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劉備相繼隕落,孫權為何還是未能一統三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80年,吳主孫皓投降晉朝,宣告長達60年的三國時期結束,此時距離吳國創始人孫權去世僅28年。

孫權,字仲謀,是江東猛將孫堅之子、孫策之弟,200年從亡兄孫策手中接掌江東基業,成為一方諸侯,208年孫權領導的赤壁之戰擊敗南下的曹操,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使得曹操喪失了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的最後機會。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領四十萬大軍進攻濡須口,孫權率兵七萬抵抗月余,曹操遠遠的見對面將士嚴明整肅,不禁脫口說出那句歷史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被堪稱當時第一豪傑的曹操如此讚譽,可見孫權超乎常人的才幹。

既然如此,那孫權為何在勁敵曹操、劉備相繼隕落後近30年的時間內未能完成一統三國的大業,相反讓司馬家族撿了便宜。

天時未到,魏蜀內部穩定

諸葛亮曾在《隆中對》對鼎足之勢形成後蜀國下步軍事戰略作了預判,就是一旦天下發生重大變故,才可遣將北伐。

這一戰略同樣適用於吳國,因為魏、蜀、吳三足鼎力後,儘管魏國實力最強,但還沒強大到輕而易舉可以同時吞併蜀吳的地步,兩家只要聯盟就可以一直同魏國對峙下去。

這點是三國的政治家們共知的,因此三國各自在領域內加強治理,魏國經過曹操、曹丕、曹睿連續三代的屯田,招攬人才,平息叛亂,魏國人口大增,社會秩序安定,綜合國力得到增強;蜀國自然條件不錯,諸葛亮、蔣琬、費禕相繼執政時都注重發展農商業,由其是諸葛亮亡故後減少用兵,內部安定,農業經濟得到持續發展。

因此,兩國均未顯現亡國徵兆,所以是天時未到,不可擅征。

地理不利,進攻代價過大

吳國據有長江之險,對其防守而言本占據地利,但從進攻的角度來看,地處低下而仰攻蜀漢和曹魏,這又成為了一短。

同蜀漢相比,長江天險遠不如蜀道之難,而蜀漢又在其長江上游,一旦吳蜀之間關係不睦,蜀漢就可以順江而下毫不費力的攻擊吳國。

當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勝算頗大,只因其沒有採納謀臣黃權的建議,即沒率軍冒險穿過陸遜防線順流直取荊州,才使得吳國能有序安排其防禦作戰。

而吳國要西攻蜀漢則要逆江而上,翻過三峽地區的崇山峻岭,蜀漢滅亡的時候,吳國以絕對優勢兵力拿不下永安就是明證。

同曹魏相比,華夏傳統文化發源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文化發達、地大物博、人物茂盛、資源豐富,對南方又是居高臨下的勢態,所以在歷代南北對峙中,基本上都是北方的政權戰勝了南方的政權。

人和欠缺,精力無法顧及

孫權手下雖然有很多江東才俊,但這些賢才大多是父兄留下的舊部和北方到江東避難的非本土人才。

吳國創業初期,君臣關係堪稱上下一心,否則難以取得赤壁之戰的輝煌成果。

可是,由於吳境豪強勢力強大,吳國政權始終遭到江東士族抵制,再加上土著山越屢屢叛亂,孫權要花了很大精力鎮壓山越叛亂,推動吳國政權本土化。

另外,如以孫權稱帝的229年為界限,諸如周瑜、魯肅、呂蒙等謀臣及程普、甘寧等驍將都先後過早謝世凋零,使得吳國爭雄天下的實力被大大的削弱。

曹魏地廣物博,處於華夏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人才湧現,後輩中如鄧艾、鍾會、杜預等均堪大用。

吳蜀之地狹小偏遠,賢才多非本土所產,因此一旦大批凋零後難以為繼。


不善臨陣,軍事指揮不行

與父兄相比,孫權戰鬥經驗缺乏,所以不善臨陣,這就直接影響了孫權爭奪天下的進程,正如孫策臨終前對孫權所言:「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軍事上只能做個守城將軍。

赤壁之戰打敗曹操是周瑜指揮的,偷襲荊州殺掉關羽是呂蒙指揮的,夷陵之戰打敗劉備是陸遜指揮的,所以孫權有生之年臨陣指揮的戰爭主要是進兵淮南和曹魏爭奪合肥,其間和曹魏之間較大的戰役就有10多次,結果大多失敗或者無功而返,其中最慘的一次是215年孫權乘曹操西征漢中時,以10萬大軍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李典和樂進以7000守軍打敗孫權大軍,孫權在逍遙津險些成了俘虜,手下大將陳武戰死,凌統重傷,才保其周全,這是一次在絕對優勢情況下的失敗,說明應變將略不是他的長處。

縱觀中國古代史,但凡在開國之君,無不善於統籌戰略、殺伐決斷,孫權雖膽氣豪壯,可惜一旦對手稍勝一籌,便無所施其巧,因而建功不著,難成大業。

彼方防禦,東吳無機可趁

鼎足之勢初成時,曹魏就確立了「先滅吳後攻蜀」的戰略方針,重點防禦江東。

因此,孫權一直無機可趁,不能建立奇功,在淮南戰場幾十年來吳國和曹魏大小數十戰,吳國兵鋒始終未能打到徐州。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雖是以失敗告終,但卻是他歷次北伐中戰果最豐的一次,這與曹魏防守蜀漢相對鬆懈有不無關係。

公元234年吳蜀聯手北伐,曹魏採取「西守東進」戰略,司馬懿負責在西線和諸葛亮相持,而曹睿則親自率軍出征孫權,孫權聞風而退,在曹魏的嚴密防守下,無論是孫權還是陸遜皆出師無功,更不用說其他諸將領。

在蜀漢滅亡之前,曹魏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兩次,而僅僅曹丕在位六年中就三次大舉伐吳,雖均無功而返,但其「先吳後蜀」的戰略規劃非常明顯。

「劉曹孫三人能半天,三國天下歸司馬」,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絕非軍事鬥爭和一人智慧那麼簡單,確實是歷史條件下檢驗、選擇的結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生子當如孫仲謀!從孫權身上學如何當老大……

三國時代,是許多歷史愛好者都十分熟悉的一段時期。仁義無雙的劉備,雄心壯志的曹操,義絕關羽,智絕諸葛亮……這些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詳。可魏蜀吳三足鼎立,卻有一位君主經常性被我們遺忘,他就是孫權。李宗吾...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談三國論管理」孫權:哥真的不容易

2018號列車已經出發,為使商業團隊中的領袖(或有志於做領袖者),充分發現自身問題,將團隊管理得更好,打造得更好,南疆商務群英匯特推出《談三國論管理》系列文章,以供參考,今日是為第五篇。

從三國最牛統帥名單中就能一眼看出三國的結局

統帥作為一軍之首,負責運籌帷幄、制定戰略,統帥的強弱輕則關乎城池得失,重則關乎國家的安全穩定。在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出現過很多軍事統帥,比如有曹操、周瑜、孫策、諸葛亮、曹真、司馬懿、呂蒙、陸遜、...

他耗死了曹操、劉備,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自東漢末年開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在袁紹、袁術、劉璋、公孫瓚、張繡等勢力相繼凋亡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大集團在赤壁之戰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中,曹操一方實力最為強大,引得諸葛亮連年北伐。而對...

三國中的十大名將,孫權居然能排第六

第十,福將曹仁曹仁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名將,曹仁好弓馬騎射,少時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