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蜀國敗的有多慘?三位重臣二死一降,復興漢室就此無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歷史觀:昨天有網友私信司馬老師,讓我分析分析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給蜀國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個人覺得吧,一個國家的衰退絕不是一兩個原因或者一兩個戰役就能徹底改變的,因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絕不會為了一個決定或一個戰役而孤注一擲,走錯一步就那個打敗的國家也根本就稱不上是強國。

所以說,當時的蜀國已經算不上是一個強國了,論當時的綜合國力,它比不上魏國,與吳國也是不相上下,論領土,蜀國只有一個益州,論人才,魏國人才輩出,而蜀國在劉備那一代人才去世以後,出現了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

綜上所述,當時的蜀國已經經不起這折騰了,要是說,丟失荊州讓蜀國走下了強國之列,那麼接下來的復仇之戰可以說是將蜀國徹底打進了深淵。

三國鼎立之時,令蜀國再無北伐中原得勝之望有兩件事:一者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將隆中對中北伐的一個重要發起點給丟失了;另一個就是劉備的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三百里,不僅將劉備攢了大半輩子的精銳部隊付之一炬,更讓蜀國在周微異族勢力中的聲望降到了最低,從此處處受威脅,再無安寧之日。

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夷陵之戰蜀國敗的有多慘,大家都覺得之後諸葛亮既可以征服南蠻各族,對孟獲七擒七縱;又能夠七出祁山,讓曹魏無法安然地修生養息。

其實,這也就是諸葛亮厲害,換做任何一個人輔佐劉禪,蜀國早在劉禪即位之初就會滅亡的。

我們今天就從另一個角度看夷陵之戰的慘敗——跟隨劉備出征的三位重臣,兩位戰死一人投降。

我們接下來就介紹這三位可憐人:

馬良畫像

第一位,馬良。

這個馬良可不是神筆馬良,他是荊州名門之後,孔明揮淚斬殺的馬謖,就是他的弟弟。

馬良是一位多智的謀士,曾經輔佐關羽鎮守荊州,還屢屢提出正確的建議。

比如關羽命糜芳、傅士仁留守荊州的時候,馬良就曾勸阻;關羽小看陸遜,將荊州之兵全數併入北伐大軍的時候,馬良也表示對東吳的擔憂。

事實證明,馬良的擔憂都是正確的。

糜芳和傅士仁在呂蒙剛到來的時候就宣布投降,荊州之地在這兩個叛徒的帶領下迅速淪陷;而陸遜代替呂蒙成為東吳大都督也是驕兵之計,更何況陸遜本身也是個狠角色。

最終,關羽的孤傲葬送了他自己,也葬送了荊州。

馬良雖然僥倖逃回了成都,卻在跟隨劉備東征之時,被夷陵之戰波及,以一個謀士的身份戰死沙場,實在是可惜至極。

第二位,程畿。

程畿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取蜀後成為劉備帳下官員。

程畿是個深明君臣大義的人,他為劉璋盡忠盡節,為劉璋化解了好幾次叛亂事件。

結果劉璋太過於昏庸,無人能夠輔佐其成事,不得已而選擇了劉備這麼一位明主。

夷陵之戰時,程畿的忠義更加凸顯出來。

夷陵之敗後,程畿本可以先一步逃回益州,但為了掩護劉備撤退,程畿率軍阻擊追擊的敵人。

他親自提到上陣,最後被敵軍士兵包圍,戰死沙場。

最後一位,黃權。

黃權雖然成為三人中投降的那一位,可包括劉備在內,蜀國君臣並沒有怪罪於他。

這主要是因為黃權在戰敗後的處境,黃權所部都是水軍,和劉備的大部隊分兵攻吳。

劉備大敗的消息傳來後,東吳水軍已經封鎖了黃權回蜀的路線。

擺在黃權面前的只剩下兩條道路:投降或死戰。

且不論黃權是否有死戰之心,在聽聞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後,黃權的部下們是否還有戰鬥的勇氣呢?因此,黃權只能選擇投降,但為了表示對劉備的忠誠,他投降的對象是魏國曹丕。

最終,劉備也原諒了黃權,沒有株連他的家小,這也讓黃權大為感動。

經此一役,蜀國損失的不僅僅是精銳部隊,更有許多優秀的文武官員。

蜀國統一天下的願景在此戰後也渺無希望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黃權為什麼投靠魏 黃權的軍事才能如何

黃權是三國的一位大將,主要的帶兵生涯是在蜀漢時期,早年在劉璋手下,劉璋投降後成為了劉備下面的偏將,為劉備攻取漢中立下了功。蜀漢伐吳失敗後,黃權投降了曹魏,此後就極少領兵打仗了,但還是在魏國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