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到諸葛亮,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因為他謀略智慧,更因他的人格魅力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
縱觀諸葛亮一生,有兩個27年。
第一個27年,他修身養性,學成立志,選擇輔佐劉備,興復漢室,說明他骨子裡是一個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名士。
第二個27年,諸葛亮盡忠蜀漢,明法、正身、治軍、強國,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躬耕南陽候伯樂
有人一出生就銜著金鑰匙,有人一出生是白丁,出生於官宦世家的諸葛亮,算是「名門之子,望族之後」,走仕宦道路的基因,也許早已潛伏於血里骨里。
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沂南縣。
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是豫章郡太守,算是根正苗紅的幹部子弟。
但諸葛亮童年時運氣不太好,東漢末年,整個天下都紛亂喧囂,年幼的他,眼睜睜見到無數家庭解體破碎。
自家也悲催,諸葛亮在3歲時母親去世,8歲又死了父親,一個年幼的孤兒,身後還拖著一個比他更稚弱的弟弟,在亂世怎麼混呢?
諸葛亮兄弟只好去投靠叔父諸葛玄。
但諸葛玄的運氣好像也不太妙,沒過多久,他的太守職務被免了,只能灰頭土臉去荊州投奔劉表,身後還帶著幾個「拖油瓶」。
諸葛亮17歲時,諸葛玄疲憊地咽下人生最後一口氣。
諸葛亮在南陽半耕半讀。
首先,他讀了很多儒家著作,如《詩》《書》《禮記》《春秋》等;其次,他還讀兵家的書,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等。
諸葛亮平時很喜歡念《梁父吟》,常以管仲、樂毅自比,身邊的人都沖他翻白眼,覺得這個青年沒啥名氣架子還不小,種地之餘讀點書有啥了不起?
好在,還有寥寥幾個好友真心相信他的才幹,甚至襄陽名士黃承彥也肯結交這個「忘年小夥伴」。
黃承彥這老頭兒心思比海深,很快就證明了他「交友動機不純」。
他選在一個大家心情都不錯的時刻,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正好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
」
得,黃老兒將醜話擺在了前面,率先講出自家閨女的短板和長處,就考這諸葛小子心思到底放在哪兒了。
若他愛如花美眷,充其量就是個附庸風雅的假文士,但若他答應與「才華匹配」的醜女締結良緣,這才說明他胸有抱負,心懷大志,也不枉黃名士青眼有加。
黃老兒沒猜錯,他只是估長了諸葛亮考慮的時間。
聽說「黃女有才」,諸葛亮飛快地答應了這門親事。
答應得這麼快,讓陡然從老友變岳父的黃承彥嚇了一跳。
黃承彥驚喜交加,喜的是女兒終身有靠,驚的是這青年容貌儒雅,誰能猜透平靜皮囊下有一顆勃勃跳動的野心呢?榮升岳丈的黃承彥眯眼預判:諸葛孔明,未來必將大有作為。
荊州牧劉表這個人,怎麼說呢?他雖坐在管理者的高位,但識人的眼光卻很平庸。
儘管當時荊州境內臥虎藏龍,他愣沒看出諸葛亮是塊「被埋沒的金子」,思維還停留在以前,老是記得諸葛亮不過是諸葛玄那可憐的侄兒。
即使龐德公這樣德高望重的人都稱諸葛亮為「臥龍」,劉表還是嫌棄地閉上眼睛,選擇不相信。
諸葛亮呢?難道真的甘心當一個白天握鋤、夜裡看書的「白丁」嗎?當然不。
雖然他後來在著名的《誡子書》里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但要一個懷揣雄心壯志卻報效無門的人,真正做到「淡泊、寧靜」是非常困難的,寫給兒子的書信,不過是諸葛亮對憋屈人生無奈的回應。
事實上,諸葛亮常在夜深人靜時「抱膝長嘯」,可見內心鬱悶,如野火燃燒。
好在,諸葛亮很快等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伯樂。
三顧茅廬魚得水
《三顧茅廬》
劉備華麗麗地登場了。
當他與諸葛亮有所交集時,已經是個46歲的中年男人。
在江湖上混了恁久,那個白臉蛋的梟雄曹操也借著酒意誇過劉備兼自誇,說天下英雄就咱倆。
為何劉備會為一個比他小將近20歲的年輕人,幾次三番去求見呢?
這當然是有人引薦。
那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司馬徽跟劉備扯了一通「識時務者為俊傑」論,重點推出了諸葛亮和龐統。
接下來,徐庶又鄭重其事推薦諸葛亮。
劉備說,好啊,那你引諸葛亮來見個面吧。
徐庶卻搖頭,鄭重說道:「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
」
身旁人三番五次推薦27歲的青年諸葛亮,說他是大才,需「將軍屈尊相訪」,這大大勾起了劉備的好奇心。
於是,他親自去拜訪了,但一連去了3次,三顧茅廬,諸葛亮在劉備快要沮喪放棄的前一秒,出門見客。
能怪諸葛亮把架子擺太大嗎?不能。
他天生就是足智多謀之人,如何讓對方懂得自己的價值所在,甚至不惜讓對方微微惱怒,都在他考慮的「安全線」範圍以內。
果真,見到劉備,諸葛亮也不客氣,兩三句就掏出心窩子,對劉備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
這篇著名論說,後世稱為《隆中對》。
劉備聽後大讚,將手掌都拍紅了,力邀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順理成章入幕。
《隆中對》
自從諸葛亮來後,劉皇叔一掃過去的愁眉苦臉,動不動就找他議論聊天,連兩個結拜弟弟都不如一個後來者親密。
張飛為此吃了飛醋,鼓圓眼睛問帶頭大哥是幾個意思?劉備這樣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
好吧,既然諸葛亮在劉備心中能有如此崇高位置,大家只好「拭目以待」。
出使東吳結成盟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後,劉備如獲至寶,任命他為軍師。
這是小說,不是歷史。
事實上,那時劉備駐紮在新野,還寄人籬下依附劉表,哪能給諸葛亮什麼實際官職?諸葛亮不過是劉備軍中賓客,為劉備參謀軍事。
但諸葛亮令人佩服之處就在於此,他頭腦清醒,一旦跟了明主,便願付出一生心血效忠。
哪怕現在只是軍中一個孔明先生,並沒擔任重職,從事的也是不起眼的基層工作,如籌備糧草之類,對諸葛亮來說,真的是大材小用,但他毫不介意,仍將瑣碎工作做得妥帖認真,贏來了劉備和大家的尊重,連張飛也不再沖他瞪眼睛了,真正認可了踏實幹事的孔明先生。
接下來,因為劉表病逝,曹操兵不血刃地占領荊州,逼得劉備南逃。
曹軍狠辣,追到當陽長坂,大破劉軍,弄得劉皇叔狼狽不堪。
這時,諸葛亮挺身而出,站出來自薦出使東吳,結盟抗曹。
當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正效力於東吳,他也算不二人選,劉備將希望都寄托在這個儒雅文臣身上了。
形勢迫急,一觸即發,諸葛亮是背負著沉重使命到達東吳的。
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我們看到諸葛亮的此次出使,都表現得沉穩厚重,絲毫沒流露半點慌亂乞求之色。
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
孫權反問諸葛亮,劉備為何不投降?諸葛亮微微一笑,提高自家主公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
孫權聽後大怒,男兒都有血性,他豈會連個劉備都不如?便誓言旦旦說自己也不是嚇大的,絕不會向曹操投降。
但孫權並不是無知稚子,自然有所疑心,問劉備到底還有多少戰鬥兵力?
諸葛亮最後侃侃分析兩軍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300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歸順;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
孫權聽後十分高興,決定聯劉抗曹。
鞠躬盡瘁堪託孤
《白帝城託孤》
有此交鋒,孫權自然對這位頭戴葛布巾、手持白羽扇的儒雅先生高看幾分,東吳的大臣張昭也想就此留下諸葛亮,為孫權效力。
諸葛亮婉言謝絕,他是這樣說的:「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
所以我不能留下。
」
事實上,即使孫權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
這是諸葛亮的信念和氣節,他擇了明主,明主也選了他,從此哪管沙塵滾滾、驚濤駭浪,他只一心一意為劉備效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這也很好解釋劉備為何在臨死前,肯將一切都託付給諸葛亮。
這種信任,早已超越了君臣之間的關係。
諸葛亮是用人格魅力,一步步走到蜀國丞相高位的。
208年11月,赤壁大戰。
孫劉聯軍火攻曹操大軍,曹軍遭受極大損失,又爆發瘟疫,不得已,曹軍氣勢洶洶而來,垂頭喪氣北還。
赤壁之戰後,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郎中令,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諸葛亮做的,還是類似於西漢蕭何的事,就是後勤部長,在後方為大軍提供糧草。
211年,益州牧劉璋召劉備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
到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
這仗打啊打,艱難地打到了214年,劉備才正式入主益州。
明主對功臣也不薄,劉備剛當上益州「一哥」,便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解主公後顧之憂。
220年,曹丕篡漢自立。
群臣紛紛勸說劉備登基為帝,劉備心裡猛跳,眼睛發潮,但還是要「堅決拒絕」,哪能幹這麼出格的事嘛?
這可難不倒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他擺了擺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典故。
劉備聽得心花怒放,「甚合卿意」啊,得,222年,劉備稱帝,建立蜀國,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
劉備苦哈哈了大半輩子,積勞成疾,223年二月,含淚對諸葛亮託付後事:「你的才能是曹丕的10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
」
劉備說的是啥意思呢?如果劉禪沒有帝王之才,諸葛亮來坐這把龍椅,是受劉備首肯的,底下人也絕不會說他謀朝篡位。
想這歷史悠悠,圍繞帝位之爭,上演過多少殘忍血腥故事。
可這都與諸葛亮無關,他從一開始,就對自己有很好的定位——一日為臣,終身效忠。
這不是他的迂腐,恰恰是他人性閃光之所在。
面對明主託孤,諸葛亮淚目道:「臣必定竭盡股肱之力,至死方休!」
劉備是含笑九泉的,積攢最後一絲力氣,讓劉禪視諸葛亮為父,託孤於丞相。
攻心為上擒孟獲
223年四月,劉禪正式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
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
劉備病逝,年輕的劉禪不被人看在眼裡,很快,南方起了叛亂。
益州郡(郡治滇池縣,今雲南昆明市晉寧區)大姓雍闓趁劉備病逝之際,殺死太守正昂,綁架新任太守張裔到東吳,舉兵號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漢。
同時,越巂郡酋長高定殺死郡將焦璜,自封為王,與牂柯郡太守朱褒響應雍闓叛變。
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的頑強堅守下,沒有被雍闓叛軍攻陷。
孟獲是當時南中地區的大姓豪強,深為當地土著和漢人所信服。
雍闓反叛後,希望南中少數民族支持,但各部族酋長皆不服從雍闓。
雍闓招攬孟獲,讓他遊說各部族酋長。
孟獲肚子裡計策多多,這些直腸子酋長,「鬥智」而言,與孟獲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孟獲端正顏色,對各部族酋長發布謠言,欺騙他們道:朝廷想要徵收黑狗300頭,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還要蟎腦3斗、3丈長的斷木(斲木)3000根,你們可以拿出來嗎?
黑狗、蟎腦本來便難找,斷木因十分堅硬、委曲,不可能高到3丈長,當地土著一下子怒了。
直來直去的他們,哪裡曉得孟獲是在妖言惑眾呢?
他們都是耿直強蠻之人,選擇了一心一意相信孟獲,認定蜀漢政權故意為難壓迫他們,因此大感不滿,嚷嚷著「這樣子搞法反正沒有活頭,還不如戰場上見真章」,主動加入到叛軍中去了。
南中地區叛亂,手下來報,諸葛亮宅心仁厚,以國家剛逝去君主為由,暫不發兵,派人赴東吳修好。
另一方面,諸葛亮也深知叛亂一事不可小覷,萬不能馬虎大意,派越嶲郡太守龔祿到南中邊界作準備,蜀郡從事常頎南行查清事件。
幾管齊下,諸葛亮又派李嚴寫了6封書信給雍闓,解釋利害。
但雍闓只回了一書:「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
」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這樣的:曾聽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稱正朔的都有3個,所以遠人(雍闓)感到疑懼,不知該歸屬那個。
從這片言只句中,已能嗅到一股濃濃的傲慢氣息了。
就此,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路拉開了序幕。
225年三月,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
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
參軍馬謖為諸葛亮送行時,提出平定叛亂要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
諸葛亮接納此建議,分兵3路:他率主力大軍,作為西路,從成都由水路出發,進軍越巂郡,討伐高定;東路派馬忠由僰道出發,進攻牂柯郡,攻擊朱褒;中路由李恢從平夷(今貴州畢節市),攻向建寧(今雲南曲靖市)。
李恢軍深入昆明,用計大破益州郡叛軍。
馬忠軍在且蘭順利打敗朱褒,與李恢軍會合。
另一方面,諸葛亮大軍到達南中後,數戰皆勝,先斬殺高定,然後與其他兩路大軍匯合。
3路大軍聲勢相連,迎戰孟獲。
諸葛亮聽到孟獲為當地人所信服,便想通過生擒迫使他歸順,從而達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
於是,這才有了「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
此後,孟獲乖乖臣服,不敢再反了。
孟獲回去後,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重新歸蜀漢控制。
205年秋天,諸葛亮平定南中所有亂事。
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資源,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
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勸農薄賦強國力
三國之世,蜀國國力最弱。
建國初期,連年戰爭使得國庫虧空。
為加強實力,諸葛亮超前地制定了移民政策,也就是俗稱的游戶自實,將流離失所的遊民安置在土地上,遷徙山地居民到可耕之地,讓勞動力與土地完美結合。
這樣,不僅能讓百姓安居樂業,也使土地得到很好的開發。
「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
如此,富國安家,不亦宜乎?」可見諸葛亮的農本方針是勸農。
勸農的優越性,在於可以充分發揮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多勞多得,實行「不奪民時,不盡民財」的雙贏政策,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民本思想。
諸葛亮在執行勸農方針時,有很多激勵措施,百姓只會有動力,不會有壓力。
當然,諸葛亮在駐漢中時,自然不會放著大批精壯的勞力不用,所以動用軍隊參加農業生產,「揮舞武器可戰鬥,拿起鋤頭可勞作」,有空閒時就屯田和殖副業,使得糧食生產及副業都興旺。
蜀漢貧地,僅依賴發展農業是遠遠不足的,恢復鹽鐵官賣勢在必行,一來可以削弱豪強之利,二來可以增加國家收入。
成都為何被稱為錦官城?此名由來,與諸葛亮密切相關。
諸葛亮曾下達《言錦教》,強調「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將蜀錦地位一下子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物資高度,還在蜀國設置了錦官,負責蜀錦的工業化發展,集中織錦工匠,管理織錦。
諸葛亮不僅允許官辦、商辦、家庭等經濟體從事蜀錦生產,自己也種桑800株進行示範。
也就是說,諸葛亮對聞名遐邇的蜀錦給予了極大的鼓勵措施,蜀錦是一種高利潤的外銷商品,供不應求,單位生產效益比其他任何商品都要高。
大力促進蜀錦外銷,可以增加國民收入,換取本國的稀缺資源,從而達到資源最有效的配置。
在治蜀過程中,諸葛亮非常善於利用蜀地的先天優勢和獨特資源。
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諸葛亮視察後認為,「此堰農本,國之所資」,遂設置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維護,並徵集1200人,常年駐守此地,對都江堰進行維修和保護。
諸葛亮對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2000多年依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他帶領蜀人興建各類灌溉設施,時人稱為諸葛堰、小諸葛堰,並在各地築堤以防水患。
民國《成都志》載:「九里堤在縣西北,堤長九里。
故老相傳,諸葛亮所築,以捍水勢。
」
諸葛亮大量修建館舍、橋樑、道路等非急務的工程,這在同時代里不為人所理解。
戰亂時期,百姓連吃都成問題,全民搞糧食生產都來不及,諸葛亮卻還有餘力去搞設計、搞建築什麼的,這不是浪費民力是什麼呢?
孰不知,這是諸葛亮的高明。
基建搞好了,百姓容易來往通商,可以帶動經濟的繁榮。
這雖然不是什麼近利,但它的收益卻是潛在和長遠的,這還屬於利民的民生工程呢,無怪乎東吳的百姓都信用蜀幣了。
諸葛亮還重視生產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益。
諸葛亮隨時隨地革新,如木牛流馬、連弩、搭橋槍、蒲元神刀、五折剛鎧、孔明鎖、九連環、改善制錦工藝、梯田等。
總之,「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
今人複製的木牛流馬
孔明鎖
諸葛亮發明的連弩
千古賢臣秉公平
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有了安定、繁榮與和諧景象,經濟發達、百姓安定。
更可貴的是政治清明,這是因為諸葛亮治國,做事信奉的至高原則,永遠都是「公平」二字。
這兩個字,說來容易。
執政後,手握大權還能做到公正嚴明,卻是困難得如履薄冰。
諸葛亮做到了。
執政期間,他從來沒想過培養家族勢力。
從小和他相依為命的弟弟在臥龍崗,當農民就當了9年,到死不過是個長水校尉,連將軍都沒混上。
為打造公平蜀國,諸葛亮做了很多前超時代的事。
話說,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整個用人制度都具有明顯的階級性,人還未出生,便打上了深刻烙印。
豪門世家子弟,輕易就能「舉孝廉」,入朝為官。
寒門士子想要出頭,難比登天。
唯有蜀漢,諸葛亮用人唯賢,高幹子弟只能享受榮譽和福利待遇,真正掌握實際權力的文官武將,都是憑真本事殺出一片天地的。
三國時期,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諸葛亮嚴於律己,一身清廉使然。
諸葛亮的一生,「撫百姓,示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他嚴格要求子侄輩,不以自己位高權重而特殊對待。
他親派侄兒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一起,率兵轉運軍糧於深山險谷中。
為此,他專門給哥哥諸葛謹寫信說,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但「今諸將子弟皆得轉運」,「宜同榮辱」。
要知道,這個侄兒可是堂堂的駙馬,本可免受這些辛苦的,但諸葛亮眼中,一視同仁,並無特權。
諸葛亮注重國民素質教育和培養人才。
劉備病危期間,諸葛亮住在白帝城,百忙中還奮筆疾書,抄寫10萬餘字的申、管、六韜等帝王必修課寄給劉禪。
在《出師表》中,他勸諫劉禪「親賢臣,遠小人」、「不宜妄自菲薄」、「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在《臨終遺表》里,他對劉禪也是寄予期望,「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布仁心於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
」
諸葛亮是有大智慧的政治家,這樣的人,常常做出一些超前時代的舉動,令當時人不解,後來人擊節。
比如,他是中國歷史上高級官員中自報家產的第一人。
他在《自表後主》中說:「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
這份家產,是當年占領益州後,諸葛亮用劉備賜給他的那筆錢所購置的一份產業,一家人靠此過活。
至於他自己,因在外任職,沒有多的開銷。
最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不因身居高位而隨意增加私產。
按理說,諸葛亮作為蜀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收入理應不低,諸葛亮曾對李嚴提過,稱「祿賜百億」。
但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派人清點他的家產,發現並無蓄財,與他自報的情況完全一致。
那麼多錢都去哪了呢?賞賜有功將士了。
諸葛亮從始到終堅持「將不可吝」,主張「賞罰分明」。
罰,相對容易一些;賞,國庫拿不出銀子,諸葛亮將自己的錢財拿出來,論功行賞,讓那些替蜀國賣命的將士心生溫暖。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
入殮時,只著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這就是一代名相死後的最高要求,其高風亮節,實為可圈可點。
北伐中原懷忠義
諸葛亮向劉禪呈上《出師表》。
諸葛亮在治理蜀國內務的同時,還發起了北伐中原的戰役。
後世有人質疑諸葛亮此舉太過冒進,戰爭總會傷蜀國元氣,使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但視之當時天下局勢,諸葛亮卻是不得不北伐。
如果讓曹魏休養生息,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蜀道難,蜀國那時就像一個籠子,別說外面的人攻進來,裡面的人要走出去,也是困難重重。
但若在亂世中只求自保,待魏國飛速發展兵強馬壯了,總會想辦法給蜀國來個瓮中捉鱉。
唯一的自保方式,就是主動出擊,與群雄爭霸天下,還可換來幾分勝算。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才和司馬懿對陣。
之前,不管諸葛亮怎麼激將,司馬懿都挺能穩得住。
北伐戰爭打到這時候,諸葛亮早已熬干心血。
但他遇到的司馬懿,也是千古難逢的強勁對手。
兩大高手鬥智,即使不見正面衝突,已有火星四濺,氣氛緊張如空中走繩。
諸葛亮為激司馬懿對陣,不但屢屢遣使者下戰書,還送上巾幗婦人之飾。
偏偏這個司馬懿也是沉得住氣的人,底下人都氣得怒髮衝冠了,他還能「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里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
司馬懿實在聰明,一方面表現出「我不理會你孔明冷嘲熱諷」的高冷相,另一方面卻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公務情況,絲毫不打聽軍事機密。
使者也老實,一板一眼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20杖以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
」
司馬懿心裡樂開了花,推測道:「諸葛孔明進食少、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別人聽了司馬懿的話,可能會翻白眼,還有些魏國的激進派嫌他做事太「婦人」了。
諸葛亮幾次北伐,都尋找魏軍主力作戰。
當時蜀軍以步兵為主,膽敢主動尋找以騎兵為主的魏軍作戰,這是很難想像的。
諸葛亮設計了精密的八陣圖,配合他發明的諸葛連弩,威力如同今日的機槍掃射,就是為了專門克制騎兵,讓魏軍吃了不少虧。
現在,魏人聽司馬懿無事生非地推測人家壽數,只會覺得是司馬懿怕了強敵,才下此消極推論。
這一次,滿腹謀略的司馬懿推測對了。
日夜操勞,心力交瘁,234年,諸葛亮留下無盡遺憾,放下一腔平定天下的忠貞抱負,病逝於五丈原。
一代軍師,星落離塵。
從此,世間常見葛巾寬袍手持羽扇的儒雅男子,卻不見千古一孔明。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東漢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
年少因戰亂避難荊州,17歲時寓居隆中(今湖北襄陽市)。
因才智卓絕,志向遠大,被時人譽稱「臥龍」。
207年,劉備三顧茅廬,27歲的諸葛亮獻上《隆中對》,提出「興復漢室」的戰略規劃。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
諸葛亮自213年入川,到234年病逝,治蜀施政達21年之久。
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北伐軍中,歸葬在定軍山(今陝西勉縣),享年54歲。
著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的主要貢獻
27歲登上政治舞台,提出《隆中對》,表現出卓絕見識。
在輔政治蜀的21年中,日理萬機,出將入相,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展示的才能,以及取得的成效,為世人所公認和稱道。
以「和撫」方針南征,以「攻心」之策收服孟獲,這符合南中各族和睦相處的願望,在客觀上促進了南中社會的發展和民族融合;為結束分裂、「興復漢室」、一統天下,5次率軍北伐。
他治蜀的一系列措施,給巴蜀地區帶來了安定繁榮,符合人民結束戰亂、安居樂業的願望,對歷史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
歷史功績
諸葛亮一生廉潔奉公,淡泊名利;治家嚴謹,家風純正;謙虛謹慎,從善如流;嚴於律己,勇於擔責;忠貞不二,慎始全終,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裡正身律己、忠臣賢相的典範。
在川遺存
成都武侯祠、武擔山、九里堤遺址、萬里橋、諸葛井、葛陌、都江堰、諸葛亮點將台、新都八陣圖遺址、孔明鄉與馬刨井、漢代古火井遺址、牧馬山(諸葛亮屯兵處)。
涼山五月渡瀘處(會理魚鮓渡口)、西昌諸葛城、雷波諸葛亮點將台、昭覺蜀漢軍屯遺址、越西諸葛忠武侯祠。
綿陽諸葛雙忠祠、涪水諸葛營、三堆子、飲馬缸、諸葛寨、臥龍山、孔明泉。
廣元明月峽古棧道、劍門關、籌筆驛、武侯橋遺址、龍華古鎮武侯祠遺址。
宜賓丞相祠、點將台、觀斗山。
隆昌武侯祠遺址、合江武侯祠遺址。
夾江諸葛亮點將台。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一生傳奇,武鄉侯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
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
諸葛亮那麼聰明,為什麼偏偏選擇劉備,其實他也很無奈,由不得他
在三國眾英雄中,諸葛亮的人氣一直很高。這也多虧了《三國演義》把他給妖魔化的功勞。不是不可犯人諸葛來那個事一個十分出色的政治家,在他的治理下蜀國國力也是蒸蒸日上。劉備從一個四處找大哥的跟班,搖身一...
《三國演義》這100個經典故事,總結全書,必須收藏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我們所喜愛的經典名著,全書人物鮮明,英雄輩出,各有特色,故事情節更是精彩十分,讀來讓人手不釋卷。我們也會經常談起三國里的故事,很精彩,很引人,更是一種文學享受...
真實的諸葛亮究竟有多厲害?
諸葛亮,三國演義里,神一樣的存在,他舌戰群儒碾壓東吳文臣、草船借箭借東風呼風喚雨、借關羽之手在華容道捉放曹操、三氣周瑜把周瑜擠兌得一命嗚呼、空城計震退司馬懿,火燒上方谷惜敗於天,那麼真實的諸葛亮...
周瑜和諸葛亮誰厲害?諸葛亮和周瑜真正的比較
周瑜和諸葛亮誰厲害?諸葛亮和周瑜真正的比較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三國濃縮的哲理故事,第三個讓司馬昭當場大笑蜀國主公,真是丟臉
各國主要人物:魏國 :曹操 、曹丕、曹植、曹沖、夏侯淳、夏侯淵、許褚、典韋、張遼、徐晃、龐德、司馬懿蜀國:劉備、劉禪、關羽、張飛、張雲、馬超、黃忠、諸葛亮、龐統吳國:孫權、孫策、孫堅、周瑜、黃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到底歌頌誰?蜀國沒有一寸土地是他打下的嗎?
按照正史,蜀國沒有一寸土地是諸葛亮打下的。三國演義寫的諸葛亮的勝仗基本上全部是虛構的,或者移花接木從別人頭上搶功勞硬安到諸葛亮頭上的,諸葛亮在正史上其實只是個搞後勤的。1 草」船」借箭:無此事,...
劉備集團核心人物,諸葛亮,走下神壇的故事
諸葛亮有著過人的智慧,但卻被羅貫中神化了,被當成了妖魔和神靈。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諸葛亮一度成了智慧的化身。《三國演義》里籠罩在他頭頂的光環,把他神化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賢相」,羅貫中不僅賦...
奪荊州,入蜀川,平南蠻,夢三國第一軍師諸葛亮的傳奇一生。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