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是怎麼讀書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劉大貓
在學生時代,我的學習其實一直都是很差的。
以前我覺得我學習不好,全都是應試教育制度不行。
但現在我也不把責任全部歸咎在應試教育上。
一方面,應試教育確實有很大的問題,它讓我對學校里學習的知識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逼迫著我學習我不感興趣且日後用不到的知識。
另一方面,我自己也確實是很調皮,貪玩兒,耐不住寂寞,更多的把心思用在玩兒,happy,談戀愛上,而不在學校的學習上。
但我有一點是做得不錯,比一般的「書呆子」們好,就是我確實很熱愛閱讀。
哪怕在我對自己要求最低,最貪玩調皮的時候,讀書依然是我一個非常大的愛好。
當然我之所以熱愛讀書也許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課太無聊了,我必須找一個打發時間的事情去做,而上課偷偷看課外書可能成了一個好的選擇,這也歪打正著培養了我熱愛閱讀的興趣。
在中學時代,我的閱讀很廣泛。
古今中外都讀。
尤其熱衷於講述政治,歷史類的書籍,對於古今之變,政治歷史人物沉伏有巨大興趣。
當然莎士比亞的戲劇,老舍的小說,某商界大佬或慈善女神的傳記,亦或是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45度角仰望天空的雞皮疙瘩書籍,不分種種,只要有興趣的,我都會閱讀。
雖然我讀書很雜,但是他們確確實實都開拓了我的視野,對我沒有壞處。
我覺得我的很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包括還稍微能寫寫文章的能力,以及對一些有用知識的理解,其實都是閱讀帶給我的。
我中學畢業以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了,閱讀越來越多元化,朋友圈,社群,公眾號等等社交網絡上都有更多的閱讀內容,每個人閱讀量其實都增大了。
在某個階段里我的閱讀也更趨向於碎片化,其實閱讀的時間並沒有減少,經常捧著手機的低頭族其實有不少也是在碎片化的閱讀,但真正花在讀一個有體系的書籍的時間上少了。
有的道貌岸然的人會簡單粗暴的說:那些碎片化的閱讀沒啥用,永遠抵不上讀書的作用,現代人不愛讀書了,不行不行。
但其實我認為,就閱讀這件事情上來說還是進步的,我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微信這樣社交媒體的存在是加大他們閱讀量的,有的很多原本從不讀書的人,或許也會因為朋友圈的分享而作一些閱讀。
而且社交網站上支離破碎的內容,我相信不是沒有用,我相信只要閱讀,大多數情況總歸是能汲取到一些營養的。
但我開始思考我對待讀書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網際網路上有那麼多的信息和內容,大多數我都可以按需索取,我到底還有沒有必要花大量時間去閱讀有體系的書籍。
以前假設我對「希拉蕊」這個人感興趣,那我需要去新華書店找她相關的書籍,但也許很難找到,我或許得買一本《柯林頓·傳》,從他丈夫的自傳中汲取到我關心的關於她的內容。
假設我讀完《柯林頓·傳》以後,可能會有一些關於希拉蕊以外的額外收穫,但是我畢竟更感興趣關於希拉蕊的內容。
但今天我就不需要那麼麻煩,我只需要在搜尋引擎或微信里搜索希拉蕊,就有大量關於她的內容可以閱讀,而無需去讀其他的書籍篩選我感興趣的內容。
這就是網際網路帶給我的閱讀效率的一種提升。
事實上,我們有一部分的對書籍的閱讀需求或者說是閱讀的作用,可以由網際網路給我們省去。
也就是說,有的書我可以不用讀了。
但我並不認為讀有體系的書籍沒有作用,相反現在我每天依然會有一段時間是捧著紙質書的狀態。
但我現在對於讀書,我主張要精度,而不是博讀。
我覺得我不應該像過去那樣,讀大量的書,而應該把一本好書反覆讀,把一本我認準的好書真正一遍一遍讀透。
當然也有很多朋友讀書熱愛博讀,即每年閱讀大量書籍,那樣我並不反對,每個熱愛閱讀的人都有自己思考的方式,有的人就是能從博讀中找到快樂,汲取知識,甚至是生活習慣,那非常好,我也很讚賞。
但我今天主要是介紹我的讀書觀。
因為我回憶曾經我讀過的很多書,有一些書我也讀完了。
但你再問我那本書里講什麼,那本書給你帶來了什麼樂趣,或認知上的升級,或商業上的靈感。
我好像都忘記了,有很多以前讀過的書,裡面講什麼,我甚至一點印象都沒了,只記得讀過。
那樣的閱讀對於我來說,就像看微信上的文章一樣,很多微信上的文章你看完,但是很快也就忘記了。
現在微信上這些碎片化的文章有那麼多讓你讀了,也讓你遺忘了,我覺得就沒必要再去泛讀書籍了。
社交媒體就是一個最好的碎片化泛讀平台,如果我讀書也是這樣讀,那對我來說我認為意義不大。
所以對於讀書,我現在都會精選閱讀目標,找到好書以後,真正精讀,把他讀透。
而不像閱讀微信上的文章一樣,一讀了之。
我現在一年買很多書,也經常逛書店。
但買回來的書,大多數我都沒好好讀,但我並不是懶惰而不讀他們。
因為我買回來他們的目的,不是要讀他們,而是要篩選他們。
我會大概翻一翻,這本書到底值不值得我去花大量時間深入閱讀,深入研究。
這和找對象一樣,因為我現在讀一本書,可能要花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
我肯定不能隨隨便便在一本普通的書上浪費那麼多時間。
這裡我要說一下,我精讀了一年半的四本書,也可以說是一本書。
就是《聖經》里的四《福音書》。
不是《聖經》啊,《聖經》那麼厚,要精讀《聖經》遠不是一年可以讀精的。
我在2015年,基本一年就只讀這《聖經》里的《福音書》。
這個《福音書》可以說是《聖經》里最生動也是最易懂的書。
記述著很多2000多年前耶穌在人間所行的事情,說過的話語,講述的道理等等。
這本書並不長,也很通俗,但這本短書卻對於人類社會的後世卻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其實這樣一本《福音書》如果花半天時間就能讀完。
但我估計除非記憶力很好的人,否則很快就忘記了裡面的人物誰是誰,誰說過什麼重要的話語。
而我花一年時間細緻的讀完,思考,並且把其中每個人物在通過網際網路做更深入的了解,調研。
在這個過程中,對很多以色列人的歷史,政治,對神學等等都有了非常多的新的認知,對所閱讀的書籍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全面。
經過一年多的精讀,我發現我不僅僅是讀了一本書,而似乎就像掌握了一門新的語言一樣,真正把書里有用的東西汲取出來,轉化成了養分。
後來我也都是花一兩個月的時間精讀一本書,並且日後還會反覆閱讀。
反覆查閱。
最近的一年我也就讀了3本金融類的書籍。
每本書也是一樣的精細化閱讀,書里的每個事件,人物,案例,如果我都會通過網際網路去做更深入的研究。
真正把有用的東西沉澱進我的大腦。
這樣每讀完一本書,就仿佛找到一個新的鑰匙一樣。
這就類似於吃螃蟹。
如果我們吃很多很多螃蟹,每個螃蟹我們都不吃太細,只吃蟹黃,那我們也會吃得很爽。
但是我現在就是把每隻螃蟹用工具更精細的吃,挑一隻又肥又大的螃蟹,然後把它身上每塊肉都挑出來吃掉。
因為我覺得社交媒體上已經有很多一次性的碎片化的螃蟹,那些泛泛的螃蟹我們逃避不了肯定是要去吃它們的,而且也不會吃太細。
那我們讀書的螃蟹,我們就應該吃細緻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和我一樣,一起找一隻又肥又大的螃蟹,然後把它全身的肉全部吃下去。
(本文僅為我自己讀書觀點的分享,熱愛讀書的孩紙都是好孩紙,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法)
識別下圖二維碼關注一二
孩子們的精讀與泛讀時間點,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這輩子最大的愛好是買書,最喜歡的是勸人看書,最敬仰的是國學。但現在深深感覺自己就像《伊索寓言》里的那隻蝙蝠,既不認同提倡海量閱讀的閱讀圈,也不認可以誦讀為主的國學圈。
2017年想晉升閱讀達人?你還差六件事的距離!
美妝達人?電玩大人?滑板達人?閱讀達人?新的一年,你期待自己成為哪種達人類型?對於熱愛閱讀的人來說,自然沒什麼比成為「閱讀達人」,更稱得上是完美的新年寄願。閱讀達人,不僅意味著讀書多,更重要的是...
怎樣讀書好?抓住四點,受益一生
常常被人問,怎樣讀書好。而我也常常嘻嘻一笑著回答:「只要讀,怎樣都好。」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慢下來靜靜的讀一本書,似乎都成了一種奢侈,還會想到去談怎麼讀書好嗎?然而北島卻說:「閱讀經驗如一路燈光,...
碎片化閱讀時代,我們該怎樣讀書?
小編讀高中的時候每周有閱覽課,還沒到上課時間,閱覽室前就擠滿了同學。因為大家都急著去搶那幾本圖片最多的書看。語文老師常常沒好氣地批評我們:「光看圖片不看字,這麼偷懶,閱讀還有什麼意義呢?」現在看...
80%的人都沒有興趣愛好,你敢說你真的有「興趣」?
【精讀君曰】如果你說,我的興趣是思考人生、做呼吸運動,以及幻想明天會被一億元砸中。那麼精讀君告訴你,這都不算是真正的興趣愛好。在一項有關「興趣」的調查中,調查結果《中國興趣報告》認為,真正的興趣...
你們覺得大學學生讀書應該用數量來衡量嗎?
首先,要明白一件事情,讀書是不可以用量來衡量的。比如說大學生的閱讀量四年要達到100本書,而你就為了目標而讀書,於是泛泛而讀,一目十行,不深入思考,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別人可能只讀了3...
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如何在茫茫書海中找到最值得讀的那一本
【精讀君曰】10月12日,第六期「每周一談」如期舉行,會談主題:怎樣選書?參與讀友:肖蓓琳,勞動法律師;風雨如煙,在校法學專業大學生;秋水無痕月色清,國企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書是一種籠統的叫法和分...
十分鐘看完一本書要點,書摘應用能深化碎片閱讀嗎:芝士書摘
自網際網路及智慧型手機普及以來,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占領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社交網絡、博客論壇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無可否認獲取信息渠道多、成本低是件好事,然而同時我們渙散的注意力...
讀書是一種相當經濟的自我支撐和突破人生的方式
【精讀君曰】閱讀的世界是豐富的,也是神奇的。它將來自天南地北、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聚集到一起,產生了微妙的聯結和思想上的共鳴,成為見證彼此進步的閱讀夥伴。上一次,我們採訪了尚在高中就讀的學生采姑娘的...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運用這3種方式讀書
文 | 歐陽芊雙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讀書的方式也越來越靈活。前幾天有朋友看我羅列了2017年的讀書總結,所以問我一般是怎麼讀書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