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失誤!「五代十國第一明君」拱手送江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960年1月4日後周禁軍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將年僅7歲的小皇帝柴宗訓趕下台,建立北宋王朝。

此時距離「五代第一明君」柴榮的死僅僅才過去個月的時間。

此後經過幾十年的時間,北宋王朝在後周積累的強大政治軍事力量的基礎上完成一統。

後人每每談及此事,無不唏噓感慨,假設柴榮再多活十年,那麼歷史可能會是另一番情景。

遺憾的是歷史不能假設,但後周王朝之所以被取代,與柴榮臨終前的安排有這直接的關係。

正是因為柴榮做出了致命的失誤,才讓老謀深算的趙匡胤有機可乘,顛覆了由郭威開創,柴榮壯大繁榮的後周政權。

這裡並非是假設歷史,而是就柴榮的決策與趙匡胤的對策,探究歷史背後的權謀詭譎。

(圖片來源於網絡)

959年4月後周世宗柴榮率領水陸大軍數萬人征討的燕雲地區。

此次出兵及其順利,兵不血刃一個月的時間就收復了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

此時意氣風發的柴榮召集諸將商議軍情,他本人意圖徹底收復燕雲十六州,主張繼續用兵,但遭到諸將的一致反對,柴榮非常不高興,依然決定進兵。

但在當晚柴榮突染重病,因而被迫撤兵。

在北征以及撤軍期間,軍中所需的物品均由京城運來供給。

期間有人拾得一塊小木牌,上面寫著「點檢做」三個字。

做什麼呢?當時皇帝柴榮一病不起,做什麼不言而喻,因此人們對此事議論紛紛。

當大軍撤軍到澶州時,柴榮下令大軍停止撤退,並且不召見任何文武官員,一時間搞得人心惶惶。

因此官員們找到了郭威的女婿、駙馬、殿前司都點檢張永德,對他說「天下未定,根本空虛,四方諸侯惟幸京師之有變。

今澶、汴相去甚邇,不速歸以安人情,顧憚旦夕之勞而遲回於此,如有不可諱,奈宗廟何!」。

於是張永德面見柴榮,將眾臣的意思轉達給柴榮。

不料柴榮卻說:「誰使汝為此言?」,張永德如實作了回答。

柴榮深思良久後,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吾固知汝必為人所教,獨不喻吾意哉!然觀汝之窮薄,惡足當此!」即日就迅速啟程返回了汴梁。

柴榮為何故意在澶州故意拖延時間,不見群臣,面對張永德會說出那樣一番耐人尋味的話?小編認為柴榮柴榮有兩個目的,其一觀察禁軍諸將的動向,其二觀察天下藩鎮的舉動。

柴榮想趁著自己還在,將那些謀求篡位的野心家一舉剷除。

遺憾的是張永德不理解自己的行為,已經來日無多的柴榮只能匆匆回到汴梁,採取最後的補救措施希圖延續後周王朝。

(清人所繪後周世宗)

回到汴梁後,已知來日無多的柴榮對內外進行了一系列安排,具體如下:

1.冊立皇后,冊封皇子

柴榮冊立魏王符彥卿之女為皇后,以皇長子柴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

符彥卿是當時名望極高的地方藩鎮將領,冊立他的女兒為後,以防止他覬覦皇位。

五代時期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不立太子,所以封柴宗訓為梁王實際上就是確定他為繼承人。

2.確定三宰相輔政格局

此時柴宗訓還是個孩子,無法處理國政。

所以柴榮命「宰臣范質、王溥並參知樞密院事。

以樞密使魏仁浦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依前充樞密使」,用宰相兼樞密使,實際上就是所有軍國大事授予三個文人全權處理。

3.調整禁軍人事安排

後周的禁軍分為殿前司、侍衛親軍司兩部分。

柴榮對這兩個部門進行了調整,首先削去殿前司都點檢張永德的軍權,將趙匡胤連升兩級,出任殿前司都點檢;然後又將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安排到淮南,鎮守揚州,將侍衛親軍司的軍權交由副指揮使韓通。

4.藩鎮「換鎮」

柴榮為削弱藩鎮勢力,以青州節度使李洪義為永興軍節度使,永興軍節度使王彥超移鎮鳳翔,同時將削去軍職的張永德調到澶州節度使的任上,將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鎮守揚州,擔任淮南節度使。

作為「五代第一名君」柴榮深知軍隊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在防備著兩個人,張永德、李重進。

因為張永德是後周建立者郭威的女婿,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而柴榮是郭威的內侄,換句話說他們當年和柴榮一樣,也具備即位的合法性,況且兩人久經戰陣,深的軍心,所以柴榮最擔心的就是他們。

最終959年7月一代明君柴榮撒手人寰,時年39歲。

(後周世宗陵墓)

應該說柴榮的安排是合理的,以文制武,用三個文人管理朝政,同時任用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的「親信」趙匡胤等人統領禁軍,又下令藩鎮換鎮,以達到內外安定的局面。

但這個看似是個完美的人事安排,就毀在了趙匡胤這個親信的手裡,換句話說,成就了趙匡胤。

趙匡胤顛覆後周政權只用了三招,一拉、二騙、三變。

首先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中經營多年,與高級將領們稱兄道弟(義社十兄弟),關係深厚,在柴榮死後,殿前司已完全控制在他的手裡,而侍衛親軍司的高級將領,如韓令坤、張令鐸、高懷德也已成為趙匡胤的心腹。

控制住軍隊後,趙匡胤又花費巨資與朝中官員結交,送錢、送別墅,不論大小,一律交往,一些中下級官員紛紛投靠,如潘美等人,三輔臣中的王溥竟然主動給趙匡胤送別墅。

在一切關係都捋順之後,趙匡胤離兵變還差一個契機,因為趙匡胤雖然是殿前司的都點檢,有統兵之權,卻無調兵之權。

因為調兵需要三位輔臣下令,然後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韓通核准方可。

於是趙匡胤用了第二招——騙。

960年正月,朝廷得到奏報,契丹、北漢聯合出兵,攻打鎮州、定州。

於是三輔臣商議之後,決定由趙匡胤領兵出征,小編猜測很可能是王溥的提議。

事實證明此次契丹、北漢是「被出兵」的。

第三招讀者們應該都很熟悉了,960年正月初四趙匡胤在陳橋上演了一幕兵變的話劇。

當趙匡胤大軍浩浩蕩蕩開回汴梁時,兵變的唯一障礙,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韓通已經被趙匡胤的「特種部隊」殺死。

面對三輔臣時,范質當場質問趙匡胤:「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趙匡胤一時無言以對,只得掩面而泣。

雖然趙匡胤還算寬厚,但他的部將可不管這些,聲色俱厲,拔出佩刀威脅,范質也無力回天,只得同意趙匡胤即位。

就這樣柴榮的精心安排最終化為泡影。

志在天下的柴榮在即位之初曾言道:「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然而天不假年,最終他卻僅僅在位五年零六個月。

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哉!

--------------------------------------------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關注【縱橫五千年】,作者是我,「甜心即可」,微信公共號:縱橫五千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陽光下的陰謀(一)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人們熟知的版本是這樣的,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在駕崩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統領全國軍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

陳橋兵變——趙匡胤將門崛起

趙匡胤出身於河南洛陽將門之家,膽識過人,武藝超群,21歲時投奔郭威,成為郭威帳下的一名士兵。951年,掌握後漢軍權的郭威,謊稱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統軍北征。後漢大軍渡過黃河,到達澶州時將士們將黃袍...

宋太祖趙匡胤的傳奇一生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人(今屬河北)。後周殿前都點檢,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

疑案陳橋兵變

清人查慎初詩云:「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要說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的陳橋兵變,還得從他在後周末年的實力地位說起。 趙匡胤出身於將門,祖籍雖是涿州,卻出生在洛陽夾馬營,至於《宋史》本紀說他生...

被趙匡胤篡位的後周小皇帝柴宗訓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後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

《我讀<續資治通鑑長編>》之960年陳橋兵變2

前文我們分析過,正月初一,鎮州與定州上報契丹入侵的軍情,雖不是假情報,但是卻反應過度。那麼,這是否就可以說陳橋兵變真的沒有預謀呢?不能。因為,雖然趙匡胤對鎮、定州上報軍情沒有預謀,但是趙匡胤對取...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終極篇

柴榮逝世:安排好王朴的後事,柴榮於公元959年(顯德六年)三月,北伐契丹,意在收回被石敬瑭出賣的中原屏障幽雲十六州。為什麼柴榮這個時候北伐契丹,而不是參照王朴的《平邊策》,先南後北,柴榮認為,...

柴榮死後趙匡胤怎麼做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

黃袍加身的將軍-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宋太祖,著名名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