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用士族代替庶族來解釋三國歸晉是不是合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壽的一本《三國志》,使得這段時期得以成為獨立歷史。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使得這段歷史發揚光大。

解讀三國的太多了。

最為出名的要數到易中天的《品三國》了。

由於藉助到了百家講壇的平台以及那段時期的歷史熱,易中天老師得以紅遍全國。

當然易中天老師獨特的幽默的講課方式是他本人得以成功的關鍵。

除去講課方式,易中天老師所說的一些內容也頗具內涵。

比如,易老師認為三國歸晉是一種士族取代庶族的勝利。

魏蜀吳三國都是庶族建立政權,曹操是宦官之後,出生不好。

劉備更加是低賤工作者。

孫權家也不算什麼名門望族。

大族是要像袁紹這樣的四世三公,像江東的顧、陸等家族的。

曹操之所以不敢殺彌衡這樣的狂士,就是因為彌衡是士族,他的背後連接著一大批的士族人士,一旦殺了他會直接影響到人心。

所以曹操雖然極度討厭彌衡,還是沒有選擇殺他,而是把他送給了劉表。

劉表也討厭他,但是也不敢對他下手,於是把他送給了黃祖。

黃祖是個粗人,他把彌衡殺了。

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也可以用士族的觀點來解釋。

曹操代表的是庶族,而袁紹代表的是士族。

這一戰是兩種不同階級之間的決戰。

所以當時天下人都觀望,就是要看到底哪個階層能勝出。

曹操在贏了官渡之後,獲取到了一大批己方陣營私通袁紹的書信,但是他選擇付之一炬、不予追究。

易老師說,曹操不是收買人心,而是根本不敢追究。

這些人全部都是士族,一旦大規模追究責任,那曹操將會失去整個士族階層的支持。

同樣,在袁紹之前,曹操和呂布三戰於兗州。

張邈、陳宮等叛曹操而迎接呂布,真正的原因是由於曹操殺了邊讓。

邊讓是士族。

兗州的背叛是整個士族對於曹操的反抗。

終曹操一生,他是想建立一個唯才是舉、不拘於門第的庶族政權的。

這一點始終是和士族階層們相矛盾的。

士族們想要壟斷官場,他們想要控制入仕的途徑。

於是,繼曹操之位的曹丕為了爭取到士族的徹底支持,選擇合作。

在曹丕的手上,出現了九品中正制。

陳群提出的這個東西,用類似於法律的形式把士族的權利保護起來。

從此以後,寒門再難出貴子,九品的評選範圍必須是士族。

曹丕把他父親想要建立的法家的庶族政權,改變成了儒家的士族政權。

整個的三國時代就是一個士族階層要求接掌國家政權而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軍閥阻止的過程。

所以,不僅僅是魏國,蜀漢和孫吳也相同,他們全都是庶族。

之前說到彌衡是一個狂士,那是曹魏的狂士。

孫吳和蜀漢都有各自的狂士。

孫吳的狂士是虞翻、魏騰,蜀漢的狂士是來敏。

孫策不敢殺魏騰、孫權不敢殺虞翻,原因是因為他們背後的士族階層過於龐大,不敢殺。

諸葛亮不敢殺來敏,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他要安撫國內的本地益州士族階層。

蜀漢和吳國國內都是有好幾派別的政治勢力的。

蜀漢有三派。

第一是劉備從荊州帶入益州的人,稱作荊州集團。

第二是劉焉當時入川是帶入的東州集團。

第三就益州本地的士族。

劉備用人是不拘泥於門第的,所以益州本地的士族對劉備政權是反感的。

他們在國家政權中地位低。

所以鄧艾入蜀後,他們都高唱投降論調,勸劉禪投降。

因為魏國實行的是重用士族的九品中正制。

吳國也有幾派,但最主要的分歧還是本地的士族和孫策在征服江東的過程中投靠的外地勢力。

江東四大家族是虞魏顧陸。

吳郡的四大家族是顧陸朱張。

所以顧雍家族和陸遜的家族是兩者兼具的最顯赫的大族。

孫權為了穩定江東的局勢,一步步對吳政權進行江東化。

東吳的軍權由周瑜到魯肅到呂蒙最後到陸遜,交接到了本地士族手中。

而政權也一樣,孫權設立丞相後,從孫邵到顧雍再到陸遜。

到這裡為止,陸遜這個士族的代表已經成為了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人物。

三國的魏蜀吳對於士族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

蜀漢堅決不妥協,所以蜀漢先亡國。

東吳向士族妥協所以後亡。

魏國最後也亡了。

因為代替魏國的晉才是徹徹底底的士族政權。

以上觀點,表達了易中天對於三國時代深刻解讀,可謂入木三分。

從士族、庶族的角度分析社會演變,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不過這只能做總結,而不能做反向推論。

就是說可以說最後的結果確實反映了士族的勝利。

但無法反推,整個三國時代就是士族與庶族對抗的過程。

官渡之戰是士族與庶族的決戰也好,兗州背叛曹操也好,用這樣的觀點完全套用,總有生搬硬套之感覺。

如果官渡之戰就是兩種階層之戰,那像荀彧這樣的徹徹底底的士族階層又何須堅決站在曹操一方?戰爭的具體過程中,還是一個比用人、智慧、戰略、戰術的鬥智鬥勇的過程。

很難用階層觀點來說。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我是:劉弘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三國演義中寫到水鏡先生司馬徽先劉備舉薦人才時說,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安定天下。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相助,為其規劃了統一天下的大策。赤壁之站,劉備取得荊州四郡,在孫吳不受重要的鳳雛龐統投靠劉備門下...

孫權這一做法,使「吳」國祚在三國中最長

三國,魏蜀吳,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是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蜀漢亡於公元263年,曹魏亡於公元265年,孫吳則亡於公元280年,比曹魏晚了十五年,比蜀漢晚了十七年。吳國,並無特別之處,既沒有魏國的國...

在三國歷史上 三大戰役的意義

在三國那段精彩紛呈而又短暫的歷史中,發生過三場具有特殊意義的戰役,按時間順序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也叫猇亭之戰。每一場戰役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都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都是用火攻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