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千載誰堪伯仲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它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卻是英雄匯聚、群星閃耀的華麗時代,眾多天生異秉、各負使命的人物紛紛應劫應運而生,演繹出了許多動人的篇章,是五千年中華文明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今天的羊駝要說的故事,就是出自《三國演義》,關於我們認識的那個孔明先生。

他自比管仲、樂毅。

但在後世,他的聲名之盛,遠遠超過他們。

他又是一個走路很慢的人,從岐山到西安,坐高鐵不要一小時,可他走了一輩子,卻還沒能走到。

他這一生,涇渭分明,斷裂成兩個完全相反的世界。

前二十七年,他詩酒為伴,琴棋書畫,韜光養晦,淡泊明志。

後二十七年,他運籌帷幄,出將入相,沙場百戰,把自己活成了神話。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公元207年,午後的隆中草廬,諸葛亮從夢中醒來 ,睡完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個好覺。

潦草半生,顛沛流離的劉備,領著兩個兄弟尋到了這裡,三顧茅廬,好不容易把諸葛亮哄出了山。

劉皇叔不是老實人,卻是個好人,諸葛亮選中劉備輔佐,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

劉備得孔明前,受冷眼無數,被人攆著打了十幾年,對屬臣的要求也卑微到了極致,哪怕是個廢物,只求做到兩個字:忠誠。

正因如此,劉備才得到了起兵後,最初的一班文忠武勇。

諸葛亮多智近妖,精明到了極點,他對主公的要求也不高,只兩個字:信任。

如果不能得到絕對的信任,那他的結局也無非兩種:一種是隱居山林,安度餘生;一種是功高蓋主,受猜忌排擠而死。

所以讀完三國演義的人,很難想像諸葛亮能在曹操、孫權的帳下效忠,前者自不必說,疑心暗鬼,連親兒子都不放心,何況是妖人諸葛亮,所以司馬懿直到曹操病死,才敢展露鋒芒。

孫權看似不涉朝政,實則深諳權謀,操縱群臣相互制衡,但誰又能與諸葛亮抗衡呢?另外,孫權是個一心求穩的帝王,他寧可固守江東十年,也不願丟掉父兄打下的一寸山河。

諸葛亮若去了東吳,只能是束手束腳,無比抑鬱。

思來想去,諸葛亮還是選了劉備,因為沒有誰可以像劉備那樣,無條件地相信他,對他決策的正確性,從來不曾有疑,幾乎都是遵照執行,只有兩次例外。

而那兩次的原因,其實也正是諸葛亮認定劉備的理由:他是個好人。

因為劉備是個好人,所以有些事他是做不出來的,比如不聽諸葛亮的話,沒去算計他那可憐親戚,劉表的荊襄之地,雖保全了仁義,卻再次落得狼狽出逃,疲於奔命。

這是第一次。

也正因為劉備是個好人,所以在三國中,有些事只有他做得出來,比如在關羽、張飛接連慘死之後,嚎啕大哭,拒絕了諸葛亮的苦諫,一意孤行的親率大軍伐吳。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蜀漢元氣大傷,劉備心衰力竭,死在了白帝城。

這是第二次。

總而言之,諸葛亮跟著劉玄德上了賊船,再也沒能下來。

博望坡,他初出茅廬,眼見夏侯惇領兵十萬,洶洶而來,嘆了一聲,輕搖羽扇,野火焚遍山林,曹軍死傷無數。

這是第一把火。

新野城,曹操親自提兵雪恥,他和劉備坐在山頭飲酒,遠遠望到曹軍湧進了新野,安營造飯,平靜地吩咐斥候傳話,要關羽、趙雲依計行事。

夜半火起,熊熊烈焰,燒得曹軍人仰馬翻,折損過半。

這是第二把火。

赤壁灘,曹孟德二十萬大軍壓境,他白衣渡江,舌戰群儒,促成孫劉結盟,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壇上引東風,滾滾長江東逝水,火光滔天起,曹操全軍覆沒,敗走華容道,僥倖留命,逃回許昌。

這是第三把火。

諸葛亮的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燒得旺,以至於燒化了曹操的野心,有生之年,曹操再也沒能重返荊州,踏平蜀吳。

統一天下的步伐,被迫終止在了諸葛亮的火牆之外。

號令三軍的權利,也名正言順的掌握在了諸葛亮手中。

面對心生不忿的關羽、張飛,劉備嚴厲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諸葛亮也終於能確信,他沒有看錯人,劉備是值得他託付才華和性命,最正確的那個人。

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史稱先主。

這一年,他正好60歲。

這個帝位於他而言,不早不晚,既有功成名就的快意,也有斯人已逝的失意。

謀臣法正,虎將黃忠去世後,他的結義兄弟們也先後隕落,直接間接地死於東吳之手。

矢志不渝,建功立業的先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虛無。

他迫切的需要做一件事,證明自己這輩子沒有白活,證明他的奮鬥是有價值的。

一個皇帝,如果連替兄弟報仇雪恨的能力都沒有,那還算什麼皇帝?

先主點起大軍,整頓兵馬,銳不可當地準備討伐孫權。

諸葛亮把一切都看在眼裡,反覆跟先主陳述利弊,勸阻他不要發動這場勝算微弱的戰爭。

先主不停地點頭,他告訴諸葛亮:「我知道你是對的,但這是我必須去做的事。

言至於此,諸葛亮不再多言,熟練地安排軍務,籌備糧草。

朝中無人,蜀中無人,所以他必須留在成都主政,安撫後方。

先主臨出征前,再次把劉禪叫到諸葛亮面前,囑咐他聽相父的話,一切事務皆由諸葛亮定奪。

這些話不多,透露出的,卻都是對諸葛亮毫無條件的信任。

而對於先主珍貴的信任,諸葛亮的回報一如既往,那就是絕不動搖的忠誠。

幾個月後,先主戰敗,躺在白帝城的行宮,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氣。

他之所以沒死,是因為還沒見到一個人。

當諸葛亮狂奔幾十級台階,喘著粗氣跪在榻前的時候,先主撐起了身子,老淚縱橫,把身旁劉禪的手,交到了諸葛亮手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隨後他又指著劉禪下詔:」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比起後世流傳的陰謀論,說這是劉備蓄意的試探,我更願意相信,劉備是真心誠意的希望諸葛亮替他完成統一天下的宏願。

這個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夢想家,怎麼捨得多年基業毀於一旦,作飛灰散?

諸葛亮與先主相對而泣,他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你給過我夢寐以求的信任,我也發誓要忠誠於你。

雖然現在你先走一步,但剩下的日子裡,你的兒子將代替你,接受我的忠誠。

我會繼續輔佐他,哪怕他不如你、不聰明,我也依然會竭盡全力照顧他。

先主溘然長逝,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

一個月後,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史稱後主。

由於先主的任性出征,蜀漢國庫空虛,軍力衰退,國內叛亂四起,近一半的疆土脫離了控制。

北方曹魏和東南孫吳,仍然蠢蠢欲動,伺機進犯。

整個國家兵荒馬亂,一片狼藉。

後主劉禪是個甩手掌柜,所謂「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丞相諸葛亮,終於不再氣定神閒,一貫的從容不迫,被眉宇間抹不去的憂愁取代。

北境有敵,他就鎮守北地,陸遜來犯,他就移師東向。

一個擅長放火的人,卻當上了救火隊長,哪裡需要撲哪裡。

地方豪強叛亂未平,蠻王孟獲又起禍端,諸葛亮不得已,於225年起兵,深入西南諸地,平息戰火,為穩固局勢,採用了攻心為上的謀略。

他深知屠殺形成的威懾,也許可以讓南方太平三四年,但仇恨會使下一場叛亂來得更快更猛。

只有用仁義感化、道德馴服,才能真正地將南方納入統治。

所以才有了七擒孟獲。

諸葛亮在雲南的秀麗山水之間,安營紮寨,一邊盯著北方的戰事,一邊把那個驕傲的首領,一次次的抓到面前講道理,又一次次的把他恭送回鄉。

直到孟獲的臉上不再有怒容,內心不再敢對抗,心悅誠服,匍匐在地認了輸。

諸葛亮代劉禪,賜予孟獲掌管南蠻之地的權柄,此後直到蜀漢滅國,西南始終平靜無虞,固若金湯。

這場仗從春天打到秋天,諸葛亮踩著落葉回到了成都。

他在富麗堂皇的新宮殿,見到了縱情聲色的劉禪,緩緩道:「陛下,時機到了。

此時國內安定,東吳寂靜,糧食和貢品填滿了府庫,是時候去完成劉備未竟的夢想了。

劉禪像劉備一樣,對諸葛亮不停地點頭:「相父,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我都聽你的,你不會錯。

第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上《出師表》,決定北上伐魏 ,奪取長安,恢復漢室正統。

很難想像他是以怎樣的心情,寫就了這篇公文。

這不到一千個字,字字泣血,飽含了極為複雜的思緒,他感激劉備給他信任,讓他得以自由的施展才華,但他也悲痛於劉備過早逝去,字裡行間都是對先帝的不舍,除了這些 ,他像一個操碎心的長輩,幫劉禪打點一切,事無巨細的安排了他不在時,蜀國的大小事務。

劉禪雖不懂得謀略,卻是個好孩子,可惜生在了帝王家,平庸即是原罪。

諸葛亮撐在桌上,淚眼模糊,精疲力竭地寫完了最後一句: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實從關羽大意失荊州那刻開始,蜀國就已經喪失了逐鹿天下的資格,而偏安一隅的結果,註定是走向衰敗落寞。

十幾年前就看破「據荊益二州,霸業可成。

」的諸葛亮,怎麼會不知道這些?

但北伐,不僅是為了完成劉備遺願,更是在為劉禪和蜀國謀未來,計深遠。

所以他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偏要和老天爺賭一把,打一場必敗的仗。

經過謹籌備,公元228年,諸葛亮進行了第一次北伐,兵鋒直指曹魏,連下隴右三郡,關內「朝野恐懼」。

長安唾手可得,可恨他用錯了一個紙上談兵的書生,馬謖失守街亭,蜀軍喪盡優勢。

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第二次北伐,魏蜀大軍在陳倉決戰,魏軍只求穩守,且援軍源源不斷,蜀軍卻受制於糧草短缺,苦戰不下,被迫撤退。

第三次北伐,由於大司馬曹真和大將軍司馬懿,兩大名將攜手防禦孔明,彼此皆無破綻,相持無益,只好無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大軍慘敗於諸葛亮。

正面戰場失利,於是司馬懿設下反間計,引得蜀漢朝堂動盪,傳言「武侯早晚稱帝」,劉禪將信將疑,為安撫群臣,召回諸葛亮闢謠,司馬懿逃過一劫,北伐再次功敗垂成。

第五次北伐,李嚴督運糧草不力,散播謠言,加上天氣作怪,蜀軍只得收兵。

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兵出斜谷口,火燒上方谷,即將把司馬懿父子三人活活燒死在火中。

但赤壁借來的東風,早晚是要還的。

狂風烈烈起,一聲霹靂響,豪雨傾盆落,澆滅彌天大火。

司馬懿和兩個兒子喜極而泣,率領殘兵敗將衝出了包圍。

諸葛亮獨自站在大雨里,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不知作何感想。

逃出生天司馬懿,早已嚇破了膽,據守不出,決定用拖延戰術,耗光蜀軍的糧草,逼迫諸葛亮退兵。

這一手使得漂亮,諸葛亮無計可施,只能用各種手段激司馬懿出戰,以求速戰速決,但司馬懿是出了名的能忍,一套女裝,幾句嘲罵,於他而言還不如撓癢。

積勞成疾的諸葛亮,就這樣被活活拖死在了五丈原。

他對北伐的執念太重,加上凡事親力親為,早就料到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才會不停不歇地連續北伐,希望在死去之前,幫劉禪留下一條活路,延續漢祚。

他真的是拼了命,可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老天說,做不到,就做不到吧,於是命運安排魏延踩滅了七星燈,斷絕了他最後一絲念想。

諸葛亮躺在榻上,命在旦夕,氣息微弱地囑託完身後之事,便陷入了昏迷。

之後轉醒,諸葛亮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拂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劉禪的使者從成都趕來,大哭著說:「皇帝想問,你死後,誰可替你主政?」

「我死後,有蔣琬,蔣琬之後,可用費禕。

「這兩人之後呢?還有誰堪當大任?」

諸葛亮閉上眼,不再說話。

他們之後,內憂外患的蜀國,也將不復存在了吧。

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但見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東北方流於西南方,墜於蜀營內,三投再起,隱隱有聲。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武侯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

後主劉禪,席地大哭,改換素服,令國喪三日,殺掉了一批趁機誹謗諸葛亮的官員,並且廢掉丞相一職,諸葛亮死後,蜀漢再無丞相。

諸葛亮死後30年,蜀漢覆滅,成都淪為人間地獄。

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殉國。

我有時想,如果五丈原之後,諸葛亮從夢中驚醒,發現他金戈鐵馬、嘔心瀝血的蜀漢歲月,只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大夢。

午後斜陽暖榻,階下依然垂手立著三條好漢,靜候他去接見。

他會打開門扉,再來一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

答案所有人都知道,他一定會把劉備迎進來,再講一遍隆中對。

這樣的他,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智慧無雙,忠肝義膽的諸葛丞相,不是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諸葛亮功績,聲譽之比較

司馬懿(179年一251年)曹魏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諸葛亮(181年一234年)蜀漢政治家,戰略家,也是一個發明家。他們是同一時期的兩個集團的得力重臣,曹丕即帝位後,曾對司馬懿說:我身上...

劉備傳記

———說破英雄驚煞人蜀漢建立於221年,開基立國者是劉備。劉備志向高遠,才志卓越,百折不撓,艱苦奮戰4 0年建立蜀漢政權,可惜在位不足3年便病逝白帝城,只能含淚以託孤,遺憾多多。繼任者劉禪,在位...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敗屢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身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三國鼎立,蜀漢最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使他多次以弱擊強,揮師北伐呢?

逆天而行嗎?諸葛亮五次北伐

蜀漢丞相諸葛亮扶助劉備建立蜀國,天下以魏、蜀、吳形成三國鼎力之勢。尤以魏實力最大,地盤最廣,蜀吳無論是在軍力、人口、地域上都比魏弱;但三方勢力都不能獨自完全吃掉另一方。就算強大的魏國也不能貿然出...

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

三國這幾個小故事你都知道嗎

《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黃巾賊出,天下大亂。中山靖王后劉備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聲嘆息。被身後的本地屠戶張飛見到,就厲聲問其故。劉備見這個人相貌不俗,就相互介紹並且說出了嘆息的原由。張飛一...

千古一相,智駭天地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