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這一做法,使「吳」國祚在三國中最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三國,魏蜀吳,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是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

    蜀漢亡於公元263年,曹魏亡於公元265年,孫吳則亡於公元280年,比曹魏晚了十五年,比蜀漢晚了十七年。

  • 吳國,並無特別之處,既沒有魏國的國力,也沒有蜀國的治理。

    值得談道的便只有那長江天險。

    但說起天險,蜀地亦是萬夫莫開。

  • 其實,了解三國的朋友們都明白,吳國從孫權後期開始治理就是非常差的,孫權的治國水平也比不上諸葛亮。

    在他生前,兒子們就為爭奪皇位鬧得不可開交,國家差一點分裂。

    結果是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賜死,還連累一大批重臣被貶被抓被殺被痛打,丞相陸遜則活活氣死在病床上。

    父親殺兒子(孫權殺孫霸),哥哥殺弟弟(孫休殺孫亮),侄兒殺叔叔(孫皓殺孫奮),宗室殺皇族(孫峻殺孫和),不折不扣的骨肉相殘。

    王室混亂不堪。

  • 這樣的政權卻最後滅亡,為何?這還要看孫權。

  • 我們知道東吳政權有三大派系,這就是淮泗將領、流亡北士和江東士族。

    其中,淮泗將領是孫堅和孫策的舊部,流亡北士則是避亂江東的北方士人。

    當然,他們都是外地人。

    孫策建立政權,靠的就是這些外地人,尤其是張昭和周瑜。

    周瑜是淮泗將領的領袖,為武將之首;張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為文臣之魁。

    後來,也正是這一文一武夾輔孫權,不但保住了江東,還不斷發展壯大。

  • 但,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雖然掌握了槍桿子和筆桿子,錢袋子卻在江東士族那裡。

    人心、輿論和風向標也在他們那裡。

    孫權完全清楚這一點。

    他也很清楚,自保自救自立自強的唯一辦法,是拉江東士族入伙。

    這就必須調整政權內部的結構,更必須讓出權力和利益。

    於是,最重要的軍事指揮權,便一步步由淮泗將領周瑜、流亡北士魯肅、南渡平民呂蒙過渡,最後交到了江東士族陸遜手裡。

    之後,他又部分地交出行政權,任命顧雍為丞相。

  • 陸遜和顧雍是本土士族的代表,既代表江東四大家族(虞、魏、顧、陸),也代表吳郡四大家族(顧、陸、朱、張)。

    陸遜和顧雍出將入相後,做官的四大家族子弟多如過江之鯽,數以千計。

    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以及他們的子弟則被邊緣化,慢慢淡出甚至退出了東吳政權。

  • 這樣一來,江東士族就跟孫吳政權捆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孫吳政權的利益,就是江東士族的利益。

    即便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江東士族也要捍衛孫吳政權,因為他們是在保家衛國。

  • 所以。

    這才是吳國在三國當中治理得最差,持續時間卻又最長的原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孫吳的政權如何實現江東本土化的

昨天我們說了曹操和是加大組織間的愛恨情仇,但其實三國時期面對世家大族挑戰的並非曹操一人,在江東的孫權,也與曹操面臨著類似的問題,而且東吳政權也和曹魏政權一樣,對世家大族經歷著由對抗到合作的轉變過...

三國風雲人物之東吳文武

吳國人物吳國文官張 昭 (字子布),三國時期的治世之才,善丹青,被孫策、孫權倚重。張紘(字子綱),廣陵人。東漢末年文學家、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孫策平定江東時親自登門邀請,張紘遂出仕為官...

三國時期著名的東吳四英傑都有誰?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至三國早期孫吳政權的四位重要大臣,按先後順序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們四人皆是孫權的心腹近臣,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為孫吳政權的建立和發展有著非常大的貢獻。關於四人...

呂范不被吳主孫權喜歡,為什麼還會被重用?

孫權重用呂范的原因呂范是三國時期位居江東的政權東吳的建立者和開國皇帝,他一生雄才大略,在父親和大哥開拓的偉業的基礎上,開疆拓土,廣納賢才,勵精圖治,終於成為和所領導的曹魏以及所統領的蜀漢並存的國...

孫權江東勢力全陣容到底有多豪華?

俗話說,自古江東多豪傑,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江東歷經孫堅,孫策,孫權,占據江東六郡八十州,人才輩出,那麼孫權手下到底有多少牛人?江東集團陣容又多豪華呢?

三國神童多神傷 東吳諸葛恪之死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人三國時期吳臣蜀丞相諸葛亮之侄東吳重臣大將軍諸葛瑾長子 諸葛恪是東吳重臣的諸葛瑾的兒子,諸葛瑾是琅邪陽都人,屬於流亡北士的一員,當年於流亡途中與家人走散,作為一民流浪漢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