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君臣是如何虛構加工他們的光鮮開國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楊琳

北宋史官在官修史書中並未記述太宗趙光義在陳橋兵變的現場,然而趙光義堅稱他就在兵變現場,誰的話才是真的?北宋開國之初的一些故事,諸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金匱之盟、趙匡胤「不殺士大夫」的誓約等已經為世人耳熟能詳,有了一個「標準範文」,然而,這些故事在當年最初的記述與今天的定論並不相同,故事的「初稿」經歷了多次改動,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修改最終版」。

河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副院長李峰近日發文《北宋開國故事 眾聲喧譁中的造假與虛構》,展示了由於各種利益需要,這些故事是如何被多次修改,最終達成美化統治者等各種目的。

這些故事的具體史實細節恐怕很難考證,但可以從故事內容如何被「縫縫補補」,窺見歷史這件「天衣「的一角。

北宋開國故事多被虛構加工

騰訊文化:陳橋兵變在敘述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宋太祖趙匡胤

李峰:陳橋兵變是北宋開國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不得不書之必要,但是這卻是一次有預謀的以下犯上的軍事政變,若據事直書,勢必會影響宋太祖趙匡胤的仁德形象,因此宋太祖時間,薛居正在編篡《舊五代史》時,對此事的敘述甚簡略。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在太平興國年間修成的《太祖實錄》對此也語焉不詳。

宋太宗認為對陳橋兵變一事要詳加撰述,為此提出「指導性意見」,他指出,趙匡胤稱帝根本不是蓄謀已久,而是一直忠心於周朝,並非像曹操,司馬懿那樣,用數十年謀劃篡位。

陳橋兵變時,趙匡胤在行營屋中醉臥,擁戴趙匡胤的士兵手提利刃聚集在一起,要求趙匡胤登基。

此後,「軍士擁戴,勢不可避」成為史書上的普遍說法,仁宗年間,官員李淑觸犯禁忌,在詩中透露了一些與定論不一樣的思想,引起仁宗不滿,從此不再重用李淑。

南宋時,李燾博採眾家之說,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將趙匡胤迫不得已,倉促稱帝的無奈,約束兵士、秋毫無犯的仁德以及天命所歸的徵兆描寫得淋漓盡致,自此遂成為陳橋兵變一事的定本而廣為流傳。

騰訊文化:「杯酒釋兵權」一事在經歷了怎樣加工重構?

李峰:關於「杯酒釋兵權」最早的史料源於丁謂所著的《丁晉公談錄》,趙普勸告趙匡胤,擔憂石守信等人謀反作亂,應剝奪其兵權,趙匡胤則認為這些人受重用,不太可能謀反,趙普反問,「只如陛下,豈負得世宗(指周世宗柴榮)?」從中可知,罷黜石守信等人兵權,是為了維護趙匡胤的一己私利,但這種理由和過程說出去不免有些粗鄙。

杯酒釋兵權

後來在王曾的《筆錄》中,趙匡胤的形象高大起來。

該書稱趙匡胤受趙普所迫,在宴請石守信等人時,許以厚祿美女,將其罷黜。

這一說法與事實不符,因為趙普根本沒有左右趙匡胤的能力。

不過在王曾的描述中,趙匡胤主動許以厚祿美女如同討價還價,依然有損趙匡胤的尊嚴。

在司馬光的著作《涑水記聞》中,趙匡胤罷黜石守信等人是出於自己的意見,但原因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天下的長治久安。

此外,在雙方對談中,司馬光把提問者換成了石守信等,回答者則是趙匡胤。

在建議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權時,趙匡胤並未提出交換條件,只是為其指明了出路,告訴石守信人生要追求榮華富貴。

此後又經過李燾對司馬光說法的略加修飾,「杯酒釋兵權」一事的「劇本」也就徹底確立,廣泛流傳。

關於杯酒釋兵權這件事究竟有沒有發生,不同的學者之間頗有分歧,但學者們基本認可這件事經過了大量的渲染和修飾。

騰訊文化:宋太宗趙光義為塑造自己的形象對歷史進行了哪些加工?

李峰:宋太宗年間,由沈倫等人編篡的《太祖實錄》修成,在敘述陳橋兵變時,並未提及趙光義。

當時距離北宋開國不遠,史官有些就是陳橋兵變親歷者,有些則是趙光義的親信。

由於陳橋兵變屬北宋開國大事,故若太宗親與其事,他們不會不錄,因此可以確定趙光義沒有參加陳橋兵變。

宋太宗趙光義

但這樣一來,顯然讓趙光義的功績大打折扣,因此趙光義看完《太祖實錄》後非常不滿,並明確指出,陳橋兵變時,他就在現場,「太祖方醉臥傳舍中,朕與趙普,李處耘並在左右」。

趙光義要求史官進行更改,於是在宋真宗時新修的《太祖實錄》中便出現了趙光義在陳橋兵變現場的說法。

史家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採用了新《實錄》的說法,稱趙光義當時站在趙匡胤馬前,建議趙匡胤下令禁止士兵劫掠。

李燾在這一記述後還加有注釋,稱太宗年間修成的《實錄》記載為趙匡胤禁止劫掠,並無趙光義禁止的說法。

趙光義還在金匱之盟上進行加工,根據北宋官修史書,趙匡胤和趙光義達成盟約,太祖傳位於太宗,是為「獨傳約」,而北宋的私人史料則認為金匱之盟為「三傳約」,即太祖傳於太宗,太宗傳三弟趙廷美,趙廷美傳給趙德昭(趙匡胤之子)。

關於金匱之盟是否存在,史學界也有爭論,有人認為金匱之盟根本子虛烏有,趙光義繼位缺乏說服性,因此編造了金匱之盟,也有學者認為金匱之盟確有其事,但獨傳約是假的,三傳約是真的。

由於當時趙德昭已死,趙廷美便成為趙光義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的最大絆腳石,於是趙光義聯合老臣趙普,公布「獨傳約」,對金匱之盟進行篡改,迫害趙廷美。

目前來看,金匱之盟「三傳約」為真的可能性很大,但無論金匱之盟真偽如何,趙光義都從中做了手腳。

北宋罕殺大臣非因「太祖誓約」

騰訊文化:趙匡胤真的立下過「不殺士大夫」的誓約麼?

李峰:宋太祖誓約有二種說法,一為「誓不誅大臣、言官」,一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前者據說藏於太廟,為「誓約」說,後者刻於碑上藏於太廟,為「誓碑」說。

檢索北宋史料,誓約的雛形是由士大夫最先塑造的,從范仲淹稱北宋皇帝「未嘗輕殺大臣」,到蔡確口中的「未嘗殺大臣」,到呂大防總結為「祖宗家法」,最後宋哲宗親口承認,祖宗確有不殺士大夫的家法。

聽琴圖,據說是宋徽宗自畫像

奠定「祖宗家法」傳言的是宋徽宗,他被金朝劫掠之後,托話曹勛,由其轉述給宋高宗,該話原文是「藝祖(趙匡胤)有約,藏於太廟,誓不誅殺大臣,用宦官,違者不祥。

故七聖相襲,未嘗輒易。

每念靖康中,誅罰為甚,今日之禍,雖不止此,要知而戒焉。

」至此,這個此前模糊的「祖宗家法」終於以太祖誓約的形式出現。

這是關於太祖誓約的第一手資料,也是解讀太祖誓約的關鍵。

如果僅看表面,仿佛皇帝親自承認了太祖誓約的存在。

但事實上仁宗初年,主政的劉太后曾變相處死過「大臣」樞密使曹利用。

而北宋統治者之所以罕殺大臣,是多種原因交互作用的結果,並非是太祖誓約制約的結果。

宋徽宗本人有多次欺騙世人的前科,他在被擄之後提出這樣一個說法,應該是為了得到高宗趙構的尊重、同情與信任,從而最終救自己南歸宋朝,重做太上皇。

此後沿著誓約說繼續發展出誓碑說,將整個士大夫階層以及上書的平民都包括了進去,標誌著太祖誓約的最終定型。

騰訊文化:如何評價宋代極少誅殺士大夫的特點?

李峰:宋太祖一朝因罪被誅的文職官員或者說士大夫共有三十六人,此後被殺的士大夫數量大減。

從仁宗至徽宗,若非謀反之類的大罪,士大夫縱是犯下死罪也已不再處死。

欽宗高宗時期,出現了欽宗殺宰相王黼以及蔡攸、蔡翛兄弟和朱勔等官員和高宗殺岳飛等事,及政局穩定後,舊的傳統重新恢復。

我認為要對此做出中肯的評價,需先弄清事情的原委。

宋朝之所以很少誅殺士大夫,首先是官員們抱團取暖,君主難以將犯法的士大夫處死。

比如宋代官員通過恩蔭為自己的親屬謀取做官的資格風靡,王安石曾指出,「假有任學士以上官徑二十年者,則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

」一有官員犯罪,其家人上下打點,使應處以重刑的官員免遭制裁。

比如仁宗時,官員韓綱之父曾經在朝中擔任高官,韓綱的四個兄弟也都入朝為官,這個家族還與朝中一些高官互為婚姻,當韓綱犯下重罪後,在其家人的多方營救下,最終僅被流放。

王安石

其次是從維護士大夫階層的整體利益出發,執法的士大夫往往對於獲死罪的官員百般回護。

最後是士大夫階層排斥其它勢力一枝獨大,皇帝不得不接受士大夫造成的事實。

因此所謂的「不殺士大夫」的祖宗家法並非是宋太祖約定的,而是士大夫階層在與皇權的長期鬥爭得來的,是果而不是因。

當然不殺言事者應該出自宋代君主的自願,即使是宋太祖也從沒有殺過進諫者。

本人認為其不殺言事者的傳統有其積極意義,值得肯定,但對於嚴重違法亂紀的官員赦而不殺之舉的評價不宜過高。

由於官員獲得了免死的特權,因此變得肆無忌憚,貪贓枉法,導致政風極其敗壞。

騰訊文化:您認為輿論對宋朝的評價是否存在以西方作為評價體系的現象。

比如宋朝的經濟富裕,宋朝不殺士大夫,前者讓人萌發資本主義萌芽,或者宋朝即將步入現代的聯想,後者讓人聯想到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

李峰:在對宋史所做的研究中,確實存在以西方作為參照體系的問題。

如就宋朝不殺士大夫問題而言,有學者就從權力制衡的角度予以論析,認為這導致了行政權、監察權與皇權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對獨立與相互制衡關係,並給予高度評價。

關於中國古代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如果細加斟酌,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因素在唐代、元代、明代以及清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可是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哪個時代的資本主義萌芽都沒有真正發展起來。

所以有學者已經指出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其實是個假問題,因為中國古代經濟一直是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來主導的,所謂的商品經濟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如棉織業方面賣方、買方的行為大都出於國家財政賦稅的變相誘導,體現了國家權力對市場的扭曲。

並且在國家的強權下,消費結構也呈畸形狀態,如國家消費大大超過社會個體成員的消費,非生產人口的消費大大超過生產人口的消費,生活性消費大大超過生產性消費,奢侈性消費大大超過正當性消費。

四大消費比例嚴重失調,消費重心嚴重傾斜。

在這樣的背景下,是難以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

學界探討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實際上是以西方歷史為參照進行比附的結果,其意在顯示西方有的我們也有,沒有西方的影響,中國也一樣能夠產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由五種社會形態中的封建社會發展階段進入更高一級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

虛構的歷史讓人愈讀愈傻

騰訊文化: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要對歷史進行重構,美化自身,那麼我們如何去找到破綻?

李峰:我認為,在面對褒揚古代帝王將相之辭時,只要注意將這些話與帝王將相平生作為相比較,就能輕易地辨識出其中有沒有誇大之處。

其次要注意各種文獻對於同一件史事的敘述是否存在歧異。

如宋初的「金匱之盟」問題,就是因為傳世文獻中存在著太祖傳位於太宗的「獨傳約」和太祖傳太宗,太宗傳廷美,廷美傳德昭的「三傳約」等兩種說法,從而引起學界的關注。

還要從史源學的角度追蹤史事敘述的變遷,從中發現蛛絲馬跡。

如就所謂的宋太祖誓約而言,單看史料好像內容也無甚大的出入,但是如果將這些史料按照其出現的時代順序排列的話,就會發現這些如草蛇灰線般的言論,似乎在昭示著宋代一條家法形成的過程。

另外我們要注意揣摩撰述者撰述某一史事的意圖。

如所謂的「杯酒釋兵權」一事,最早出現在丁謂的《丁晉公談錄》中,從史源學的角度看應該最可信,但是王曾的《筆錄》和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亦皆言之有據,於是此事粗看似乎是一個史料真偽問題,但細讀這些敘述,卻可發現在這幾種不同的敘述卻蘊涵著一個相同的主題,即美化宋太祖,塑造其光輝的聖君形象。

當然前提是我們要有懷疑精神,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不輕易相信任何言論。

騰訊文化:統治者對歷史進行重構的動機是為了維護統治,但是還存在另一種對歷史的重構,就是一些知識分子抱著對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將自身的訴求映射在歷史中的某個階段上,對其進行美過包裝,這種現象在今天也是多見的。

您如何看待這樣一種與統治者動機不同的歷史重構。

李峰:虛構歷史的參與者不僅有皇帝、官員,而且還有一般士人、小民百姓等。

他們的動機有的是為維護皇權,有的則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而為之。

所以如果說宋代有人抱著對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來美化宋代開國故事也是很正常的,或許有人會對此表示欣賞,但從史學角度而言,既使是出自善念,這種行為也不值得提倡。

我們常說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指的是讀真實的歷史,而不是被虛構與偽造的歷史,否則只會讓人成為被愚弄的對象,這樣的歷史會讓人愈讀愈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飯局也瘋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也是一個著名的飯局。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得到皇位的途徑和其他朝代開國皇帝有所不同,他的得位過程基本上是和平的。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大將,官拜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

宋太祖去世究竟和誰有關?

一提到宋太祖趙匡胤,總是不禁然想起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名詞,這些名詞被演繹了千年,每一個都富有傳奇色彩。他出身軍人家庭,從小喜愛武藝,成年後加入軍隊屢立戰功,後來做過禁軍的最高將領。...

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能夠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從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最終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王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英雄人物。今天咱們主要探討一下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能夠做到杯酒釋兵權。歷史上厲害的皇帝很多,有手段的皇帝也很多,為...

趙匡胤千里送京娘是真的嗎

趙匡胤千里送京娘是真的嗎趙汗青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宋太祖。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年輕時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術。948年,投後漢樞...

他用一杯酒,定了300年江山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八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第二年,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

北宋的金匱之盟是怎麼回事?

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當上大宋皇帝的第二年,他的母親杜太后病危了。太后臨終之前,宋太祖親自在病榻前悉心照顧。有一天,太后神志清醒就傳丞相趙普進宮。太后問兒子宋太祖:「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