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劉備為何舉全國之力北伐?不是自不量力,真正原因只有四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是諸多歷史愛好者迷醉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有數不清的英雄與傳奇!郭嘉、諸葛亮、劉關張等都是已經銘刻國人心中的經典形象,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諸葛北伐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神往的經典戰例。

其中,蜀漢北伐的一系列戰爭長久以來一直熱度不減,被人津津樂道。

就以大家熟悉的「七出祁山」和「九伐中原」相加,就有16次之多。

不少人認為蜀漢弱,能夠守成已是幸事,反以弱攻強,真是不自量力。

其實蜀漢北伐有不得不為的原因,必須以出兵北伐為基本國策。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合法性上,蜀漢以大漢正統自居,大家都知道那句著名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吧!

如果偏安一隅,自甘做益州一地之主,那還怎麼能證明自己繼承了漢室正統呢?北伐在蜀漢可謂是一項「政治正確」!諸葛亮主持北伐時所說的那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就是這種態度的最真實、最直接寫照。

另一方面,也是最現實的方面,則是為了以攻代守!從諸葛亮七出祁山到姜維九伐中原,蜀漢始終維持自己對於曹魏的進攻態勢。

從戰略上說,其實就是以較小規模的資源和兵力投入來牽制曹魏,讓其不得不在關隴方向長期維持重兵,虛耗錢糧。

在正史中,諸葛亮時期蜀漢一方憑藉高於曹魏一籌的戰場指揮,也的確達成了戰略目的。

總兵力四五十萬的曹魏被兵不滿十萬的蜀漢長期牽制,不能集中精力恢復和建設,甚至一度窘迫到只能依靠駐守洛陽的五萬中央軍到處救火。

這兩方面原因,最主要的自然是以攻代守,正巧也符合了蜀漢的政治正確,所以這一國策幾乎持續了蜀漢的始終。

當然,因為蜀漢地盤小、人口少、兵力不足,也決定了蜀漢每次北伐的第一原則是不能出現大敗或者說大減員,所以也導致了諸葛亮北伐時刻謹慎,即便勝利也不冒險突進。

到了姜維時期,因為能動用的兵力遠遠不及諸葛亮,所以「以攻代守」的效果大不如前,曹魏使用關隴的兵力就可以應對了。

相對於「常敗將軍」的固有印象,姜維多次北伐中,其實大敗僅有一次,也就是「段谷之戰」。

但就是這次「段谷之戰」,立刻讓蜀漢軍隊損失慘重,喪失了主動進攻能力,直到魏國發動滅蜀之戰時也沒能完全恢復過來。

一旦「以攻代守」不能繼續下去,加上魏國占據的北方地盤經濟力量全面復甦,蜀漢的覆滅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成功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成功諸葛亮六出祁山很顯然失敗了,但是後來的軍事理論學家和歷史學家對於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成功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後...

蜀國國力最弱,為何卻頻繁出兵北伐

三國時期,魏、蜀、吳時期蜀國是國家實力最弱的國家。但是在蜀國政權40多年間,先後發動十數次北伐戰爭,最終都已失敗告終或無攻而返。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他的繼承者「姜維九伐中原」。蜀漢國...

諸葛亮的三大接班人:一人病逝,兩人不得善終

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雖然因為劉備的信任,而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但是,同樣由於劉備的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鞠躬盡瘁,最終在五丈原死而後已。對於自己和劉備都念念不忘的北伐曹魏、復興漢室,諸葛亮只有選...

諸葛亮憑什麼敢六出祁山進行北伐?

在眾所周知的三國故事當中,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曾經先後六出祁山,討伐魏國。但事實卻是曹魏政權的勢力,是遠遠超越蜀漢和東吳的。但是諸葛亮為什麼還敢六次派兵去討伐魏國呢?從三國時期的地圖上來看,曹魏政權...

在三國時期,蜀國的兵力到底是多少?

逝者如斯,歷史的浪花淘盡了王朝的恩怨情仇,當今既沒有了一方霸主,也沒有了雄風王者。歷史在不停地發展,讓我們一起撥開那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我們可以嘆謂歲月的無情與當局者的執迷,但不可...

諸葛亮舉全國之力進行北伐,目的是什麼?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最讓後人悲嘆的,可能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了。在此之後,劉備兵敗夷陵,蜀漢精銳之師損失殆盡,加上荊州奪回無望,蜀漢可以說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在此背景下,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先是...

三國後期的悲劇人物:姜維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