激動,指甲都刺入了王溥的手中,王溥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忍著疼痛唉聲嘆氣。

滿朝文武中,只有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勃然大怒,率領麾下親軍攻打趙匡胤在京城的辦公地殿前都點檢官署,企圖抓獲趙匡胤的家屬來要挾趙匡胤。

但由於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早有準備,韓通之軍很快就被擊潰。

韓通無奈,又急又氣之下只好狼狽撤退,但卻讓率軍入城的殿前司將領王彥升碰個正著,被亂刀殺死。

這是陳橋兵變全過程中來自後周方面的唯一抵抗,也是兵變時唯一的一場流血事件。

趙匡胤入城後,再一次重申軍紀,嚴禁官兵劫掠百姓,濫殺無辜,城中秩序井然,沒有出現騷亂。

就這樣,在眾人的簇擁下,趙匡胤來到皇宮崇元殿。

事已至此,任何抵抗都是徒勞,宰相范質、王溥等大臣只得俯身跪拜,表示願意效忠新天子。

隨後,趙匡胤召集文武百官,舉行了禪讓大典,從小皇帝柴宗訓手中篡取了後周江山。

960年正月初五,趙匡胤因自己在後周所擔任的歸德軍節度使的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於是以宋為國號,改元建隆,正式登基稱帝,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因為宋太祖建立的宋朝定都開封,後世為區別與後來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的宋朝,而稱之為北宋。

中國的歷史,從此進入了一段嶄新的篇章。

歷史的選擇沒有錯

陳橋兵變究竟是趙匡胤精心策劃的一場政治陰謀,還是趙匡胤在毫不知情的情況迫不得已當了皇帝,千百年來各路專家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想必大家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這裡我就不再給這個歷史懸案做出解答了。

但是,不論後世如何爭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實是,大宋代替了後周,一個華麗朝代的三百年基業就此開始。

不管這場兵變究竟是陰謀還是陽謀,宋太祖當皇帝究竟是順應人心迫不得已還是提前謀劃成竹在胸,總之,歷史走到了這個拐角處時選擇了宋太祖,而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沒有錯。

不論是後周的小皇帝、太后、文武大臣,還是黎民百姓,還是參與兵變的禁軍官兵,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所有的經歷者都盡最大可能的得到了他們能夠得到的一切。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陳橋兵變與五代十國時期頻繁發生的兵變有著本質的差異,是中國歷史由亂到治的轉折點。

陳橋兵變是一場幾乎沒有流血的政治變革,兵變中除韓通被殺外,上至周恭帝、下至老百姓,沒有人因為朝代更迭而喪命。

自唐末以來那種改朝換代時動不動就狼煙四起、流血千里的悲慘景象不見了,著名歷史學者黃仁宇先生在評價陳橋兵變時曾說「在中國歷史上也創立了一種不經流血而誕生一個主要朝代之奇蹟(《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宋太祖趙匡胤》)。

」這就使得陳橋兵變與五代十國乃至此前歷史上所有的兵變都劃清了界限,陳橋兵變中的「兵不血刃」,向全天下展示了這個王朝的新氣象,預示著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朝代即將到來,也奠定了此後兩宋三百年治國治民的主基調。

第二,由宋太祖趙匡胤作為兵變的最大受益人是歷史的幸運,也是兵變所有參與者和經歷者的幸運。

不管是預謀還是被迫,宋太祖從孤兒寡母手中篡得天下終歸不那麼光明正大。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五代這個誰拳頭粗就是老大、誰實力強就是天子的亂世中,一個7歲的小皇帝是很難坐穩江山的。

就算沒有趙匡胤,又有誰能保證韓通、李重進甚至張永德這些個手握重兵的將領們不會起來改朝換代?後周的天下即便宋太祖不取,也會有無數的石敬瑭們、劉知遠們和郭威們想取,如果是那樣,五代亂世就難以終結,中華文明也就不可能像陳寅恪先說所說的那樣「造極於趙宋之世」了。

對於老趙來說,他們家坐穩了天下;對於擁立老趙當皇帝的禁軍官兵們來說,他們得到了高官厚祿;對於小皇帝來說,雖然沒有了皇位,卻得以善終,還得到了新皇帝「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反之罪,只可於獄中賜自盡」的承諾,試問,有哪個亡國之君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對於後周的文武百官來說,他們仍舊官居原職。

最重要的是,對於飽受戰火的天下蒼生來說,戰亂終結、社會安定、天下太平,這難道不是百姓們最期盼的嗎?所以說,陳橋兵變給當時的所有人都帶來了儘可能好的結果,試觀中國歷史上其餘的改朝換代,無一例外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又有哪個能做到這一點?

第三,陳橋兵變開創了一個理性對待前朝、理性對待功臣的新政治理念,是中國歷史、中國政治史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

陳橋兵變中,宋太祖不僅一早要求將領們約束部下、嚴守軍紀,不得劫掠百姓,更給予了兵變的最大失意者——後周柴氏皇族以最大的優待,在彰顯了新王朝、新天子的恢宏大度的心胸同時,也創造性地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理性的方式解決改朝換代的遺留問題。

同樣,對於那些擁立自己為帝的禁軍將領們,宋太祖演繹了一出經典的「杯酒釋兵權」,體現了其高超的政治藝術以及作為一代帝王所難得的道德與良知。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君主,往往都高舉屠刀來消除對自己皇權的威脅,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曾經大肆殺戮開國功臣。

宋太祖運用理性的手段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合理地解決了一系列棘手的政治難題,還使得宋朝徹底走出了自唐末以來血雨腥風、社會動盪的陰影,形成了較為寬鬆的政治環境,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四,陳橋兵變成為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豪強勢力的開端,使中國歷史和百姓免於更多地陷入分裂戰亂之苦。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系統總結了唐末以來君弱臣強、王朝頻繁更迭的原因,開始大力強化中央集權,通過一系列做法逐步剝離了地方大員們的財權、軍權和人事任免權,將禁軍統領權收於天子手中,以文官充任知州代替節度使管理地方,形成了「強幹弱枝」的中央集權體系。

雖然不少人極力批評宋太祖的做法是使古代專制主義更加根深蒂固,不利於近代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產生。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兩宋三百多年,乃至此後直到北洋軍閥混戰之前,除了清初的三藩之亂外(三藩之亂非常特殊),中國再也沒有出現群雄割據、爭戰不休的局面。

當然在最後,我們也要說,正是因為陳橋兵變,直接啟迪了宋朝堅決地執行以文治武、抑武右文的政策,這也為兩宋期間與遼、西夏、金、蒙元等政權的戰爭悲劇埋下了伏筆。

宋太祖出身禁軍,而且還在禁軍的擁護下做了天子,因此他深知統軍將帥們的桀驁不馴。

同時,陳橋兵變的成功,也讓宋太祖看到了沒有軍權的文臣們的易制可控。

而五代以來藩鎮之亂的教訓,也需要以文治進行矯正,因此宋太祖大力開科取士、重用文臣,但卻對武將儘可能地限制權力、避免軍人專政之禍,同時還將「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得刑戮士大夫」等重文輕武的治國方針深深融入到國家的權力運作中,從而造成了兩宋三百年「文重武輕」的局面。

也就是在宋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等人們耳熟能詳的話開始盛行於社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並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點,使中華民族在迎來文化空前繁榮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跌入武功的最低谷。

北宋建國後不久,原後周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發動叛亂,不過由於叛軍力量分散、舉措不當,加之民心、軍心不附,因此宋太祖很快便解決了給北宋帶來威脅的第一件麻煩事兒。

可是,內患雖平,外患不輕。

這個時候的大宋王朝,政令不出黃淮、關中,其他四面皆是敵國:北面有遼和北漢,南面有後蜀、南唐,西面有党項、吐蕃,西南有大理、交趾,每個政權無不虎視眈眈,磨刀霍霍向北宋。

因此,能否結束自唐末以來天下分裂混戰的局面,是一件關係到新生的大宋王朝能否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

隨著內政漸漸穩定,宋太祖開始把目光轉向外,決心一統華夏。

那麼,宋太祖將如何開始他的統一大計,北宋的統一過程能夠一帆風順嗎?敬請關注下集:平定南方。

(歡迎收看同名視頻講座,觀看網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wNTU4MTYxMg==.html,希望您繼續關注本講座後期精彩內容,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朝是一個怎樣的朝代?承上啟下,國富民強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蓄謀已久的嗎?

「陳橋」是一個地名,在北宋時,它是一個驛站,故而稱之為「陳橋驛」,它位於現在河南開封北面黃河邊。公元九六零年,這裡發生了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那便是「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趙匡胤將門崛起

趙匡胤出身於河南洛陽將門之家,膽識過人,武藝超群,21歲時投奔郭威,成為郭威帳下的一名士兵。951年,掌握後漢軍權的郭威,謊稱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統軍北征。後漢大軍渡過黃河,到達澶州時將士們將黃袍...

柴榮死後趙匡胤怎麼做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

被趙匡胤篡位的後周小皇帝柴宗訓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後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

閒敘歷史之—「黃袍加身趙匡胤」

公元959年,周世宗即位六年後死去,由年才七歲的兒子柴世訓接替皇位,就是周恭帝。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范質、王溥輔政。後周的政局不穩。京城裡人心浮動,謠言紛紛,說趙匡胤(音yin)快...

一覺醒來就當皇帝了還有這麼好的事?

北宋王朝的開始是從一場兵變開始的,這場兵變發生的這一年是公元960年,也就是五代十國的後周,顯德七年,這年的正月初四,在京城,就是今天的開封,東北四十里有一個地方叫陳橋驛驛站,發生了一次兵變。...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的起因和歷史真相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是七歲的小皇帝登基後的第一個新年,然而天下並不因為新年的到來,而太平無事,前方傳來消息北漢勾結遼兵進犯後周。據後來考證,這很可有是趙匡胤精心策劃的一場陰謀,所謂的北漢進...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下後周政權!

唐朝滅亡以後,中原地區藩鎮割據,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 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這些朝代最長的撐了十七年,最短 的才持續了五年。同時,中國南方和山西地區先後出現了吳、南唐、吳 越...

新鄉市封丘 陳橋驛兵變的背景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

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是宋的開國皇帝。涿州人,父趙弘殷為後唐、後晉和後漢軍官。趙匡胤在後漢初年應募入伍,成為郭威的部下。郭威發動兵變建立後周,他積極參與,被重用為典掌禁軍。周世宗柴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