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地方,戰略位置很重要,孫權搶奪後,緣何諸葛亮不敢再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之後民間有一句諺語,這句諺語就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一開始荊州便不屬於劉備,而是屬於吳國,荊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吳國絕對不能放棄的一環,於是劉備才會用借這個字來占領這片地盤,否則他們時時刻刻面臨吳國的宣戰。
荊州與益州不同,這片土地位於江東左翼,無論是地勢走向,還是山川河流,都與江東之地水土相連,一直以來,荊州與江東密不可分,孫權可據長江而守曹魏,也可據荊州而守西蜀,這是吳國立國之根本,而在劉備獲得了荊州之後,這一切就都變了。
吳國時時刻刻要提防來自於西邊的威脅,若不是曹魏勢大,而諸葛亮一開始定的國策就是據荊州三分天下,最後再聯吳抗蜀,蜀國早在劉備之前就已經會揮師東進了,因為在丟失了荊州之後,吳國等於門戶大開,在防守方面會非常吃虧,於是荊州除了對吳國很重要之外,對蜀國的戰略價值與意義也是非同尋常。
後來在蜀國跟魏國進行交戰的時候,孫權瞧准了時機,終於完成了自己多年以來的夙願,將荊州奪了回來,這次交戰使得吳國徹底得罪了蜀國,因為關羽死了,關羽對蜀國來說意義非常巨大,這不僅體現在他的軍事價值與才能,更關鍵的是,關羽已經成為了蜀國的戰神,有他統領一方,所有的士兵士氣會呈幾何倍上升。
而對劉備個人而言,關羽還有一層別樣的意思,關羽是劉備的兄弟,很多人都說劉備假惺惺,是一個偽善之人,不過對自己的兄弟,劉備的確還是很在乎的,於是劉備最終揮師東進,意圖取東吳而為關羽報仇,全然忘了強大的北魏虎視眈眈,不過在丟失了荊州之後,蜀軍根本就沒有一個完美的路線可以入侵吳國。
在陸遜略施巧計之下,防守方占得了天大優勢,劉備大軍鎩羽而歸,一個火燒連營使得陸遜聲名鵲起,也使得蜀國徹底沒落,不久後,劉備抑鬱而終,他明白,自己這輩子都看不到一統天下的局面了,而且關羽張飛的相繼死去,也讓劉備覺得生無可戀,更是降低了對生活的希望。
既然荊州這麼重要,在劉備去世之後,為何諸葛亮沒打算再次奪回荊州呢?諸葛亮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同時又非常有膽識,否則他也不可能揮師北伐六次,當時魏國的邊境,只要一聽到諸葛亮都是非常害怕的。
其實諸葛亮不是劉備,他並非是一個重情義的人,而是一個更加理智的人,諸葛亮分清了當時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奪得荊州雖然很重要,可以憑藉此來威懾吳國,並且對魏國也有更大的威脅,然而這會導致跟東吳離心離德。
設蜀國同時得罪了魏國與吳國,那麼十個諸葛亮也救不了弱小的蜀國了,所以諸葛亮只好再次跟東吳和好,他的揮師北伐,只是為了給蜀國再謀一州之地。
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關羽被曹操抓後,被重賞,孫權抓住關羽立即斬殺,為何截然相反
關羽是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關羽在很早的時候就一直跟隨著劉備,劉備將關羽視為自己的親兄弟。關羽在三國很多人的眼中地位都是非常高的,三國最聰明的謀士郭嘉評價關羽:萬人敵。雖然關羽被稱為萬人敵,但也有...
孫權稱帝比劉備晚了8年,卻恰恰體現了人生大智慧!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而稱帝;公元221年,劉備作為漢室宗親,效仿光武帝劉秀的例子而稱帝。孫權雖然統治地域、麾下軍力都強於劉備,但他想要稱帝,卻完全不合法統,名不正言不順。江東孫氏出身...
關羽死後若是諸葛亮帶兵伐吳,定能蕩平江東一統三國!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
謀關羽,敗劉備,一人之力打殘蜀漢,他卻出將入相
江東四英將,各有所長,功勞各異,周瑜指揮赤壁之戰,收復南郡,魯肅力促孫劉聯盟,力主抗曹,確定江東發展戰略,呂蒙奪取荊州,使得東吳取得戰略優勢,陸遜呢,陸遜有什麼功勞,能夠跟他們相提並論?
為何說關羽一個人扛起了蜀國的半邊天
蜀漢有關張馬趙黃五虎上將,個個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皆勇冠三軍,可是這五個人中,能獨當一方的堪稱國家支柱的唯有漢壽亭侯關羽關雲長。五虎上將之中,張飛有勇有謀,可是脾氣暴躁難聽人言,故被...
誰說三國東吳沒有大將?這七位名將,足以讓吳國鼎立於天下!
一提到三國的名將,不是什麼蜀國的五虎上將就魏國的五子良將。那麼三國的另一國東吳呢?難道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名將嗎?非也,吳國能成為三足鼎立的其中一環,怎麼可能少得了能征善戰的大將呢?只不過可能吳國的...
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名臣,竟這樣被曹操父子錯過了
公元221年,也就是黃初二年,劉備親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有一個人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他就是三名臣,毛...
三國中孫權為什麼看起來是個配角,偏安一方,沒有統一三國心思
三國中,吳國可以說最沒有存在感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心思,選擇偏安一方,而曹操劉備兩個統治者都是以漢朝自居,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而奮鬥一生。孫權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主要有兩個原因: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不惜與劉備意見向左,諸葛亮為何堅持先打曹魏,後伐東吳?
諸葛亮,是智慧、忠臣的代名詞,在東亞文化圈內人盡皆知。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流傳至今。然而,縱然是智謀過人,諸葛亮六出祁山卻未建功勳,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對其戰略方向產生了懷疑,...
諸葛瑾一生沒辦成過一件事卻為何步步高升?
諸葛瑾的一生,沒有辦成過一件事兒,卻步步高升,善始善終。他的故事沒有什麼精彩之處,卻極為耐人尋味。乍一看,諸葛瑾除了是諸葛亮的哥哥什麼都不是;再一看,他的另類、他的反常識,是那麼的無與倫比、登峰...
劉備討伐東吳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小貓膩,又折損了多少人才?
劉關張桃園結義是不假,劉備確實也依仗關羽張飛打下了天下。但夷陵之戰大敗,讓蜀國元氣大傷,被記載成是劉備仁義,為了給關羽報仇太過義氣用事,在我看來只是史官們為了美化這位蜀國皇帝罷了。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還會是三分天下嗎?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劉備要回荊州,三國又會重新取得另一種平衡,不會出現變數。劉備不可能滅掉吳國,如果一旦把吳國滅掉,那麼魏國勢必會攻擊,到時候獲利是魏國。
為什麼蜀漢東吳綁一起沒打過曹魏,罪魁禍首是陸遜!
三國時代魏蜀吳,蜀國和吳國聯合對付曹魏,結果打了幾十年,最後還是讓魏(以及繼承魏的晉)給滅了。從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算起到東吳滅亡,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80年,期間半個多世紀,除了關羽北伐造...
陸遜深陷八陣圖不得出時,為何卻被諸葛亮的岳父救出?
陸遜是東吳孫權的」社稷之臣「,他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他與呂蒙襲荊州,致使關羽潰敗逃亡被殺。又親自指揮抵禦劉備前來報仇的傾國之軍,最終火燒連營七百里,大勝劉備使蜀...
因為他蜀、吳兩國滅亡,張飛、關羽、黃忠等人更是因他而死!
小編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社稷之臣」,他跟隨孫權四十多年,掌管吳國軍政大權十餘年,一生出將入相的陸遜,他在吳國可以說位高權重受人敬仰,但是四川的蜀漢政權對他可謂恨之入骨了,因為劉...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
吳蜀同盟為何消滅不了曹魏?名為同盟,實則各懷鬼胎
司馬歷史觀: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和孫權成為群雄割據最後的勝利者,三人建立的國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從此以後中國歷史上便多了一段三國時代的記載。三國之中,魏國占據半壁江山,實力最強;蜀國和吳國結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