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鼎盛時期的兵力和曹魏比差多少?揭秘劉備和曹操的真實兵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曹操占領的北方還是最強大的,人口最多而且曹操擁有最多的士兵。

雖然沒有曹操自己說的80萬大軍這麼誇張,但是十幾萬應該還是有的。

那鼎盛時期的蜀漢和曹魏相比兵力到底差距多少呢?根據記載,蜀漢兵力最多的時候有9萬人,接近10萬,而曹魏那變可能有18、9萬左右的兵力。

如果這個時候大家對陣可能曹魏就不能靠兵力來碾壓了,因為9萬人能運用的戰術很多,只是多一倍可能還不夠。

蜀漢後期僅有9萬軍隊了, 諸葛亮為何還主動進攻曹魏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蜀漢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在政治上把自己標榜成大漢正統,把曹魏定位為叛逆。

如果蜀漢對曹魏坐視不理,那就是自打嘴巴。

因此,諸葛亮只能不斷的北伐,不斷的對曹魏進行討伐,以此彰顯自己才是正統,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在政治上不用處於劣勢,不至於淪為真正意義上的割據政權。

坐等魏國來伐,還不如主動出擊。

曹魏伐蜀,遲早的事,這一點諸葛亮知道,所以才和東吳聯盟,彼此相互支援。

曹魏在曹丕、曹叡兩代,因為自身有問題,都不敢輕易舉兵伐蜀或者伐吳。

諸葛亮明白閉關自守,自己匡扶大漢的抱負一定不會實現,主動出擊,雖希望渺茫,不過還有一絲希望。

消耗魏國經濟,避免兩國國力差距過大;諸葛亮六處祁山,雖然沒有攻下長安,但是卻消耗了魏國的經濟。

由於蜀漢的人口、經濟、文化都跟不上魏國,而起不如魏國發展迅速,諸葛亮進攻曹魏的時候,幹了一件事:屯田!而且是在曹魏的地盤上進行屯田,就是當兵的平時種地,該打仗的時候打仗,兩不耽擱,這樣一來,蜀漢不用提供軍糧,節省了一大筆開支;而曹魏卻要苦苦的千里運送糧草,調集全國力量防範諸葛亮,這樣此消彼長,蜀漢只需要少量的軍糧,就能大量消耗魏國的糧草。

當然,這是相當的危險,這也是為何諸葛亮死前,告誡姜維費禕不可輕易伐魏。

伐魏不僅僅是克復中原,就算不能克服,也要消耗曹魏的國力。

蜀漢一直以正統自居,把自己看成是大漢的延續,而當時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自己當了皇帝,對於蜀漢來說這是大逆不道的。

所以諸葛亮明明知道蜀國實力在三國中最為弱小,仍然不得不發兵攻打魏國。

你要問啥?你自命為正統,不討伐所謂的亂臣賊子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吧,一旦放任曹魏不管,不就是等於承認曹魏的地位嗎?這對於蜀漢來說是絕對不能承認的,一旦承認,蜀漢的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

所以說諸葛亮明知事情不可為而為之,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小國要圖強。

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國實力最小。

弱小的國家要生存,只有奮發圖強,你不能坐著等著別人來打你吧。

這一點在後出師表中就提到。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伐之。

」簡單的來說就是要以攻為守,只有這樣,蜀國才能夠有更多的機遇。

蜀漢自建立以後就存在著荊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

劉備當年就為了平衡兩派的矛盾,娶了代表益州派的吳氏。

劉備等人逝世後,荊州派的勢力逐漸下降,兩派矛盾凸顯。

對魏國用兵是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是個不錯的選擇,同時可以尋求新的平衡點,比如後來的姜維。

喜歡就關注我,更多精彩一起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

姜維北伐勝多敗少!為啥蜀漢還是最先滅亡

來源:情懷歷史號編輯:華夏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家爭霸...

蜀漢北伐是對是錯?

我認為諸葛亮北伐就是賭博,北伐的成功率太低,不是有個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彌補的。魏國拉長戰線都能拖死諸葛亮。不過賭博也要賭,因為不賭就是滅亡。王業不偏安是正確的,因為魏國早晚會把蜀國滅了。

蜀國大將姜維北伐的目的是要滅亡魏國嗎

眾所周知,姜維北伐最後的結果是比較失敗的,估計姜維自己也知道自己北伐不會取得什麼成果,至多不過是拖延幾年蜀國的壽命,那麼姜維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以至於他的一生總共北伐多達十餘次,北伐的目的又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