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的時候真的是無人可用了麼?為什麼帶了這幾個參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這個動盪的年代一直是官方和民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老羅的《三國演義》更是成為無數人的佳談美話。

其實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有個話題始終引發著眾多的爭議,那便是劉備為什麼在關羽被殺、張飛暴斃後大舉出兵伐吳?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大家都知道,劉備伐吳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三國》劇情)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執意伐吳,結果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燒的慘敗,不久之後,劉備便一命嗚呼了,而夷陵之敗也是蜀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失掉荊州這一戰略要地,蜀國在三國中的形式也急轉直下,成了最弱小的一個,這場戰爭直接決定三國未來的走向,那麼在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之中,劉備帶了哪些人呢?歷史上知名的那些個猛將謀臣之類的有沒有出場呢?

劉備伐吳之時,身邊一共帶了四個軍師,他們分別是馬良、程畿、皇權和陳震,這四人組成了劉備的智囊團,然而聽他們四人的名字,除了黃權,其他幾個大概沒多少人知道吧。

在這四人中,最厲害那就是黃權。

他原本是劉璋部屬,因對劉璋勸諫說,不要讓劉備進入蜀,劉璋與橫公心生芥蒂,將其外放至廣漢。

但是,當劉備攻打劉璋時,黃橫公作為劉璋的軍師為其謀戰略以此來抵抗劉備的攻擊。

而等到益州安定時,黃橫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劉備親自前往他的府邸請他,他才投降,經過劉備的勸說,轉而為劉備做事。

到後來向東吳進行討伐,黃權也像向劉璋勸諫一樣向劉備諫言,劉備也和劉璋一樣並不聽從其諫言。

可惜的是,劉備在經過夷陵這一戰的慘敗後,黃權被吳兵攔截在江北岸,想要走但卻無路可走,在這種情況下,黃權逼迫無奈而向曹魏投降。

除了黃權,還有一位重要的謀士馬良。

劉備因報仇心切,,以70萬大軍起兵伐吳,只是走一步算一步,無奈,馬良只能等劉備屯兵密林後,派小股部隊偷襲劉備讓其清醒,無奈未得逞,但是看到劉備的駐軍方式,他才想到了火攻,這才向劉備建議退兵,不聽馬良勸阻,後致兵敗。

馬良只是外交家,在軍事方面沒有建樹。

三國志中兩方軍力相差不大,都在5萬人左右,一個是出川遠離國土作戰,另一個是以逸待勞,陸遜又是一個善守的統帥,火攻只是一種作戰方式

馬良主要還是內政才能,軍事才能不算厲害,屬於內政官員

馬良的才能智能在當時算三流吧!主要是不受到劉備的重用!

除了馬良和黃權之外,另外兩人在劉備伐吳的過程中作用極小,程畿在蜀國的職務是祭酒,負責祭祀一類的國家活動,而陳震在劉備伐吳時,和馬良同為劉備的文書,夷陵戰敗後,有關他的去向史書上也沒有記載。

如果說小說里確實是被仇恨蒙蔽了的,歷史上不是的,劉備畢竟是開創三分局面的人。

當時蜀實力最差,關羽沒死之前被魏稱:"蜀,小國也,上將唯羽"蜀國實力因關羽死亡實力大降,可以說蜀國要想擴張實力必須伐吳,而且民心所向,再看這時候三國在做什麼,三國處於各自發展時期,蜀國是不能等其它兩國實力的逐漸增強的,要出兵就得考慮魏國態度,很明顯劉備判斷正確,魏國是沒有出兵的,而且夷陵站後陸遜也斷定魏國不會出兵,只會旁觀。

這是由於曹丕軍事確實比他父親差多了,而且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不在任,就是司馬懿,後來才啟用了。

所以劉備這次出兵勝率很大,也名正言順,吳國前期也根本抵擋不住,看過三國志和吳志的人該知道孫權已經打算投降蜀或魏了。

只是陸遜的出場使劉備計劃流產。

其實劉備伐東吳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出名的武將,也就是張苞,關平之流,也只能是二三流的武將,像三國演義裡面說的蜀漢五虎將,剩下的也就是趙雲了,但是因為勸阻了劉備伐吳,被雪藏了,沒有跟隨劉備東征,在後面劉備夷陵戰敗後,逃到白帝城,才奉命率軍來援;至於文將更是少之又少,牛逼的法正還早早的死了,假設法正沒有死的話,那劉備也不會敗得那麼慘。

(歡迎關注看一下我的其他百篇精彩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黃權為什麼投靠魏 黃權的軍事才能如何

黃權是三國的一位大將,主要的帶兵生涯是在蜀漢時期,早年在劉璋手下,劉璋投降後成為了劉備下面的偏將,為劉備攻取漢中立下了功。蜀漢伐吳失敗後,黃權投降了曹魏,此後就極少領兵打仗了,但還是在魏國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