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造謠說自己要做天子,結果他沒被殺,最後真的做了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周皇帝柴榮是一個銳意進取、雄心勃勃的皇帝。

登上帝位後,他曾問會算命的左諫議大夫王朴,自己能活多久?王朴說,根據他的推算,至少能活三十年!三十年以後,因為太遠,他算不清楚了。

柴榮聽了很高興!

大家可能有點奇怪了,那一年,柴榮才二十九歲,即便加三十年,也不到一甲子,短壽啊,柴榮怎麼還很高興呢?大家不知道,五代那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也就四五十歲,能活到六十,自然是高壽了……

(柴榮)

柴榮一高興,就豪氣干雲地說:「如果上天真的願意給朕三十年的陽壽,那朕就用十年的時間一統天下,十年來休養生息,十年來富足天下!」

柴榮說干就干,雖然他的這些想法被那個活了七十三歲、做了四朝十個皇帝宰相的老人馮道嘲笑,而且他的軍事行動也並不是很順利,但成效還是明顯的。

他向西打敗了後蜀,得了四州;向南打敗南唐,得了十四州;向北與契丹接仗,又得二州三關。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柴榮北征契丹的途中,忽然從地里得到一塊木牌子,上面寫著「點檢做」三個字。

點檢做什麼呢?木牌上並沒有寫明。

不過已經很明顯,就是「點檢做天子」的意思。

柴榮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張永德被李重進誣陷。

當時的都點檢這個官是張永德在做。

柴榮知道張永德和李重進矛盾很深,李重進借一塊牌子搞死張永德是很可能的。

於是也沒當回事。

但不久柴榮就得了重病。

病危之時,他突然想到了那塊牌子,心裡嘀咕上了。

他知道自己大約是挺不過去了,必須要考慮後世的問題。

只是他的接班人柴宗訓還是個小孩,如果李重進和張永德任誰一個造起反來,他柴家天下就不保了。

於是,他寧可信其有,乾脆免去了張永德的職務,出鎮澶州,讓他認為忠誠可靠的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的職務。

同時,以明升暗降的方法,讓李重進到地方上任節度使。

立名門之後符氏為皇后,讓他在自己百年之後輔佐柴宗訓處理政務。

又提高相權,讓范質、王溥為顧命大臣,共同輔佐小皇帝。

臨近死亡的時候,他又有點不放心趙匡胤,下令把軍務交給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同平章事韓通裁決。

(應該是這種木牌子)

柴榮在去世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他肯定以為已經做到天衣無縫的了,他幾乎是放放心心撒手西去的。

卻不知道,那句「點檢做天子」的話,後來又出現了一次。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的早上。

從鎮、定兩州同時傳來遼國與北漢聯合入侵的消息。

宰相范質趕緊向符太后報告。

當時的皇帝柴宗訓還不到七歲,由其母符太后垂簾聽政主事。

符太后趕緊召兩個宰相范質、王溥商量誰可帶兵禦敵。

兩人說,論能力論聲望都只能派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前往。

趙匡胤倒也同意,但是他提了個意見,就是他兵少將寡,無法與契丹、北漢兩國聯軍抗衡。

符太后沒辦法,只好同意全國軍隊他都可以隨意調度。

也就這樣,趙匡胤帶兵出征。

趙匡胤一出征,京城就傳出了「點檢做天子」的謠言。

這個謠言是誰傳播出去的呢?很顯然,這個謠言是趙匡胤自己人傳播出去的。

怪了,趙匡胤自己人傳播出去,這不是要趙匡胤的命嗎?錯,當謠言出現兩次的時候,只能說明這是天地的規律,人力是改變不了的。

趙匡胤真是真龍天子。

這就是趙匡胤要的效果。

(謠言幾次就成了真)

那麼,第一次的謠言,或者說第一次「點檢做」的牌子,是誰搞出來的呢?當時柴榮懷疑是李重進,其實李重進的可能性非常小。

因為李重進雖然常和張永德鬧彆扭,但這個人沒什麼政治謀略,也沒什麼政治野心,從他在侍衛親軍司擔任了那麼長時間的統帥,卻沒有拉出一幫死黨就可看出。

再說,如果他有謀略,也不至於在趙匡胤當皇帝後才倉促造反又很快被拿下。

同時,如果他想搞到張永德,之前就會下手了,斷不會到張永德升為殿前都點檢以後。

因此,最有可能這樣做的是趙匡胤。

事實上,最後得利的也只有趙匡胤一人!由此咱們也有足夠的理由肯定,這還是趙匡胤自己搞出來的。

同樣一個謠言,趙匡胤搞了兩次,第一此他搬到自己的政敵,第二次他做了皇帝,宋太祖的政治智慧真是深不可測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弟兄們已經決定了,由你來做這個皇帝

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正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這個本該是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的日子裡,後周的都城東京(今天的開封)卻傳出了一個謠言:北方的契丹即將發兵南下,而北漢也將參戰。

柴榮死後趙匡胤怎麼做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終極篇

柴榮逝世:安排好王朴的後事,柴榮於公元959年(顯德六年)三月,北伐契丹,意在收回被石敬瑭出賣的中原屏障幽雲十六州。為什麼柴榮這個時候北伐契丹,而不是參照王朴的《平邊策》,先南後北,柴榮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