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姜維,字伯約,甘肅天水人,江湖人送外號「天水的麒麟兒」,我也不知道這外號是啥意思,反正他的爸爸叫姜冏,你沒有看錯,他爸爸就叫姜冏。

在姜維小的時候,他的爸爸就去世了,嚴格來講是戰死,當時少數民族叛亂,姜冏作為地方上的將領,挺身護衛郡守,結果就戰死了。

因此姜維是由他母親帶大的,而且小時候很喜歡經學家鄭玄的著作。

姜維長大後因為是烈士子女,所以在魏國當官。

228年,諸葛亮一出岐山,姜維和另幾個魏將在天水這邊,姜維因為跟其上司關係處的不是很好,因此上司懷疑他有異心,然後就把他給扔下跑了。

姜維等人追趕不及,回城時城門已經關閉,去往隔壁的城鎮也不讓他進,萬般無奈之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了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裡面,關於這點是大書特書,諸葛亮看姜維骨骼清奇,就想收了他,於是用計,得知姜維非常孝順母親,就把他母親接了過來,後來大致內容跟上面講的一樣。

姜維同事懷疑姜維叛變,就不讓他進城,還放箭射他,姜維後來就跑到了諸葛亮這邊,母親還訓斥兒子不懂事,巴拉巴拉一頓類似愛國主義教育,姜維才恍然大悟,一種重生的感覺,從此一心一意為蜀漢服務。

我少年時期特別喜歡姜維,因為他文武雙全,雖說智力不如諸葛亮,但是武力值比諸葛匹夫高啊。

不論是演義還是正史,姜維都能算是諸葛亮的徒弟吧,諸葛亮堅持北伐,姜維也是如此,看上去就像是徒兒繼承了師傅的遺志,然而諸葛亮死的時候,卻沒有把位置留給姜維,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第一個,就是姜維是新人,屬於投降過來的降將,228年投降,234年諸葛亮病逝,才六年時間,根基不穩,如果一下子就把姜維推到那麼高的位置,不是幫他,反而是害他,這點我相信以諸葛亮的腦子,肯定能想到。

其次,姜維是堅定的主戰派,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多次北伐,實質上是沒有得到多大的進展,反而勞民傷財,三國之中,益州疲弊,是最弱小的,小國求發展,只能以攻為守,雖說可以延長壽命,但終究還是難逃一死,除非奇蹟出現。

要是魏國大亂,說不定還有蜀國進展的機會,但是這種可能性,只能上帝保佑,阿彌陀佛了。

諸葛亮考慮到了這點,因此把位置傳給了主和派的蔣琬,諸葛亮並不是不想打了,而是想歇一下再打,而且諸葛亮給蔣琬的信中,多次提到姜維這小伙子能幹。

這似乎也可以說明,諸葛亮把姜維留到了後面,等蜀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姜維再接手。

諸葛亮本就是謹慎之人,能這麼想,也不足為奇。

歷經蔣琬,費禕兩任丞相去世後,姜維才接過了大棒。

之前在費禕任上,姜維多次提出拉攏少數民族,每次想興兵前往,都被費禕制約,給姜維的兵就一點點。

看上去好像費禕故意為難姜維一樣,這點我了解不多,不好多說,以後了解多了,我會在寫費禕的時候講。

其實費禕也不是正常死亡,他是被刺殺的,魏國投降過來一個人,本來想刺殺劉禪,無奈沒有下手機會,想著刺殺蜀國重臣也可以,就把費禕刺殺了。

有人懷疑是受姜維指使,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姜維沒有那麼複雜,就包括他的一生也是這樣,只是單純地想打仗,想北伐,想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而已。

姜維接過大棒之後,每天主要幹的事就是制定北伐的戰略,以及走在北伐的路上,有人數過,在《三國志》當中,姜維從238年到261年,總共十一次北伐,除了前兩次是和蔣琬和費禕,各分別一次合作的北伐外,其餘的九次都是姜維獨自作為統帥行動的。

北伐的效果不好說,有人說勞而無功,有人說至少有那麼一點點的作用。

另外,還有一些人把蜀國的滅亡歸罪於諸葛亮和姜維,我認為這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蜀國是怎麼滅亡的,263年,魏軍三路南下,全面戰爭開始,姜維在劍閣拖住了鍾會,鍾會因為斷糧本來都有撤軍的心思了,是由於鄧艾偷渡陰平,猶如天兵下凡一樣來到了綿竹,綿竹守將諸葛瞻,也就是諸葛亮的兒子,倉促應戰,陣亡,鄧艾破了綿竹,直接到了成都門前,劉禪在譙周等主降派的慫恿下,開城投降,自此蜀漢滅亡。

這裡說一下,諸葛亮本人雖然很有能力,但是他的一個失敗就是沒有好好教育好自己的子嗣。

諸葛亮是屬於那種任勞任怨,什麼事都我來,交給你們我不放心,就好像一個大管家一樣,就連對於皇帝劉禪,諸葛亮也是「一切交給老臣,陛下您別多操心,這也是為了您好」的心思,所以最後不但把自己給累死了,反而讓其他人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諸葛瞻就是這樣,沒有城府,因為歷練不夠,那時候的諸葛瞻也不是小毛孩子,最正確,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在綿竹堅守不出,讓鄧艾等人在城門外等著,餓死他們,別看他們是從天而降,但是時間久了肯定自行潰散,別像個年輕小伙子一樣,被別人罵幾句縮頭烏龜就忍不住了。

事實上正是如此,諸葛瞻出戰了,這正是鄧艾所期待的,我就怕您不出來,您不出來我們也沒有飛機,我們這點人硬攻肯定攻不下綿竹。

這就是缺乏鍛鍊的機會,不是沒有,而是諸葛亮在生前都一切包攬了,反觀司馬懿,每次出兵打仗都把自己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帶上,現教現學現用,所以司馬懿的倆兒子,一個比一個有城府,一個比一個毒辣。

蜀國是亡在蜀中無大將,還有就是皇帝一槍一炮都沒放就投降了,並不是因為打不下去了。

這點還是不能讓諸葛亮和姜維背鍋的。

劉禪開城投降,立馬發簡訊給前線的姜維,哥們別打了,我投降了,你也投降吧。

於是姜維向鍾會投降,鍾會本想撤軍,一看喲呵,投降了,撿便宜了。

姜維來到鍾會營中,鍾會對姜維十分喜愛。

姜維一心想光復蜀漢,便整天向鍾會吹風,慫恿他造反。

在之前鍾會那我已經說了,我不認為鍾會會那麼傻,僅憑姜維幾句話就反,我認為鍾會是被逼反的,理由在之前已經說了,鍾會造反,在我看來,太急了,之前魏將文欽,諸葛誕造反,都聯絡了吳國,為何鍾會會那麼自信?另外,立下大功之後立馬就造反,雖說野心會膨脹,這條邏輯能說得通,但卻也缺乏常識。

我到現在還記得《三國演義》裡面的橋段,鍾會陰謀敗露被手下人殺死,姜維眼看沒希望了,也拔劍自殺,司馬昭看到姜維兩眼怒瞪,似乎死不瞑目,便向掛在柱子上的姜維鞠了一躬,說:蜀漢之亡,非將軍之過。

然後姜維兩眼一閉,頭垂下了。

以往看到這的時候我才仿佛真正看懂了姜維。

按理說,皇帝都說不打了,投降了,你作為蜀中舊將跟著皇帝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去,姜維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於是乎我才明白,可能就是那麼一個簡簡單單的原因,士為知己者死!或者說,報恩!

諸葛亮於他有栽培之恩,姜維在魏國的時候,跟上司有矛盾,肯定沒有得到重用,僅憑著烈士子女的身份謀個一官半職,而自從遇上了諸葛亮,姜維仿佛才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與發展,所以我不認為費禕被刺殺是姜維指使的,就算姜維很想要那個權力,就算那個權力可以實現他至高的理想,但是他絕不會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正派的人!

然而歷史上的姜維,據說死得很慘,兵變被殺後,暴屍原野,魏軍派專人監視,不得掩葬。

大家對姜維也歷來是貶多褒少,就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最後留下了「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的評語,實際上姜維算是陳壽的上司,陳壽以前是在蜀國當官的,陳壽不可能對姜維是不了解的,而且說姜維粗有文武,這就有點太不可思議了。

陳壽可能是明諷暗贊,畢竟陳壽寫的《三國志》,是在司馬統治的晉,這個能理解吧,至於這句評論,只要有點疑心的人好像都能看出是陳壽的無奈之筆,粗有文武?姜維不會是只懂一點皮毛的人吧,不然九次北伐,雖說沒有舉得重大成果,但是也打得魏國心有忌憚,對於一個如此弱小的蜀國來講,已經是不錯的戰績了。

那麼就會產生疑惑,陳壽的這句話,究竟是真是假呢?呵呵,只不過是我的推論罷了。

不能說姜維,以及諸葛亮當年的堅持北伐是錯的,因為站在歷史背景來看,這也許是他們那時候,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

休養生息?坐以待斃?橫豎都是死,為什麼不拼一拼呢?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最後還是亡了,就否定他們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如果他們當年選擇了休養生息,自給自足的選擇,我們是不是還要說他們不懂進取,目光短淺,都是孬種,為何不去拼一下呢?

關於姜維還有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避禍沓中這陣子,因為篇幅有限,沒法講了,以後或許會單獨講一下蜀國的政治關係與矛盾,具體就放在那吧。

原創精彩不斷,歡迎點擊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姜維劍閣擋住了魏軍,劉禪為什麼還投降?

回想三國,在那個動輒的亂世,你都想到了什麼?是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機智還是曹操的奸詐、孫權的謀略?常言道, 「亂世出英雄」,是的,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三國造就了數不勝數的梟雄,他們或才智雙全,或驍勇...

綿陽(涪城)三國志:見證蜀漢的興起與滅亡

接到頭條號邀請,寫一篇關於綿陽的文章。老實說,雖然也曾在綿陽短住過,前後加起來數月之久,但我對綿陽的印象,無非局限在綿陽城區很小,交通很方便,米粉很好吃。既然是歷史類頭條號,那就乾脆聊聊歷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