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的時候真的是無人可用了麼?為什麼帶了這幾個參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這個動盪的年代一直是官方和民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老羅的《三國演義》更是成為無數人的佳談美話。
其實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有個話題始終引發著眾多的爭議,那便是劉備為什麼在關羽被殺、張飛暴斃後大舉出兵伐吳?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大家都知道,劉備伐吳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三國》劇情)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執意伐吳,結果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燒的慘敗,不久之後,劉備便一命嗚呼了,而夷陵之敗也是蜀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失掉荊州這一戰略要地,蜀國在三國中的形式也急轉直下,成了最弱小的一個,這場戰爭直接決定三國未來的走向,那麼在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之中,劉備帶了哪些人呢?歷史上知名的那些個猛將謀臣之類的有沒有出場呢?
劉備伐吳之時,身邊一共帶了四個軍師,他們分別是馬良、程畿、皇權和陳震,這四人組成了劉備的智囊團,然而聽他們四人的名字,除了黃權,其他幾個大概沒多少人知道吧。
在這四人中,最厲害那就是黃權。
他原本是劉璋部屬,因對劉璋勸諫說,不要讓劉備進入蜀,劉璋與橫公心生芥蒂,將其外放至廣漢。
但是,當劉備攻打劉璋時,黃橫公作為劉璋的軍師為其謀戰略以此來抵抗劉備的攻擊。
而等到益州安定時,黃橫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劉備親自前往他的府邸請他,他才投降,經過劉備的勸說,轉而為劉備做事。
到後來向東吳進行討伐,黃權也像向劉璋勸諫一樣向劉備諫言,劉備也和劉璋一樣並不聽從其諫言。
可惜的是,劉備在經過夷陵這一戰的慘敗後,黃權被吳兵攔截在江北岸,想要走但卻無路可走,在這種情況下,黃權逼迫無奈而向曹魏投降。
除了黃權,還有一位重要的謀士馬良。
劉備因報仇心切,,以70萬大軍起兵伐吳,只是走一步算一步,無奈,馬良只能等劉備屯兵密林後,派小股部隊偷襲劉備讓其清醒,無奈未得逞,但是看到劉備的駐軍方式,他才想到了火攻,這才向劉備建議退兵,不聽馬良勸阻,後致兵敗。
馬良只是外交家,在軍事方面沒有建樹。
三國志中兩方軍力相差不大,都在5萬人左右,一個是出川遠離國土作戰,另一個是以逸待勞,陸遜又是一個善守的統帥,火攻只是一種作戰方式
馬良主要還是內政才能,軍事才能不算厲害,屬於內政官員
馬良的才能智能在當時算三流吧!主要是不受到劉備的重用!
除了馬良和黃權之外,另外兩人在劉備伐吳的過程中作用極小,程畿在蜀國的職務是祭酒,負責祭祀一類的國家活動,而陳震在劉備伐吳時,和馬良同為劉備的文書,夷陵戰敗後,有關他的去向史書上也沒有記載。
如果說小說里確實是被仇恨蒙蔽了的,歷史上不是的,劉備畢竟是開創三分局面的人。
當時蜀實力最差,關羽沒死之前被魏稱:"蜀,小國也,上將唯羽"蜀國實力因關羽死亡實力大降,可以說蜀國要想擴張實力必須伐吳,而且民心所向,再看這時候三國在做什麼,三國處於各自發展時期,蜀國是不能等其它兩國實力的逐漸增強的,要出兵就得考慮魏國態度,很明顯劉備判斷正確,魏國是沒有出兵的,而且夷陵站後陸遜也斷定魏國不會出兵,只會旁觀。
這是由於曹丕軍事確實比他父親差多了,而且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不在任,就是司馬懿,後來才啟用了。
所以劉備這次出兵勝率很大,也名正言順,吳國前期也根本抵擋不住,看過三國志和吳志的人該知道孫權已經打算投降蜀或魏了。
只是陸遜的出場使劉備計劃流產。
其實劉備伐東吳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出名的武將,也就是張苞,關平之流,也只能是二三流的武將,像三國演義裡面說的蜀漢五虎將,剩下的也就是趙雲了,但是因為勸阻了劉備伐吳,被雪藏了,沒有跟隨劉備東征,在後面劉備夷陵戰敗後,逃到白帝城,才奉命率軍來援;至於文將更是少之又少,牛逼的法正還早早的死了,假設法正沒有死的話,那劉備也不會敗得那麼慘。
(歡迎關注看一下我的其他百篇精彩文章)
都知三國中呂布是三姓家奴,三國除呂布又一位「三姓家奴」,誰知
都知三國中呂布是三姓家奴,但三國還有一個和呂布相反的「三姓家奴」——黃權。 黃權侍過三君,一劉璋,二劉備,三曹操。黃權雖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在主子的心裡位置很高,而且不管是誰,對黃權都是正面評價...
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回,損失有多慘重?兩個重要謀臣一死一降
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三大戰役,一個是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奠定了北方的雄主地位。第二場戰役赤壁大戰,孫劉聯軍成功的抵禦住了曹操。開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場戰役是夷陵之戰,劉備幾乎傾盡了全國之力,...
劉備有一位謀臣,獻上一計,如果劉備聽了,夷陵之戰不會慘敗
看過三國歷史,沒有不知道夷陵之戰的,漢末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
他一開始投降劉備後竟然叛至曹丕,劉備卻這樣評價他
昨天小編寫了蜀漢中期的大將王平,而我們今天的主角是三國前期的將領。他曾經因劉璋投降而加入劉備,因夷陵之戰戰敗後路斷絕被迫投降曹丕,即使從履歷上看不是一個良好形象,但事出有因,連劉備都原諒他並且不...
劉備伐吳失去了十位大將,若他們在諸葛亮北伐必勝,第一讓人心痛
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中遭遇的最大失敗,此戰使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劉備不僅損失了大量士兵與物資,連他本人都「僅以身免」,而隔年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
蜀漢為什麼後期人才缺乏,看看劉備夷陵之戰損失了多少精英吧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黃權為什麼投靠魏 黃權的軍事才能如何
黃權是三國的一位大將,主要的帶兵生涯是在蜀漢時期,早年在劉璋手下,劉璋投降後成為了劉備下面的偏將,為劉備攻取漢中立下了功。蜀漢伐吳失敗後,黃權投降了曹魏,此後就極少領兵打仗了,但還是在魏國為官,...
劉備本可以在夷陵之戰中不會慘敗,因不聽此人勸諫,最終含恨而終
看過三國歷史,沒有不知道夷陵之戰的,漢末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
三國中,為什麼劉備唯獨辜負了他!如果聽他的話,蜀國不會這麼慘
這件事的原因有很多,要先從黃權說起。黃權,字橫公,是如今四川閬中人,在他年輕時候,他曾經擔任郡吏一職,後來被劉璋看中,任命為主薄。在公元211年,橫公向劉璋諫言道「萬萬不可讓劉備入蜀。」聽完橫公...
劉備最慘一戰,折損數萬將士、近十名大將,太可惜了
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夷陵之戰是漢末到三分歸一統時,為數不多的幾次大規模戰爭之一。這一戰,東吳獲勝,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敗,甚至差點兒被活捉。於是,問題來了:劉備大敗時,他身邊的大將都哪去...
劉備伐吳敗得有多慘?損失4位軍師,死2個投降2個
話說三國紛爭,群雄並起,經過長時間的廝殺,時間已經來到了220年,這一年可不得了,死了好些牛掰的大能,曹魏的奠基人曹操、猛將夏侯惇、謀臣程昱,蜀漢的老將黃忠、武聖關羽、軍師法正。這些人的死對於整...
劉備討伐東吳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小貓膩,又折損了多少人才?
劉關張桃園結義是不假,劉備確實也依仗關羽張飛打下了天下。但夷陵之戰大敗,讓蜀國元氣大傷,被記載成是劉備仁義,為了給關羽報仇太過義氣用事,在我看來只是史官們為了美化這位蜀國皇帝罷了。
劉備伐吳敗得有多慘,4個軍師一起出征戰死2個投降1個
在《三國演義》里,蜀漢由強變弱的一個轉折之戰就是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這場戰爭對劉備來說敗得非常慘,所帶的75萬部隊全打光了,甚至是連自己的命都沒有保住。很奇怪的是劉備帶去東征吳國的一幫人多是生面...
夷陵之戰蜀國敗的有多慘?三位重臣二死一降,復興漢室就此無望
司馬歷史觀:昨天有網友私信司馬老師,讓我分析分析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給蜀國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個人覺得吧,一個國家的衰退絕不是一兩個原因或者一兩個戰役就能徹底改變的,因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絕不會為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