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文濤:讀書,如同煉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竇文濤

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

《論語譯註》

作者:楊伯峻 譯註

版本:中華書局 2012年4月

《威尼斯日記》

作者:阿城

版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6年3月

最近一兩年,我讀紙質書的時間少了,閱讀時間卻增加了。

跟紙質書相比,網際網路閱讀顯得「碎片化」。

但我倒是覺得,我的閱讀本來就是「碎片化」的。

我屋裡可能同時有七八本書,都打開扣在那兒,有時間了就抓起來讀,讀一段可能就去忙別的事了。

我的閱讀在不同媒介上貫通了。

對我來說,閱讀經驗可以廣到無邊。

讀紙質書、手機、網際網路、畫冊,甚至看展覽、去博物館,去參加活動(閱讀大家提出的問題、說話的方式),都是閱讀。

對我來說,閱讀就是用心觀賞,吸取,思考,聚精會神吸收一件事。

我每周要錄五集《鏘鏘三人行》,兩集《圓桌派》,共七個專題。

編輯們會把各方面的資料搜集到一起,我每周會閱讀大量這類的資料。

所以說,我讀的書都「碎」了,是各種吉光片羽的集合。

以前西方有個先鋒作家寫過一本小說,它不是裝訂的,放在匣子裡,沒有頁數,沒有順序,它解構傳統閱讀。

我現在的閱讀經驗就是這樣,沒有系統,但無處不是閱讀。

系統性讀書的好處是可以系統地學習和吸收。

我這種「無處不是書」的讀法,則像各種原料東一片西一片投進腦子,然後發生化學反應。

最後會化合成什麼,我也會期待。

這個過程就像「煉丹」。

碎片化的閱讀看起來雜亂,但會給你一些方向。

比如,你在朋友圈讀了篇講李世民的文章,讀完之後好奇心沒有滿足,就去讀《唐史》。

比如你對耶穌感興趣,但沒時間讀《聖經》,就去讀散見於各個地方的關於耶穌的故事。

當你讀了10個故事的時候,自然會被指引回到原典,去讀《聖經》。

我讀書沒有「分別心」。

我是閱讀的主人,書不是。

讀書像一個旅程,也講究緣分:一本書我今天看不進去,換一天換一種情緒狀態,一下就看進去了。

讀書,不是為了讀而讀。

有些書,可能讀完就忘了,但最後落下的那個印象,會幫你提高思維能力,讓你變成更有見地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書之前的準備

讀書,是一生的事,從小讀到大,從被動到主動。現在也越來越多人都願意放下時間,或者利用碎片化時間來進行閱讀,從而提升自己。「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這句話,大概也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