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為何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受《三國演義》之深遠影響,民間對諸葛亮奉若神靈,認為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軍事天才,並紛紛為其最終的失敗找來「不得其時」等等藉口。
軍事造詣頗深的毛澤東卻不這樣看,他對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歷史功績是肯定的,但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態度。
這是為什麼呢?
毛澤東先後指出諸葛亮在軍事上的三大失誤。
一是選錯將帥。
1948年5月中旬,西柏坡。
一天上午,李銀橋正在花山村毛澤東住的房間裡收拾,從外邊散步回來的毛澤東像個孩子似的躡手躡腳地走到李銀橋的身後,猛然大喝一聲:"不許動,舉起手來!"
突然間,李銀橋一個轉身動作,雙手急出抱住了毛澤東的雙臂。
毛澤東掙開雙臂,笑道,「你這個衛士組長,我沒有選錯哩!」
李銀橋說:「主席什麼時候選錯過人啊。
」 毛澤東搖搖頭說,「我毛澤東一不是釋迦牟尼,二不是諸葛亮;就是諸葛亮,也有錯用關羽和錯用馬謖的時候啊!」
李銀橋不解地問:「諸葛亮怎麼錯用關羽了?」 毛澤東回答:「當初諸葛亮留守荊州,劉備調諸葛亮入川,諸葛亮不該留下關羽守荊州。
讓關羽守荊州是一著錯棋呢!關羽驕傲呢!關羽從思想上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結果失掉了根據地、丟了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殺掉了。
」
李銀橋點點頭:「我只知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馬謖失了街亭,害得諸葛亮用了空城計。
」 「這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呢……」毛澤東回答。
荊州,《三國志》說「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
由於諸葛亮用了驕傲且拒不執行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的關羽,才有了後來的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
荊州失守,孫劉反目,蜀漢的局勢便從此無可逆轉。
錯用關羽守荊州,諸葛亮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蜀漢是毀滅性的打擊。
連很少評說歷史的小平同志也說「諸葛亮用人是講手段的,但對關羽就非常遷就甚至不講原則,助長了關羽的驕傲情緒,故後來鑄成大錯」。
用錯馬謖導致街亭之失的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正如毛宗崗在評三國時所說的:「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
……於是南安不得不棄,安定不得不捐,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撒,西城之餉不得不收。
遂使向之擒夏侯、斬崔諒、殺楊陵、取上邽、襲冀縣、罵王朗、破曹真者,其功都付之烏有。
悲夫!」總之,它使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毀於一旦,整個形勢發生逆轉,蜀軍除了撤退之外,已別無他途。
誇誇其談的馬謖失敗的原因,毛宗崗對此也有比較恰當的評論:「馬謖之所以敗者,因熟記兵法之成語於胸中,不過曰『置之死地而後生』耳,不過曰『憑高視下,勢如破竹』耳。
孰知坐論則是,起行則非;讀書雖多,致用則誤,豈不重可嘆哉!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書。
」
二是不懂關鍵時刻主帥應親自臨陣調度以策應戰事。
《資治通鑑·卷七十一·魏紀三》記載:「初,越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
……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
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
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
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收謖下獄,殺之。
」毛澤東讀此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
」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又在《魏紀四》就諸葛亮出師木門道殺張郃事,作了眉批:失街亭後,每出,亮必在軍。
他認為,這是諸葛亮接受了教訓,所以街亭之敗,諸葛亮也是要負重要責任的。
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者要隨時把握敵我強弱形勢的變化,選擇有利的時機,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克敵致勝。
諸葛亮北伐之際,蜀漢的總體實力弱於曹魏。
時因劉備去世,魏邊關多年無犯,關中及隴右地區兵力空虛,守備廢弛。
這對於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天賜良機。
諸葛亮本可以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率大軍直取長安一舉平定關中。
但是,諸葛亮沒有採納大將魏延集中兵力攻取關中的建議,而是以趙雲、鄧芝為一部攻打箕谷,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
張合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合展開決戰,戰勝張合。
這就是毛澤東評點中所說的「亮宜自臨陣」的關鍵所在。
諸葛亮對於自己的失誤後來也意識到了。
毛澤東又在《資治通鑑·卷七十一·魏紀四》就諸葛亮出師木門道殺張郃事,作了眉批:「自街亭敗後,每出,亮必在軍。
」說明自街亭之敗,諸葛亮已經吸取了教訓。
據《三國志》裴松之註記載,諸葛亮也曾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兩處戰敗,一人之責。
一人者誰?亮自身也。
諸葛亮初戰失利的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他在戰略指導思想上的失誤,過於強調戰爭手段,主動進攻,窮兵黷武,缺乏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認識。
這一深層的原因不僅決定了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敗,也決定了他整個北伐戰爭的失敗。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明帝青龍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今陝西省眉縣西南),築防於渭水南原。
明帝命司馬懿抵禦蜀軍。
諸葛亮大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司馬懿堅守不出。
諸葛亮多次挑戰,諸將欲與亮戰,司馬懿皆不從,按兵不動,靜待其衰。
亮無奈派人送給司馬懿「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出兵應戰。
司馬懿知亮計已窮,佯裝大怒上表朝廷請求決戰,朝廷不允,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監軍,不許魏軍出戰。
司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諸將是其智略的顯現。
司馬懿更大的智略還在於不戰,使亮自敗。
因此,毛澤東評點時說「司馬懿敵孔明之智」。
毛澤東還曾說,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
縱觀毛澤東的這兩個評價:司馬懿的軍事智慧在曹操與諸葛亮之上。
三是軍事戰略的失誤。
毛澤東在讀蘇洵《權書·項籍》中有關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條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歷來史家大都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思路讚譽有加,但毛澤東的評價卻獨樹一幟,很有卓見。
毛澤東之所以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
但毛澤東卻很清楚,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
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毛澤東所說「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
」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
這「三分兵力」依次展開,前兩次分兵都失敗得很慘,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而諸葛亮的北伐本錢也便所剩無幾。
所以,毛澤東嘆道: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諸葛亮的這三大失誤,使蜀漢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劉繼興)
他被譽為古今第一軍神 毛主席卻說他可以治國 不應該統兵
受《三國演義》之深遠影響,民間對諸葛亮奉若神靈,認為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軍事天才,並紛紛為其最終的失敗找來「不得其時」等等藉口。軍事造詣頗深的毛澤東卻不這樣看,他對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
毛主席為什麼否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這三個理由就夠了!
受《三國演義》之深遠影響,民間對諸葛亮奉若神靈,認為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軍事天才,並紛紛為其最終的失敗找來「不得其時」等等藉口。軍事造詣頗深的毛澤東卻不這樣看,他對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
他外號臥龍孔明,用兵如神,很多人卻說只是歷代文人所神化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了解基本都源於電視劇。三國演義,諸葛亮可以說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非常之大,但它是演義,是小說,而非史書,記載三...
毛主席為何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曾有三大失誤!
對於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了,從小就知道諸葛亮用兵如神,還能呼風喚雨,簡直無所不能,而且在治理國家上也很有一套。在民間更是豐若神明,認為諸葛亮是中華幾千年第一人,並紛紛找藉口來掩飾他的失敗。然而毛主...
三國最聰明的人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司馬懿 司馬懿的死是被諸葛亮毒死的嗎?
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席間問劉禪:「你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
毛主席為何說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毛主席讚賞諸葛亮的治國之才,但對其武略卻頗多非議。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