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窮兵黷武誓死北伐竟是為了此事,劉備死不瞑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代的蜀漢政權不息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暗號,擺在晚期諸葛亮面前的情形是,蜀漢實力過於弱小,而想要實現光復華夏是不成能在短期內完成的,必要蜀漢幾代人的奮鬥方可,就像舊日大秦帝國一樣,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不再光復華夏,而在消弱曹魏實力,添加蜀漢實力,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會走祁山這條路。

諸葛亮死後, 蔣琬 費禕 時期,蜀漢在對魏國的態度上基本上就是戰略相持階段,而且是被動防禦。

這是和諸葛亮時期的戰略路線完全不同的。

姜維 統兵以後,並沒有掌握蜀漢全部軍隊的指揮權,而且也沒有得到後主的完全信任。

所以他在漢中取守勢,而且是以主力在漢中,他自己也在甘南隴西一帶進行戰略牽制。

別說他在那裡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勝利,就是能取得,戰略意義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他就算能奪取雍涼二州,對曹魏來說戰略損失也是很有限的,關中根據地還在手裡,還可以反攻,並不會全面轉入戰略被動局面。

所以,姜維的幾次主動出擊不要說不能算真心實意的北伐,就連具有戰略意義的主動防禦都算不上。

諸葛亮在出祁山的時候馬超尚在人間,諸葛亮曾經說過,羌人最佩服馬超,所以讓馬超駐守西面是最好不過的了,所以西面大可不必擔憂,而諸葛亮一直奉行東聯孫權以拒曹操,這些已經在後期得到充分的體現了,就算諸葛不聯孫權進攻,但是孫權一時也不會偷襲蜀國,而在1出祁山的時候魏延就說偷襲子午谷,這時他已經合理的分析了魏國的兵力部署以及作戰方法,卻被諸葛亮否定,兵出祁山,讓40萬人慢性消耗.蜀國山道難行,糧草運輸困難,所以諸葛亮總有缺糧退兵的時候,也出現了失街亭的敗筆!

讀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在執掌蜀漢政權後,先後與曹魏進行了六次戰爭,史稱「六出祁山」。

對這件事的評價,歷來爭議很大:有人認為這是諸葛亮為實現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政治理想的具體實踐,並對他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大加讚賞;多數人則認為諸葛亮這是不顧蜀漢實際,濫用民力、窮兵黷武的表現,對其大加批判;還有人根據說六出祁山戰爭的結果,把諸葛亮說成是「常敗將軍」;甚至還有人把六出祁山看成是諸葛亮清除政敵(比如李嚴),企圖長期控制蜀漢政權的手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後期的悲劇人物:姜維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由諸葛亮北伐出祁山經過天水所想到的

三國那段歷史,也許因為羅貫中那本《三國演義》而被民間廣為熟知,而祁山也因為《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六出祁山興蜀伐魏而沾上了幾分神秘色彩。作為一個天水人,正好生活在這片三國古戰場之上,就讓我們翻開歷...

蜀國的滅亡就因為諸葛亮的一個決策

諸葛亮被後世傳的太神,其實他也做過不理智的事情,而且是大事。諸葛亮嚴格上講應該是七出岐山,其中有一次是拒敵,一個經濟並不景氣的國家,常年都在備戰,出站,可謂民不聊生,每次都是前期打的順利,後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