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五虎上將之中,竟有三人都沒有出生年月記載?真相讓人感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如今,人們在談論三國這段歷史時,往往會談論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而非正史三國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總以為劉關張曾桃園三結義,成為了異性兄弟,關羽曾溫酒斬華雄,諸葛亮曾決定了赤壁之戰的勝敗等。

但事實上,就歷史價值而言,《三國志》絕對是遠超《三國演義》的,畢竟《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但讓人奇怪的是,即便後世的史學家對《三國志》極為推崇,但這本書中記載的蜀漢人物卻並不多,即便有記載,也非常簡單,完全沒有像魏國的君主將領那麼詳細,甚至不如東吳的將領,這與《三國演義》中著重突出蜀漢的寫法有著天壤之別。

正因為有關蜀漢的史料太少,導致部分人物少有記錄,如武藝不低於趙雲的陳到等,甚至於被後世排列出來的五虎上將中,僅馬超與關羽有生卒年,張飛、趙雲與黃忠三人連出生年月的信息都沒有。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蜀漢的史料如此稀缺呢?

首先,這與各政權的存活時間以及是否為正統有關。

在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也就是公元280年,陳壽歷經十年艱辛,最終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而在晉之前,是曹丕從漢獻帝手中得的帝位,因此三國之中曹魏是正統。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三國志》中《魏書》有三十卷,幾乎占據了整書的二分之一,其中曹操、曹丕和曹叡分別有武帝紀、文帝紀和明帝紀,而蜀漢與東吳僅有傳,而沒有紀。

東吳最晚滅亡,因此《吳書》有二十卷,而蜀漢早亡,又不是正統,因此《蜀書》僅十五卷。

除此之外,蜀漢沒有專門的人修史,因此資料很難收集。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雖然陳壽本就是蜀漢的官員,但由於缺乏資料記載,陳壽唯有自行採集,因此蜀漢的資料匯總後僅得十五卷。

最為關鍵的是,在鄧艾滅蜀,鍾會叛亂期間,成都被鍾會手下的亂兵洗劫,無數資料丟失,最終導致了蜀漢資料匱乏,因此趙雲、張飛和黃忠等開國功臣的資料就難以找齊了。

筆者認為,雖然《三國志》未能記載蜀漢的全貌,但《三國演義》卻補齊了這份遺憾,後世因為這兩本曠世巨作而認識到了三國的雄奇與壯闊,也不算有遺憾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何為正統?正統一詞出於《春秋》,泛指皇權、王朝、血緣、學派、禮儀等一脈相承,強調傳承有序、合法權威。在皇權正統中特別明確君臣之分、華夷之辨。關於三國時期魏蜀吳何為正統,曹丕、劉備、孫權誰是大漢...

《三國演義》中的趙子龍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諸葛亮作為千古明君賢相的典型,已經為人們所公認,但除此之外,羅貫中又塑造了一個典型形象,即趙雲。《三國演義》中有關趙雲情節的具體分析,認為趙雲是一個深明大義、擇主而事;膽略...

正視歷史上真實的趙雲

一提到趙雲大家想到的就是長板坡上單騎救阿斗,七進七出的英雄人物,然而相對於《三國演義》來說,正史中記載的趙雲卻遠沒有那麼風光。 今天我們就來掰一掰趙雲其人,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史載其「身長...

揭秘:猛將魏延為什麼不是三國五虎將?

三國五虎上將分別是哪五個人呢?五虎將又稱五虎上將、五虎大將,是《三國演義》蜀漢將領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五人的稱號,《三國志》中,陳壽將蜀漢將領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五人合為一傳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