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死後趙匡胤怎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

」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

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沿途敵軍已經望風而逃,許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經被收復,但柴榮卻在此時病倒。

據說病中的柴榮在翻看文件時,曾經莫名其妙地得到一個錦囊,裡面裝著塊木條,上面 寫著「點檢為天子」幾字。

柴榮頓時警惕起來,對時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產生了懷疑。

隨著病情加重,柴榮準備防患於未然,他讓跟著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趙匡胤取代了張永德的位置。

不久世宗柴榮去世,兒子柴宗訓即位,即為後周恭帝。

雖然柴榮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經為結束割據局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礎,確為五代時最傑出的統治者。

即位的後周恭帝年僅七歲,不能當政,只能讓太后輔佐,國家的政治前途因此籠罩在一片迷霧中。

不久之後,北方傳來消息,說是北漢與契丹聯手前來進犯,恭帝急忙命令趙匡胤率大軍前去抵禦。

其實這只是趙匡胤製造出來的假消息,他率軍出發的目標不在北方而在皇城。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趙匡胤的計劃悄悄泄漏了出去,京城裡人心惶惶,許多人已經在收拾東西,打算逃離即將到來的政權交替。


但後周皇室還被蒙在鼓裡,也有一些大臣對趙匡胤產生了懷疑,甚至有人打算在臨行前把他除掉,但終因當權者們的麻痹大意而未能施行。

趙匡胤安然無恙地率軍出了京城,當行軍到附近的陳橋驛時,他手下親兵們就開始執行兵變計劃,先是宣揚「點檢為天子」這條讖語,隨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又率領著眾軍士,在一個黎明逼近趙匡胤的寢所大聲喧譁。

當趙匡胤出帳時,趙光義宣布了將士們打算擁立新皇帝的計劃,在兵士們一片「現在三軍無主,我們願意擁立您為我們的天子」的高喊聲中,有軍官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眾將士紛紛拜倒,山呼萬歲。

趙匡胤被人們架上了馬,接受大家的朝賀。

他見時機已到,就攬著韁繩對將士們說:「我有號令,大家都能聽從嗎?」大家齊聲高喊:「惟命是從!」於是趙匡胤就宣布了幾條穩定京城秩序的命令:不能驚擾昔日的主人——後周的太后和皇帝;不能怠慢與他同朝為官的後周大臣;進京之後不許擅自闖入朝廷府庫和官民之家,更不能趁機搶掠。

最後他提醒眾人,尊令者將得到賞賜,而違令者格殺勿論。

於是趙匡胤的軍隊紀律整肅地返回京城,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地剷除了反對派,隨後趙匡胤命令將士們回營,他單人獨騎進了後周皇宮正門明德門,向仍然對形勢一無所知的孤兒寡母們正式攤牌。

過了一會兒,將士們押著後周宰相范質等人趕來,趙匡胤一臉悲傷地告訴他們自己已經迫不得已做了皇帝,還沒等范質等人回話,趙匡胤手下的將領就已經手按重劍,在一旁厲聲大喝,為新皇帝大造聲勢。

看到這種氣焰囂張的樣子,范質明白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於是在短暫的僵持之後,他退到階下,向趙行禮參拜,其他人也隨之拜倒。

文武百官們迅速被召集到場,列班站好之後,趙匡胤的謀士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周恭帝的退位詔書,當場宣布周恭帝禪位於趙匡胤。

於是趙匡胤被人扶上寶座,接受眾人的恭賀,正式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宋,年號建隆,這一年是公元960年。

雖然趙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書里都再三聲明他是糊裡糊塗當上了皇帝,但實際上誰心裡都明白,這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鬧劇,本來就是由趙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實策劃者們一手導演的。

陳橋兵變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

一般以為,這不過是兵權與實力威懾的結果,事實上,兵權、實力等等這些絕對的優勢,只能保證兵變的最終成功,至於以什麼方式成功,則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決策者的謀划水平和政治見識,能夠將大事化於無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本身就充分地體現了趙匡胤的政治手段。

其中較為明顯直觀,且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一點是:兵變之際,趙匡胤曾數次「嚴敕軍士,勿令剽劫」,從而保證了兵變入城時的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由此贏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搖,四方自然寧謐」。

這與五代某些「縱兵大掠」的兵變相比,趙匡胤的「嚴敕軍士」無疑表現出一種政治見識。

事實上,嚴格軍紀,爭取民心,這是一般的政治常識,五代時的其他兵變者未必全都想不到這一點。

問題的關鍵是,在兵驕將悍,「鼓譟譁變」的情形下,要有怎樣的籌劃和運作才能將這一點落到實處?從所謂的「點檢為天子」傳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現又消失的北漢和契丹軍隊,包括之後以趙光義為首的圖謀叛亂者們何時何地行動,都應當是趙匡胤長期準備、預謀多時的嚴密而成功的政治行為。

當然,這齣戲的結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趙匡胤的篡位顯得名正言順,一派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的氣勢;另一方面給了後周朝廷一個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們也沒有受到太多驚擾和傷害。

趙匡胤精心策劃的一齣好戲就這樣表面上波瀾不驚地結束了,這場政變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巨大的成功。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東京東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他的部下把一件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這就是"陳橋兵變"。

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公元960年春,在趙匡胤等人的指使下,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縣)長官派人謊報軍情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聲勢很大,請求派兵援助。

後周的宰相范質和王溥等人,不辨真偽,就急急忙忙地派趙匡胤帶領全國的精銳軍隊前往抵抗。

趙匡胤率領大軍走到陳橋驛,就停了下來。

當晚在他的策划下,發動了"陳橋兵變"。

由一個親信提出立趙匡胤當帝,眾將贊同。

然後由趙光義和普率領眾將部署好軍隊,又連夜派人回開封給趙匡胤的心腹、鎮守京城的禁軍將領石守信和王審琦送信,要他們在京城內部策應。

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公元960年1月4日凌晨,陳橋驛四面突然喊聲大起,聲震原野。

趙匡胤酒醉剛醒,急忙走出帥帳查看,只見外面早已站滿了手執武器的將領。

眾將一見趙匡胤,齊聲高喊:"諸將無主,願推點檢做天子。

"然後,一擁而上,把趙匡胤擁進帥帳,有人把事先預備好的皇帝穿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

眾將一齊跪下,高呼"萬歲"。

不久,趙匡胤率軍回到京城,廢了柴宗訓,坐上皇帝寶座。

經過十幾年時間,北宋陸續消滅其他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北宋建立後,統治者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公元949年,趙匡胤應募投到後周太祖郭威的帳下,由於他有謀略,善騎射,因而作戰時多立功勳,很受郭威重用。

又由於積極支持郭威發動兵變,奪取政權,所以在後周朝廷也很受信任。

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對趙匡胤更加重用,提拔他為殿前都指揮使。

北漢主劉崇聯合契丹進攻後周,周世宗率軍親征,高平之戰,趙匡胤赤膊上陣,突入敵營,扭轉戰局。

此後,後周勢力也由弱變強,政權也由亂變治,趙匡胤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從此,他也深受周世宗所器重,並被擢為殿前都虞侯,掌握禁軍,成為禁軍高級的將領。

趙匡胤通過高平之戰和整軍,也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和增強了自己的勢力,為日後依靠禁軍奪取後周政權奠定了基礎。

周世宗柴榮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高平之戰的勝利,鼓舞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他一面加緊進行內政改革,一面開始籌劃統一天下的事業。

而趙匡胤逐漸成了柴榮統一事業中不可缺少的心腹干將。

955年,後周代後蜀,趙匡胤深入前沿觀察,調查部署,一舉占領後蜀大片土地。

第二年春,趙匡胤隨周世宗親征南唐,奪取滁州,使南唐臣服,獻出江北十四個州土地,而暫告休戰。

在這次戰役中,趙匡胤戰績突出。

周世宗擢趙匡胤為定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殿前司禁軍統帥)。

這次提升,使趙匡胤威望更高。

趙匡胤是一個計謀很深的人。

自任殿前都虞侯以來,掌管禁軍大權已整整六年了。

六年來,他在禁軍中和藩鎮中結拜了義社十兄弟:楊光義、石守信、王審琦等人。

在自己的幕府內,又攏羅了趙普等一批人為其出謀劃策。

對部下,恩威並施,使士卒將領服服貼貼。

由於他的赫赫戰功,再加上他的政治手腕,使他的威望日益增高。

959年,後周世宗親征契丹(即遼國),在進軍途中,得到一塊題有「點檢作天子」的木牌,當時任殿前都點檢的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

周世宗便產生了對張永德的戒心。

不久周世宗病重,為此匆匆回師。

周世宗為保住周氏王室代代相傳,撤掉了張永德都點檢一職,提拔他認為可靠的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

那塊木牌,顯然是趙匡胤為除掉張永德而耍的陰謀,目的是為掌握禁軍最高指揮權。

959年,柴榮病死,其子柴宗訓即位,年僅七歲,難以控制政權。

「主少國疑」,成為趙匡胤取後周而代之的絕好良機。

960年正月,正當歡慶新春佳節之際,後周朝廷接到邊報,說契丹、北漢聯合大舉南侵,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州)二州請求朝廷急速派兵抵禦。

宰相范質、王溥通過小皇帝柴宗訓未經核實就倉促派趙匡胤統率禁軍北上抵禦。

與此同時,京城開封盛傳:「將以出軍之日,冊點檢為天子。

」城市居民人心浮動,大為恐慌,紛紛作逃難的打算,唯獨朝廷不知道情況。

趙匡胤率軍出發,當大軍行至離都城開封四十里的陳橋驛時,天色已晚,便命軍隊駐紮下來。

這時軍中也議論紛紛起來。

有人說:「主上年幼,我們冒死為國抵禦外敵,又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再北征。

」也有人說:「軍隊出發時,京師不少人在談論點檢要作天子了,這是天命。

」在那個武將擁立主帥為帝成風的五代,將士思變。

趙匡胤以及他的親信和趙普、趙匡義等人在幕後一操縱,果然就群情激憤起來。

為了順利地奪取政權,趙匡胤首先秘密派軍使郭延斌連夜趕回京城,串通趙匡胤的把兄弟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審琦,讓他們在京城策應。

然後自己假裝醉酒,睡在軍帳中。

把兵變的事交給趙普和趙匡義去辦理。

經過一夜的密謀策劃,

將領們與趙普和趙匡義商議,要擁立趙匡胤為皇帝。

第二天清晨,一切準備就緒,參與擁立的將領們率部在趙匡胤的帳外,大家齊聲說:「諸將無主,願奉太尉(對高級軍事長官的尊稱)為天子!」趙匡胤未及回答,一個將領早已把準備好的象徵皇權的繡黃龍袍披在他的身上,眾將士一起跪拜高呼「萬歲!」趙匡胤此時心裡明白,到了自己該說話的時候了,於是他果斷地問:「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

我有命令,你們能遵行嗎?」諸將齊聲高呼:「唯命是從!」趙匡胤接著說:「太后和幼主,是我所臣奉過的,朝中大臣,都是我的同僚。

你們不得驚犯宮室,欺凌朝貴。

近世帝王起兵舉事,都放縱軍卒大掠京師,今不許你們劫掠都市和劫掠朝廷府庫財物。

聽命者賞,違者立斬!」諸將士表示遵命。

於是,率軍返回京師,石守信、王審琦開門迎侯,除了副都指揮使韓通想組織反抗被殺外,其餘秋毫不犯,市容不驚。

這時,正準備上朝的宰相范質、王溥聞變失色,束手無策,無可奈何,只好跪拜新天子,這樣,趙匡胤登基的障礙已掃平。

稍後,翰林學士陶榖將一篇準備好的禪位詔書拿出,當著文武百官讀一遍。

這樣,趙匡胤正式升崇元殿,登上皇帝寶座,奉後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尊太后為周太后,大赦天下。

趙匡胤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取名為「宋」,改元「建隆」,歷史上稱為「北宋」。

這就是歷史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件。

它是一次改朝換代不流血的事變,是用和平手段,達到政權和平過渡的目的,趙匡胤終於以謀略奪取帝位,建立新王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蓄謀已久的嗎?

「陳橋」是一個地名,在北宋時,它是一個驛站,故而稱之為「陳橋驛」,它位於現在河南開封北面黃河邊。公元九六零年,這裡發生了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那便是「陳橋兵變」。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下後周政權!

唐朝滅亡以後,中原地區藩鎮割據,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 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這些朝代最長的撐了十七年,最短 的才持續了五年。同時,中國南方和山西地區先後出現了吳、南唐、吳 越...

弟兄們已經決定了,由你來做這個皇帝

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正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這個本該是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的日子裡,後周的都城東京(今天的開封)卻傳出了一個謠言:北方的契丹即將發兵南下,而北漢也將參戰。

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是宋的開國皇帝。涿州人,父趙弘殷為後唐、後晉和後漢軍官。趙匡胤在後漢初年應募入伍,成為郭威的部下。郭威發動兵變建立後周,他積極參與,被重用為典掌禁軍。周世宗柴榮...

他從從軍到坐上龍椅只用了十二年

表面上看,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輕而易舉,事實上,他通向權力之峰的路絕非一蹴而就。我們且來看看趙匡胤早年的奮鬥史。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當時是五代中的後唐時代。他的曾祖父、祖父...

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柴宗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後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

被趙匡胤篡位的後周小皇帝柴宗訓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後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