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時代,我們該怎樣讀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編讀高中的時候每周有閱覽課,還沒到上課時間,閱覽室前就擠滿了同學。

因為大家都急著去搶那幾本圖片最多的書看。

語文老師常常沒好氣地批評我們:「光看圖片不看字,這麼偷懶,閱讀還有什麼意義呢?」現在看來,這個問題依然普遍存在。

這是一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

網際網路內容產品的進化過程是逐步碎片化的:最初在BBS上,一篇文章大概需要三四千字,後來在Blog上,一篇文章大概需要一千字左右,現在Twitter上一條內容140字。

我們進入了一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幾乎所有的內容產品都基於手機,各種碎片化閱讀開始大行其道。

我們無論是在電梯、在餐館、在公交站、還是在地鐵站,抽出5到10分鐘的時間掏出手機看看,這就是閱讀了。

閱讀本來是一個連續的行為,但是現在,大部分的人們只能抽出這麼多時間閱讀。

我們都喜歡閱讀新鮮奇特又淺顯直白的圖片,如果再配上一個新奇奪人眼球的標題那就更好了。

這樣的圖片有問題嗎?沒有問題,圖片確實更加直觀,能蘊含更大量的信息量,滿足人們希望有效率閱讀的需求。

那麼這樣的閱讀方式真的好嗎?

不好。


過度依賴碎片化閱讀,也是一種「閱讀障礙」

天天碎片化閱讀,人們開始習慣了每天「閱讀只瞟一眼」,不超過140個字的段子,不超過5分鐘的視頻,任何內容超過這個限度就會覺得厭煩。

假如一句話里有個英語單詞人們不認識,或是這句話帶有某種隱喻,抱歉,一瞟而過,絕不多想。

這難道不是一種閱讀障礙嗎?

這種閱讀障礙並不是說你沒辦法讀長篇的文章了,而是說你對這個世界的期待不一樣了。

有人會說,明明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為什麼非要寫那麼一大長段?是的,把一篇文章濃縮在兩句話里,直接給出一個結論更節省閱讀時間。

但是,如果所有的內容都只是一個個斬釘截鐵的結論,那你還用得著思考嗎?如果閱讀不再需要思考,這難道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嗎?

所以,結論並不重要,閱讀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

這個時代要求每一個人都要跟上快節奏,人們對於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快,無論是完整地閱讀一本書還是安靜地喝一杯茶,都變成了很奢侈的事情。

各種碎片化的閱讀在填補閱讀的縫隙時間,又還有多少人記得:上次完整讀完一本書是什麼時候的事兒了?

那麼,碎片化閱讀時代,我們該怎樣讀書呢?

不要找人開書單,找自己最感興趣的去讀

閱讀過程中,常常會聽到這樣請求:「請開列一份書單吧!」其實大多數索要書單的人,真正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應該讀什麼書好。

」書單推薦實際上是一個邏輯篩選書籍的結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邏輯,假如拿到書單的人,並不適合別人的這套邏輯,那麼花錢買了這些書,可能讀了沒什麼收穫,可能不會讀完,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

假如真的不知道讀什麼該怎麼辦?這裡有個方法,你可以試試。

先找一本人人都看過的,你自己看過也很喜歡的書出來,從頭到尾再看一遍。

不用看太細,只是回憶一下情節。

然後合上書,回想一下,你最喜歡哪個部分?對哪一部分最意猶未盡?那就再去找跟這部分類似的內容來看。

比如你最喜歡《射鵰英雄傳》里的打鬥情節,那麼你可以從這裡出發,找金庸的其他武俠小說來看,甚至把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的武俠都看一遍。

不用覺得丟人,不用覺得自己年紀不小了還看武俠,檔次太低。

重點在於,你真的是喜歡看,看完之後很高興。

在喜歡看的書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譜系

很多人讀書,因為沒有體系,會盲目讀大量二三流的書,或總是跟風讀最新最熱的排行榜書,這些書並不是不能讀,但你首先要去認識哪些是在你喜歡領域中的最好的書。

最後,你是要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譜系,好比記憶樹一樣,你抓住主幹以後,就不太會迷路。

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會涉及到你看不懂的概念,那麼你可以去查找一下它們的來源,你甚至可以試著去了解整個武俠小說時代的發展史,並按照時間順序,找出每個時代最著名的幾本,這樣順流之下,再選擇你喜歡的時代,你喜歡的作家,一路讀下去。

這樣,你難道不就找到了通往書海的一條小路嗎?

不找人開書單,是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都不同,對書籍的喜好也完全不同。

你明明不喜歡一類書,硬要去讀也是很勉強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書籍和書籍之間是存在著「超連結」的,可以讓你從一個點跳到另一個點上面,不愁沒有書讀。

每天堅持抽20分鐘時間讀會兒書

有人說:讀書習慣的養成跟抽菸上癮差不多,剛開始覺得沒什麼意思,很苦澀,後來欲罷不能,離不開。

由此可見,讀書應該像每一件日常小事一樣,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中,這並不是一件累人的事情。

只要我們每天抽20分鐘時間,讀上兩三頁書,一年下來能讀1000多頁,差不多也有兩三本了。

不必刻意追求數量,將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更重要。

否則,你讀了一百本書,但每本書只讀了前三頁,依然是一無所獲。

讀書別圖快,理解和感悟比速度重要

當某個人說自己一下午看完了一本書的時候,肯定有不少人表示羨慕,覺得他非常厲害,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

市場上有許多介紹如何速度的書籍,網絡上也有各種介紹閱讀技巧的文章,很多人閱讀這些,希望能夠提高閱讀速度。

關於閱讀速度這個問題,小編想說的是: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閱讀速度來證明。

閱讀一本書的速度並非指閱讀能力,而是指這本書的閱讀流暢度,這跟書的厚薄沒有任何關係,有的書很薄但讀起來很慢,有的書很厚但不妨礙你一口氣讀完。

所以,一本書一下午看完了,說明這本書讀起來更加流暢。

每個人的閱讀節奏不同,重要的是讀完一本書,能給人帶來些什麼。

碎片化閱讀時代,對於速度和效率的狂迷,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病。

我們說讀書,其實說的是理解和感悟,這兩者能快起來嗎?不能,因為需要時間的沉澱。

無論是一下午讀完一本書還是一個月讀完一本書,假如能在10年內透徹理解這本書的含義,那麼,也可以說:你讀書可真快啊!

不要神化讀書,讀書是為了讓自己開心

我們不要把讀書當做是生活中最高尚的事情,讀書並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讓自己開心。

讀書能提升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增加技能,幫助我們了解最新的發現,讓視野更開闊。

但一個人若沒有興趣的話,是不可能主動讀書的。

閱讀是加深對世界了解的最有效的途徑,和一流的思想碰撞,才能激出火花,點亮自己的生活。

人生苦短,我們都多讀點書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書之前的準備

讀書,是一生的事,從小讀到大,從被動到主動。現在也越來越多人都願意放下時間,或者利用碎片化時間來進行閱讀,從而提升自己。「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這句話,大概也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