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趙匡胤就可以黃袍加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講述貌似忠臣的將軍成功篡位的故事~~很激動人心啊~~

陳橋兵變是在公元960年2月3日發生的,擁戴趙匡胤為皇帝的,目的在於取代後周的軍事政變。

該兵變最後導致了後周的滅亡和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握有實權。

趙匡胤在趙普、石守信等策划下,於公元960年春,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縣)報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聲勢很大,請求派兵援助。

後周王朝遂命趙匡胤率兵北上抗敵。

2月3日,軍隊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時,發動兵變,授意士兵為他黃袍加身,反叛後周,改擁趙匡胤為皇帝。

而後,趙率兵回師開封,而後後周恭帝禪位,趙接任帝位。

趙即位後,改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元年,定都開封,史稱「陳橋兵變」。

趙匡胤也因為建立宋朝的緣故,被稱為宋太祖。

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

但是,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從趙匡胤即位後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在兵變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太夫人曰:「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等史實來看,陳橋兵變應該是一起事先有預謀的軍事政變。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世宗柴榮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質受顧命扶助柴榮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

這時恭帝年僅7歲(一說5歲),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計劃正在醞釀著。

翌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

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

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

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敢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

歷史上習慣把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稱作北宋,趙匡胤死後被尊為宋太祖。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事件經過

959年,周世宗柴榮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質受顧命扶助柴榮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

這時恭帝年僅,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計劃正在醞釀著。

翌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

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

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

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敢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

歷史上習慣把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稱作北宋,趙匡胤死後被尊為宋太祖。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陳橋兵變-影響

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北宋建立伊始,後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大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腿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起兵反抗,於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擊敗李筠和李重進。

李筠和李重進當時是後周境內兩個力量較強的藩鎮,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

這樣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後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雖然,趙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穩定了內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轄區外,北邊有勁敵遼朝和在遼朝控制下的北漢,南方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等割據政權。

這一客觀形勢,不能不使趙匡胤深深感覺到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當政局穩定之後,趙匡胤就開始考慮如何把周世宗統一中國的鬥爭繼續進行下去。

起初,他曾經想把北漢作為首要目標,但文武官員卻不贊成先攻北漢,認為這樣做有害無利,後來趙匡胤就放棄了先攻北漢的打算。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和其弟趙光義走訪趙普共商國策。

趙普聽了宋太祖試探他的話「欲收太原」之後,沉吟良久然後說,先打太原有害無利,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諸國之後再攻打北漢,到那時「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

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訪趙普的初衷,使他大為高興。

一個先消滅南方各個割據勢力,後消滅北漢的統一戰爭的戰略方針就這樣確定了,也就是後人歸納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略。

北宋的統一戰爭基本是按照這個方略進行的,對遼和北漢,在削平南方割據勢力前,基本上採取守勢,只在邊境適當顯示武力,並對來犯之敵適當反擊。

同時與契丹互派使臣發展關係,力圖保持北方戰線的暫時安定。

對南方各國則密切注視它們的政治動向,尋找時機,準備找到合適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據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其幼子周保權嗣位。

盤據衡州(今湖南衡陽)的張文表不服,發兵攻占潭州(今湖南長沙),企圖取而代之。

周保權為此一面派楊師璠率軍抵擋,一面派人向宋求援,這就給北宋出兵消滅這個割據勢力製造了一個好機會。

宋太祖抓住戰機,立即以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都部署,李處耘為都監,調兵以討張文表為名從襄陽(今湖北襄樊)出兵湖南。

當時北宋軍隊挺進湖南,要經過荊南節度使割據的地方,這時荊南節度使已由高保融之子高繼沖嗣位,北宋早已清楚探明,高繼沖只有軍隊3萬人,且內困於暴政,外迫於諸強,其勢日不暇給。

於是趙匡胤制定了以援周保權討伐張文表為名,「假道」荊南,一舉削平荊南和湖南兩個割據勢力的方針。

乾德元年(963年),宋軍兵臨江陵府,要求假道過境,荊南主高繼沖束手無策,被迫出迎宋軍,荊南亡。

接著宋軍繼續向湖南進發,擊敗抵禦的守軍,擒湖南主周保權,平定了湖南。

乾德二年十月,宋太祖以後蜀主孟昶暗中與北漢勾結,企圖夾擊宋朝為藉口,命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都部署,率兵6萬分兩路向後蜀進軍。

一路由王全斌、崔彥進率領自劍門(今四川劍閣北)入蜀,一路由劉光義、曹彬率領從歸州(今湖北秭歸)出發溯江而上,直入夔州(今四川奉節縣)。

由於孟昶荒淫腐朽,不修軍政,蜀軍士氣低落,抵擋不住宋軍的凌厲攻勢。

宋軍二路兵馬連敗後蜀軍的反抗,迅速進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孟昶投降,後蜀亡。

繼後蜀被消滅的割據政權是南漢。

開寶三年(970年)十一月,宋太祖命潘美為桂州道行營都部署,大舉攻南漢。

南漢主劉鋹負隅頑抗,但由於南漢許多將領在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中,被劉鋹殘殺,掌握兵權的是幾個宦官,軍事設施皆毀壞失修,因而無法阻擋宋軍的進攻,只好向宋軍投降,南漢亡。

滅亡南漢,北宋就加緊備戰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中比較強大的南唐。

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認為出兵南唐的準備工作已經就序,為製造進攻南唐的藉口,要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到開封朝拜,李煜懼怕被宋扣留未成行。

因此宋太祖就於這一年九月派曹彬率10萬大軍進攻南唐,戰艦沿江而下,殲滅南唐軍主力,包圍江寧府(今江蘇南京),開寶八年十一月李煜在被圍睏了近一年後才被迫出降,南唐亡。

在削平南方諸國其間,宋太祖曾兩次發兵進攻北漢,均未獲克捷。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趙光義登基,是為宋太宗。

太宗繼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業,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錢俶和割據福建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兩浙、福建亦歸入宋的版圖。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初,宋太宗親率大軍北征,他採用了圍城打援的戰法,派潘美等率軍四面合圍太原,並擊敗了遼朝的援兵,北漢主劉繼元被迫投降。

至此,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上結束了。

北宋的統一,為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陳橋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政變。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藉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袍擁立他為帝。

趙匡胤即回師大梁逼後周皇帝讓位建立宋朝。

陳橋兵變,這是一個典故,即趙匡胤策劃的奪取後周政權的軍事政變。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

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

當時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范質,皇室威嚴蕩然無存。

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

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幾天後,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

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就起了一陣謠傳,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作一團。

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傑作。

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

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

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

而就在陳橋驛這個地方,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和歸德軍掌書記趙普授意將士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民間相傳,在陳橋驛的時候,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一天,元帥帳內,趙匡胤正一個人喝著酒,喝著喝著,他突然起身向掌書記趙普的營帳走去。

來到趙普營帳,他隨意看了一眼帳內,問道:「趙大人,歇息的可好?」

「多謝將軍關心。

」趙普暗暗揣測著這位頂頭上司深夜造訪的含意。

趙匡胤謙虛地說道:「我有一件事想請教大人。

「將軍請說,普一定知無不言。

」趙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漢高祖劉邦本是一市井無賴,為什麼卻得了西漢兩百年天下?」

「將軍,劉邦本人並無特別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劉邦的成功是他駕馭人才的成功。

趙匡胤詫異道:「哦?你說劉邦手下有什麼人才?我讀書不多。

趙普道:「文有蕭何,曹參;武有韓信,張良。

趙匡胤道:「蕭何這名字倒挺熟悉的。

趙普道:「蕭何乃劉邦手下第一大謀士,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蕭何,劉邦就得不到天下,」

趙匡胤看著趙普,突然發現了什麼似的,嘴裡連連說著「不錯」,最後留下了一句「趙大人倒挺像蕭何的」就走了。

只剩趙普還在苦苦思索這句話。

趙匡胤又接著來到了其弟趙匡義的營帳內。

趙匡義道:「不知兄長駕到,可有何事?」

趙匡胤一臉無奈,嘆道:「近來東京城內謠言四起,說點檢將做天子,這是滿門抄斬之罪啊!為兄擔心要連累弟弟了。

趙匡義氣憤地說道:「這一定是有人陷害,咱們行得正,沒什麼可怕的!」

趙匡胤又嘆了一聲:「唉,當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們聽信讒言,趙家就要多災了。

趙匡義看著兄長,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趙匡胤看在眼裡,他說:「你有什麼話儘管說,難道還有比殺頭更大的罪嗎?」

趙匡義緊握雙拳,大聲說道:「乾脆反了吧!咱們在前方拚命,他們在朝中享福,不僅不發兵餉,還要疑來疑去。

況且點檢做天子也許是天意呢,我們不能逆天而行。

趙匡胤變了臉色,一把握住寶劍怒道:「住嘴!你怎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想我們趙家世受皇恩,萬萬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殺了你這個忤逆的子孫!」

趙匡義急忙上前按住劍柄,說道:「兄長,現在情況緊急,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況且咱們無辜受死,趙家就會絕後,你對得起九泉之下的父親嗎?」

趙匡胤聽了此話,好像呆了一樣,他突冉面向北方跪了下來,道:「先皇在上,臣趙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鑑,但是朝中大臣卻不容我,我該怎麼辦啊?」

趙匡義扶起他兄長,說道:「兄長放心,只要你點頭答應了,餘下的事就交給我去辦,不會叫你為難的。

各位將軍都對你忠心耿耿。

趙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營帳,回到自己帳里大喝好酒而睡。

當夜,軍中起了一陣騷動,人人都在議論,軍糧斷絕,朝政被韓通把持拒不發餉。

因主帥趙匡胤爛醉如泥趙普提議各位將軍一起召開緊急會議。

第二天,當趙匡胤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忽被一陣「萬歲」聲驚醒,大將高懷德捧著黃袍,不由分說就批在了趙匡胤的身上,三軍高呼萬歲,響徹雲霄。

趙匡胤推辭再三,眾人以死相脅,最後趙匡胤依劉邦故事約法三章,大軍向東京進軍。

城內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已恭候多時,此二人都是趙匡胤的心腹。

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說的,趙匡胤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他即宋太祖)。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歷史故事……!-_-

或者一個講述貌似忠臣的將軍成功篡位的故事~~很激動人心啊~~

陳橋兵變是在公元960年2月3日發生的,擁戴趙匡胤為皇帝的,目的在於取代後周的軍事政變。

該兵變最後導致了後周的滅亡和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握有實權。

趙匡胤在趙普、石守信等策划下,於公元960年春,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縣)報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聲勢很大,請求派兵援助。

後周王朝遂命趙匡胤率兵北上抗敵。

2月3日,軍隊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時,發動兵變,授意士兵為他黃袍加身,反叛後周,改擁趙匡胤為皇帝。

而後,趙率兵回師開封,而後後周恭帝禪位,趙接任帝位。

趙即位後,改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元年,定都開封,史稱「陳橋兵變」。

趙匡胤也因為建立宋朝的緣故,被稱為宋太祖。

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

但是,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從趙匡胤即位後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在兵變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太夫人曰:「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等史實來看,陳橋兵變應該是一起事先有預謀的軍事政變。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世宗柴榮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質受顧命扶助柴榮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

這時恭帝年僅7歲(一說5歲),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計劃正在醞釀著。

翌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

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

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

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敢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

歷史上習慣把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稱作北宋,趙匡胤死後被尊為宋太祖。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事件經過

959年,周世宗柴榮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質受顧命扶助柴榮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

這時恭帝年僅,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計劃正在醞釀著。

翌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

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

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

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敢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

歷史上習慣把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稱作北宋,趙匡胤死後被尊為宋太祖。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陳橋兵變-影響

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北宋建立伊始,後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大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腿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起兵反抗,於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擊敗李筠和李重進。

李筠和李重進當時是後周境內兩個力量較強的藩鎮,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

這樣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後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雖然,趙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穩定了內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轄區外,北邊有勁敵遼朝和在遼朝控制下的北漢,南方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等割據政權。

這一客觀形勢,不能不使趙匡胤深深感覺到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當政局穩定之後,趙匡胤就開始考慮如何把周世宗統一中國的鬥爭繼續進行下去。

起初,他曾經想把北漢作為首要目標,但文武官員卻不贊成先攻北漢,認為這樣做有害無利,後來趙匡胤就放棄了先攻北漢的打算。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和其弟趙光義走訪趙普共商國策。

趙普聽了宋太祖試探他的話「欲收太原」之後,沉吟良久然後說,先打太原有害無利,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諸國之後再攻打北漢,到那時「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

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訪趙普的初衷,使他大為高興。

一個先消滅南方各個割據勢力,後消滅北漢的統一戰爭的戰略方針就這樣確定了,也就是後人歸納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略。

北宋的統一戰爭基本是按照這個方略進行的,對遼和北漢,在削平南方割據勢力前,基本上採取守勢,只在邊境適當顯示武力,並對來犯之敵適當反擊。

同時與契丹互派使臣發展關係,力圖保持北方戰線的暫時安定。

對南方各國則密切注視它們的政治動向,尋找時機,準備找到合適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據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其幼子周保權嗣位。

盤據衡州(今湖南衡陽)的張文表不服,發兵攻占潭州(今湖南長沙),企圖取而代之。

周保權為此一面派楊師璠率軍抵擋,一面派人向宋求援,這就給北宋出兵消滅這個割據勢力製造了一個好機會。

宋太祖抓住戰機,立即以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都部署,李處耘為都監,調兵以討張文表為名從襄陽(今湖北襄樊)出兵湖南。

當時北宋軍隊挺進湖南,要經過荊南節度使割據的地方,這時荊南節度使已由高保融之子高繼沖嗣位,北宋早已清楚探明,高繼沖只有軍隊3萬人,且內困於暴政,外迫於諸強,其勢日不暇給。

於是趙匡胤制定了以援周保權討伐張文表為名,「假道」荊南,一舉削平荊南和湖南兩個割據勢力的方針。

乾德元年(963年),宋軍兵臨江陵府,要求假道過境,荊南主高繼沖束手無策,被迫出迎宋軍,荊南亡。

接著宋軍繼續向湖南進發,擊敗抵禦的守軍,擒湖南主周保權,平定了湖南。

乾德二年十月,宋太祖以後蜀主孟昶暗中與北漢勾結,企圖夾擊宋朝為藉口,命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都部署,率兵6萬分兩路向後蜀進軍。

一路由王全斌、崔彥進率領自劍門(今四川劍閣北)入蜀,一路由劉光義、曹彬率領從歸州(今湖北秭歸)出發溯江而上,直入夔州(今四川奉節縣)。

由於孟昶荒淫腐朽,不修軍政,蜀軍士氣低落,抵擋不住宋軍的凌厲攻勢。

宋軍二路兵馬連敗後蜀軍的反抗,迅速進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孟昶投降,後蜀亡。

繼後蜀被消滅的割據政權是南漢。

開寶三年(970年)十一月,宋太祖命潘美為桂州道行營都部署,大舉攻南漢。

南漢主劉鋹負隅頑抗,但由於南漢許多將領在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中,被劉鋹殘殺,掌握兵權的是幾個宦官,軍事設施皆毀壞失修,因而無法阻擋宋軍的進攻,只好向宋軍投降,南漢亡。

滅亡南漢,北宋就加緊備戰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中比較強大的南唐。

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認為出兵南唐的準備工作已經就序,為製造進攻南唐的藉口,要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到開封朝拜,李煜懼怕被宋扣留未成行。

因此宋太祖就於這一年九月派曹彬率10萬大軍進攻南唐,戰艦沿江而下,殲滅南唐軍主力,包圍江寧府(今江蘇南京),開寶八年十一月李煜在被圍睏了近一年後才被迫出降,南唐亡。

在削平南方諸國其間,宋太祖曾兩次發兵進攻北漢,均未獲克捷。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趙光義登基,是為宋太宗。

太宗繼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業,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錢俶和割據福建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兩浙、福建亦歸入宋的版圖。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初,宋太宗親率大軍北征,他採用了圍城打援的戰法,派潘美等率軍四面合圍太原,並擊敗了遼朝的援兵,北漢主劉繼元被迫投降。

至此,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上結束了。

北宋的統一,為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陳橋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政變。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藉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袍擁立他為帝。

趙匡胤即回師大梁逼後周皇帝讓位建立宋朝。

陳橋兵變,這是一個典故,即趙匡胤策劃的奪取後周政權的軍事政變。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

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

當時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范質,皇室威嚴蕩然無存。

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

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幾天後,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

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就起了一陣謠傳,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作一團。

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傑作。

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

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

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

而就在陳橋驛這個地方,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和歸德軍掌書記趙普授意將士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民間相傳,在陳橋驛的時候,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一天,元帥帳內,趙匡胤正一個人喝著酒,喝著喝著,他突然起身向掌書記趙普的營帳走去。

來到趙普營帳,他隨意看了一眼帳內,問道:「趙大人,歇息的可好?」

「多謝將軍關心。

」趙普暗暗揣測著這位頂頭上司深夜造訪的含意。

趙匡胤謙虛地說道:「我有一件事想請教大人。

「將軍請說,普一定知無不言。

」趙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漢高祖劉邦本是一市井無賴,為什麼卻得了西漢兩百年天下?」

「將軍,劉邦本人並無特別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劉邦的成功是他駕馭人才的成功。

趙匡胤詫異道:「哦?你說劉邦手下有什麼人才?我讀書不多。

趙普道:「文有蕭何,曹參;武有韓信,張良。

趙匡胤道:「蕭何這名字倒挺熟悉的。

趙普道:「蕭何乃劉邦手下第一大謀士,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蕭何,劉邦就得不到天下,」

趙匡胤看著趙普,突然發現了什麼似的,嘴裡連連說著「不錯」,最後留下了一句「趙大人倒挺像蕭何的」就走了。

只剩趙普還在苦苦思索這句話。

趙匡胤又接著來到了其弟趙匡義的營帳內。

趙匡義道:「不知兄長駕到,可有何事?」

趙匡胤一臉無奈,嘆道:「近來東京城內謠言四起,說點檢將做天子,這是滿門抄斬之罪啊!為兄擔心要連累弟弟了。

趙匡義氣憤地說道:「這一定是有人陷害,咱們行得正,沒什麼可怕的!」

趙匡胤又嘆了一聲:「唉,當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們聽信讒言,趙家就要多災了。

趙匡義看著兄長,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趙匡胤看在眼裡,他說:「你有什麼話儘管說,難道還有比殺頭更大的罪嗎?」

趙匡義緊握雙拳,大聲說道:「乾脆反了吧!咱們在前方拚命,他們在朝中享福,不僅不發兵餉,還要疑來疑去。

況且點檢做天子也許是天意呢,我們不能逆天而行。

趙匡胤變了臉色,一把握住寶劍怒道:「住嘴!你怎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想我們趙家世受皇恩,萬萬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殺了你這個忤逆的子孫!」

趙匡義急忙上前按住劍柄,說道:「兄長,現在情況緊急,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況且咱們無辜受死,趙家就會絕後,你對得起九泉之下的父親嗎?」

趙匡胤聽了此話,好像呆了一樣,他突冉面向北方跪了下來,道:「先皇在上,臣趙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鑑,但是朝中大臣卻不容我,我該怎麼辦啊?」

趙匡義扶起他兄長,說道:「兄長放心,只要你點頭答應了,餘下的事就交給我去辦,不會叫你為難的。

各位將軍都對你忠心耿耿。

趙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營帳,回到自己帳里大喝好酒而睡。

當夜,軍中起了一陣騷動,人人都在議論,軍糧斷絕,朝政被韓通把持拒不發餉。

因主帥趙匡胤爛醉如泥趙普提議各位將軍一起召開緊急會議。

第二天,當趙匡胤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忽被一陣「萬歲」聲驚醒,大將高懷德捧著黃袍,不由分說就批在了趙匡胤的身上,三軍高呼萬歲,響徹雲霄。

趙匡胤推辭再三,眾人以死相脅,最後趙匡胤依劉邦故事約法三章,大軍向東京進軍。

城內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已恭候多時,此二人都是趙匡胤的心腹。

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說的,趙匡胤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他即宋太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鄉市封丘 陳橋驛兵變的背景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

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的陳橋兵變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

陳橋兵變歷史故事由來

陳橋兵變,這是一個典故,即趙匡胤策劃的奪取後周政權的軍事政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政變。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藉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

趙匡胤當皇帝真的是被迫黃袍加身嗎?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

每天了解一個人——趙匡胤 死因千古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祖籍涿郡,生於洛陽夾馬營。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

陳橋驛之事,趙普先知其謀嗎?

趙普(92;2~992),字則平,祖籍幽州莉縣(今北京)。後周顯德初,趙普被永興軍節度使劉詞闢為從事,劉詞死後,把趙普舉薦給朝廷。據說當時朝廷並沒有用趙普,趙普只好到滁州教童蒙為生。後周世宗用...

陳橋兵變是真是假?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逝,由年僅7歲的恭帝繼位。第二年,即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面對此種局面不知如何應對,最後只得屈尊求救於宰相范質,皇...

宋太祖趙匡胤的傳奇一生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人(今屬河北)。後周殿前都點檢,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