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軍事專家認為諸葛北伐是一場絕無勝算的戰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你們都不懂老夫
子午谷奇謀
洋洋洒洒的《出師表》背後卻是北伐的積年無成,而此時的諸葛亮依舊穩如泰山,但是大將魏延受不了了。
於是魏延提出,由他自己親率5000精兵走子午谷直取長安,而諸葛亮帥大軍出斜谷,二人殊途同歸會師於潼關,這樣以來可以出其不意,咸陽以西可一舉而定。
這就是三國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
這條計策想法十分大膽,但是也十分兇險,如果諸葛亮依計而行就相當於將蜀漢所有的家當押上賭桌,一賭定國運。
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要對魏延表示敬意,如果夢想實現的可能性本就渺茫,那為什麼不豪賭一把?
但我們的孔明先生立即否決。
諸葛亮為什麼不賭呢?是因為害怕風險嗎?還是另有原因?
絕無勝算的戰爭
諸葛亮的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也是個偽命題,因為即使諸葛亮長命百歲北伐依然不會成功。
原因有三
(1)曹魏非速亡之國
魏蜀吳三國魏國最強大,蜀國最弱小。
到了諸葛的時代,蜀國在經歷了夷陵之戰後更加虛弱,而曹魏卻變得更強大。
為什麼?我們知道曹操在建國的道路上異常坎坷,原因有兩個。
其一,當時的士族階級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宦官的養子),其二,士族階級不喜歡曹操的唯才是舉。
(士族就是世代為官的豪門大族)
什麼是唯才是舉,就是不看門第不看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就用你,這種政策打破了士族階級對仕途的壟斷。
而當時的社會,士族階級是最強大的力量。
事實上在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就是士族階級的時代,三國只不過是一段特殊的插曲。
但是,這兩個問題到了曹丕代漢稱帝正式建國的時候就解決了。
第一個問題,曹操已經死了,你看得起看不起都無所謂了,更何況觀念這種東西本來就可以因為權勢和地位的改變而改變,也許當年看不起,後來未必看不起,更何況現在都到他兒子這一輩了,這本來就不重要的,第二個問題才是真正涉及士族階級利益的問題。
曹丕怎麼解決的呢?
曹丕一上台就施行九品中正制,簡單來說就是在士族階級內部劃分等級,不同等級的士族按照等級高低授予官職。
也就是說,做官的權利完全由士族壟斷。
曹丕通過這種方式與士族階級達成政治交易,士族階級開始支持曹魏政權。
所以曹魏在這一時期由於獲得士族的支持,所以變得更加強大。
具體表現就是很多士族中的傑出士人開始登上舞台,充當帝國的文臣武將,比如司馬懿等。
皇帝不是昏君,將帥都是人才,本身家底就厚,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是你蜀國滅得了的呢?
(2)益州非進取之地
當年劉皇叔三顧茅廬,諸葛亮在隆中對策就提出,劉備必須同時具備荊州和益州(今四川)兩個根據地,時機成熟分兵兩路才有滅掉曹操的可能性。
而關羽卻大意失去了荊州。
關羽、項羽一字之差,最後的結局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項羽的失敗是因為沒有政治眼光,而關羽比項羽更可悲,關羽連軍事才能都乏善可陳。
雖然他曾斬顏良,殺文丑,溫酒斬華雄,可那只能算是匹夫之勇,這樣的人可用為先鋒,但不可用為獨擋一面的一方統帥。
現在的蜀漢只剩下益州了,益州之地,崇山峻岭易守難攻。
但別人易守難攻,你打別人也費勁。
四面環山,溝壑縱橫,大軍出得去嗎?即使出得去,糧草跟的上嗎?即使勉強跟的上,出了益州到了曹魏的地界,一旦戰事不利,後面的大山將會把大軍死死的堵在前線,連撤退都是個大問題。
事實上,我們看諸葛亮六出祁山之所以勞師無功,有幾次跟糧草無關?
所以從關羽失去荊州的那一天起,蜀漢就再無一統天下的希望。
(3)諸葛非將略之才
蜀漢大軍的統帥不是韓信,不是衛青,不是霍去病,甚至也不是曹操。
如果是這些人物,或許還有可能在戰場上用自己的指揮藝術創造奇蹟,但,他是諸葛亮。
雖然《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但草船借箭是假的,借東風是假的,空城計是假的,死諸葛嚇退活仲達是假的,一次又一次的錦囊妙計更是無稽之談。
正史和稍微靠得住的史書沒有任何諸葛亮的"經典戰役」。
如果非要找歷史依據,六次北伐就足夠說明問題。
總天來講,略有小勝,得不償失,積年無成。
《晉書.宣帝傳》中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過這樣的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什麼意思呢,就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缺少變通死心眼。
言論自由,武侯莫怪,一家之言而已
安內必先攘外
沒錯,諸葛非將略之才,但是諸葛亮卻是傑出的政治家。
政治家的思路,一定是先算政治帳,更何況戰爭本來就是政治的延續。
也許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還有點樂觀,但是第二次第三次都失敗了,為什麼還要接著打。
這完全是因為出於政治上的考量。
(1)高舉皇旗,替天行道
蜀漢建國的指導思想是什麼,在諸葛亮的《出師表》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是劉備建國的指導思想,劉備從出道就以漢室後裔自居,打著大漢的旗號招搖撞騙為自己凝聚民心和政治資本,其本質與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道理是一樣的。
(曹操從來沒說過「挾天子而令諸侯」),如果讀者還不明白我再舉一個特別好懂的例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怎麼特色,也必須說是社會主義。
因為這是一個政權法理性的問題,如果自己都不承認,自己都不去踐行,那這個政權還有什麼存在的合理性?即使這種踐行是掛羊頭賣狗肉。
諸葛亮也是一樣的,自己吹的牛逼絕不能自己扇耳光,否則蜀漢政權在世人眼裡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如果偏安一隅,必然禍起蕭牆。
所以明知道北伐不會成功,還是要打。
但是諸葛亮的分寸拿捏的很好,打小了不起作用,打大了魏國舉國反攻內鬼開門迎敵,蜀漢必亡。
所以,諸葛亮打的剛剛好。
內鬼?哪來的內鬼
(2)凝聚人心,黨同伐異
劉備是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和權謀奪取了益州,而且作為一個外來政權,他實際上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
最早在益州當家做主的是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就是益州本地的士族地主階級,稱為益州本土集團。
後來劉焉、劉璋父子在亂世入主益州,奪了益州本地士族的權力,他們留下的那一班人馬我們稱為東州集團。
後來劉備帶著自己的人馬奪得了益州,劉備的團隊成為益州的統治集團,我們稱為荊州集團。
益州本土集團在地方最有勢力,卻是三等公民。
東周集團是二等公民,而荊州集團人數不多卻是統治集團,所以蜀漢的權力結構是非常不穩定的。
那麼可不可以調整內部的權力結構呢?
不能
因為益州本土集團代表的是當地世家大族的利益,按照他們的利益,蜀漢就不能打仗,不打仗他們才能快樂的兼并土地發財致富。
但不打仗,蜀漢的法理性就蕩然無存。
東周集團大部分都是劉璋的親信,大都不思進取,而且劉璋的親信劉備的蜀漢政權怎麼敢信任呢?
所以諸葛亮怎麼做呢?
第一,依法治國。
既然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那乾脆就繩之以法。
大家都勒緊褲腰帶過戰爭年代的日子,用法律最大可能的保障公平,所以後人評價諸葛亮治理蜀國,用了四個字,「刑法峻急」。
但這裡有個問題,益州集團本來就不掌握政權,所以根本就沒有立法權。
所以,諸葛亮的法是以荊州集團的利益為出發點的,實質上一種高壓政策,只是這種高壓政策必須要做到表面的公平,這樣才能凝聚人心。
為什麼因為一次敗仗,諸葛亮就揮淚斬馬謖?做給益州本土集團和東州集團看的,我自己的人作戰不力,我照樣殺,所以你們也別瞎嗶嗶了。
第二,對外戰爭。
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如果要凝聚人心,轉移內部矛盾,鎮壓反對派,還有什麼方法比戰爭更管用呢?
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本來就不是消滅曹魏,而是通過戰爭凝聚人心,黨同伐異,安內必先攘外。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他依然不愧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越是弱小,越要圖強
曹魏太強大,兵力幾乎是蜀漢的十倍,江東的孫權兵力是自己的三倍,但是孫權是只能聯合的盟友,因為只有弱弱聯合才有活路,絕不能強弱聯合與虎謀皮。
所以,曹魏是諸葛亮執政後唯一的敵人。
這個時候,諸葛亮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偏安一隅等著曹魏來打,一種是以攻為守壓迫對手。
等別人來打,到那時承平日久,兵無戰力,官吏百姓都習慣了太平生活甚至腐化墮落,誰又肯挺身而出保家衛國呢?
如果等到曹魏大舉興兵南下,蜀漢恐怕只有束手就擒了。
所以小國更要圖強,對手越強大,困難越多,越要主動進攻,為其如此才有一線生機。
更何況,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人其實也是一樣,我們總是會聽到這樣的說法,你家境一般,自己的才能一般,就別想那麼多了?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就好了,想多了也是自尋煩惱,並美其名「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給自己「美其名曰」。
真若如此,那該多好,但是可能嗎?
不可能,因為問題根本就沒有解決,只不過被我們自己堂而皇之的拖延了而已。
經濟上的,家庭上的,工作上的,等等。
如果我們不主動進攻,不積極主動的去求解。
等到被拖延的問題集中爆發,屆時,可敢想像,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沉淪。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下決心裁撤三藩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令我特別佩服。
「今日撤亦反, 不撤亦反, 不若先發!」
三國中蜀國對魏國的幾次戰爭,雖然都失敗了,但意義重大
三國中蜀國對魏國的幾次戰爭,雖然都失敗了,但意義重大來說一下三國中諸葛亮的北伐,幾次戰爭均未成功,直至最終病死五丈原。後人在談到諸葛亮北伐時認為他不夠理智,蜀漢的國力本來就不強,卻還要一直發動戰...
蜀國最重要的謀士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劉備的蜀漢政權其實是由三股重要力量組成,以關羽、張飛為省的自家兄弟,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荊州的士族代表),以法正、李嚴為首的益州集團(益州士族代表)。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前最重要的謀士是諸葛亮,...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解密蜀國滅亡的原因,到底是誰葬送了蜀漢
在中國5000年歷史長河中總有那麼一個時期,是婦孺皆知的,不講知道多少遍,仍然記憶猶新;總有那麼一個時期,能讓人聽起來熱血沸騰,想要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裡叱吒風雲;也總有那麼一個時期,至今還是人...
劉備三顧茅廬只為諸葛亮?他背後強大的勢力集團更具吸引力!
劉備的出身比較特殊。他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後」,但從小「與母販履織席為業」。所以劉備的出身,既非「貧賤」又非「富貴」。這就使他具有了雙重身份,在士族和寒門兩方面都受歡迎。劉備這樣出身「貧寒」...
蜀國第一個滅亡,只因諸葛亮犯下一個天大的錯誤!
三國初期,蜀國的實力確實較弱。但隨著不斷的發展,蜀國逐漸兵強馬壯。甚至雄踞北方的曹操都很害怕,劉備白帝城死後,蜀國的重擔就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一系列的北伐,也讓曹魏集團深感威脅。可在諸葛亮去世後...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聽魏延的計謀,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名將魏延提出了一個「子午谷」奇謀方案,意欲領五千精兵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但是諸葛亮沒有聽從?
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這裡告訴你真相
蜀漢政權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素,如果非要給蜀漢政權的滅亡找出罪魁禍首,我認為是劉備。蜀國的滅亡,從關羽失荊州就開始了。本來攻下漢中,劉備集團擁有益州、荊州西部的領土,尚有可能與曹、孫一戰。可...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會滅亡
東漢末年由於當代王朝宦官十常侍和外戚之臣兩邊相互鬥爭,導致了漢家王朝的加速滅亡,所以最後分成了三個國家,魏、蜀、吳,三家天下,這三家之君主,各有身份歷史,咱們簡單說一下。曹操:曹操的祖父曹騰,是...
關羽獨守荊州,孤軍作戰,劉備竟不派一兵一卒救援,是備要羽死?
關羽現在被我們奉為「武財神」,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關羽忠義無雙,有萬夫不敵之勇,一部《春秋》常不離手。曾被曹操厚待,被封為漢壽亭候,卻在斬殺顏良,報曹操之恩後,依然回到當時身無立錐之地的劉備身邊...
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為完成統一大業,這個原因讓他不得不出兵
東漢末年,大漢朝廷腐朽不堪,漢靈帝寵信宦官,使得朝堂混亂不堪,漢靈帝死後,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密謀,放董卓進入洛陽,結果導致大漢朝廷名存實亡,隨後諸...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治理蜀國的兩大方針!
昨天我們聊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里的戰略眼光對整個蜀漢集團的深遠影響。但最後為什麼還是沒能走成功,是整個《隆中對》的戰略出了問題還是整個蜀漢集團內部出了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下諸葛亮的《隆中...
《三國演義》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漢政權內部鬥爭的結果
上一期,我們討論了曹魏政權與門閥士族間的鬥爭,相信各位觀眾讀者也能從中看出曹魏政權最終被司馬家族取代的必然性。這一期,我們來討論一下蜀漢政權和川蜀門閥士族間的鬥爭。
諸葛亮到底哪些地方不如司馬懿?
無論是歷史,還是演義,諸葛亮都可以視為智慧的化身。他一生最大的敵人司馬懿與他相比,可謂朗星比之皓月。諸葛亮幾乎無所不通,無所不會,可謂是通才。司馬懿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似乎是除了權謀還是權謀,可以...
蜀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諸葛亮作為三國劉備集團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人物,對於劉備創業的持續成功及其後續的鞏固有著重要的影響,期重要性主要是以下幾方面:首先,諸葛亮被劉備三請茅廬後走出南陽,開始將自己在《隆中對》中的宏圖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