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寬容與謀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
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於洛陽夾馬營。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
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962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黑暗的時代即將結束的黎明。
涌動的黑潮里,那些幾乎就要忍受不住的人們終於看到了一絲熹微的亮光。
自唐末以來近百年的戰亂就要結束了。
或者說,已經有人正在考慮並著手實施如何拉上這百年暗夜的帷幕。
907年,顯赫一時的大唐王朝終於被它的臣子朱全忠(這個名字對朱本人和大唐帝國都是一種惡毒的諷刺)推翻,此後幾十年的歷史,太多的亂與太多的篡,就連飽看世事滄桑與千古興亡的史官們也常常忍不住要嗚呼嗚呼地感嘆一番。
所謂「唐室既衰,五季迭興,凡易八姓,紛亂天下五十餘年」是也。
天下蒼生何其沉痛與不幸:這五十年里,一個個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台,山河肢解,生靈塗炭;一個個自封的皇帝殺人做戲,敲骨吸髓。
昨天還是聖上,今天就可能是昏君;今天還是無賴,明天就可能成為聖主……所有人文倫理和道德信仰都已在博取生存的實用法則下被踐踏、被玷污,人們只能像狗一樣屈辱地活著。
但是,古人早有斷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是到了天下一統,與民休養生息的時候了。
公元962年,統一的跡象正如同啟明星象徵著早晨的到來,在這個將要完成統一大業的重任降臨之前,962年,有三個男人都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公元962年,歲在壬戌,這一年天下似乎沒有發生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一年,是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第三個年頭,年號建隆。
這一年,除了宋太祖的趙宋定都開封外,中國境內還有大大小小六個割據政權,它們分別是南唐、吳越、後蜀、北漢、南漢、荊南。
吳越和南漢以及荊南,均不過是當地軍閥趁著唐末五代之亂擁兵自重,本身只求自保而無力一統天下;北漢則只能在遼國的全力庇護下苟延殘喘。
像樣一些的是南唐和後蜀,而與趙匡胤分庭抗禮,同樣可以成為統一大業領導人的,也就是南唐後主李煜和後蜀後主孟昶。
962年秋夜,中國有三個男人睡不著。
一個是趙匡胤,他在碩大的疆域圖前徘徊,在堆積如山的文件前思索。
洗過一把冷水臉後,他心潮起伏,思緒萬千,知道自唐末以來數十年的分裂將在他的手裡畫上一個句號。
一個是孟昶,這位遠居西川成都的小國之君,恨日光之短暫,遂與他寵愛的花蕊夫人秉燭夜遊,夜夜笙歌。
還有一個是大詞人李煜,他在金陵城那座收藏著無數古人字畫和書籍的皇宮裡,和文學侍從以及大小周后一起,吟詩作詞,揮毫潑墨,為了一句工整的對仗煞費苦心。
而小周后為他獻上的一曲早已失傳的《舞衣霓裳曲》,更令這位文人皇帝樂不自禁。
宋太祖趙匡胤的江山是從後周手裡奪來的,而後周的天下,其實只占整個中國的十之三四--東至大海,西至陝西,南至長江,北鄰河北,只有一百一十八個州。
何況,這一百多個州中,還有十幾個擁兵自重的節度使虎伺其間。
此外,中原地區多年戰亂,民不聊生,國力甚是薄弱。
與此相比,後蜀和南唐承平多年,百姓富有,國庫豐盈,真正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也。
公元962年,宋太祖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以及一代名相趙普和重要將領曹彬等人,確立了統一中國的戰略:先取兩湖,次平後蜀,再滅南漢和南唐,最後取吳越。
宋太祖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接,帑藏空虛,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即國用富饒矣。
」
孟昶的父親孟知祥,原是五代後唐明宗手下的西川節度使。
後唐明宗去世後,他利用西川國富民殷而又地處偏安的優勢,建立了後蜀政權。
後蜀建都成都,擁有今四川全境及貴州、湖北、陝西、甘肅各一小部分。
當中原地區陷入連綿不斷的戰爭硝煙時,遠離兵火的後蜀卻是一派安寧祥和景象。
孟昶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
他登基時蜀地偏安多年,民富國有,與中原連年的戰爭和饑荒相比,可謂人間天堂。
設若孟昶久有大志,完全可能以西蜀之軍力與趙匡胤角逐於中原,但孟昶整個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富貴子弟的奢侈與無能。
他的奢侈之驚人,可略舉一例說明。
史書明載,孟昶所用的溺器上也用七寶作裝飾。
多年後,當這些東西作為戰利品送到宋太祖手中時,宋太祖嘆息之餘命人全部打碎。
他說,如此奢侈,不亡國才是怪事!
孟昶其實也算一個有文才的人,據說正是他第一個在新年用紅紙書寫了對聯貼在門楣上。
他所創作的歷史上第一副對聯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工整的對仗,良好的創意,都說明這位國君並非愚笨之徒。
又據說,正是他下令在成都遍植芙蓉,以後才使這座城市有了芙蓉城的美稱。
還據說,他統治四川的年代裡,四川的蜀繡達到了最為完美的生產水平,那條如同玉帶一樣環繞成都的河流,到處是濯錦的女子,那條河也被稱為錦江。
總而言之,我們有理由認定,孟昶是一個聰明的人,一個有創意的人,一個懂得生活的藝術的人。
但是,生活的藝術並不等於治國的藝術,孟昶的創意更多是享樂的創意,而非為天下人計的創意。
在五代那樣的亂世,一個君王當然可以享受,可以暴躁,因為那原本就只是過把癮就死的翻版。
但是,這種享受和暴躁肯定得付出血的教訓與代價。
如果說後蜀不願統一天下,那麼它保其險阻,偏安四川也未嘗不可。
可令人驚訝的是,後蜀的君臣們竟然輕率地引火燒身:後蜀山南節度判官張廷偉向孟昶最親信的王昭遠獻計說,你一直沒有大的戰功,現在受到國主重用,此時不建立大功,如何讓人心服呢?他提出,與北漢相約發兵攻宋。
王昭遠本是個好大喜功的人,而孟昶除了飲酒作樂外毫無本事,立即批准了這一荒唐的建議。
然而,當孟昶派趙彥韜攜帶密信前往北漢聯盟時,趙立即投奔了宋太祖。
這為後來宋兵逼境找到了最直接有效的理由。
962年,剛登上帝位三年的宋太祖已顯出一代英主的雄才大略。
作為一個由軍人兵變而上台的帝王,他深深地知道自中唐以來藩鎮割據、軍人擁兵自重對國家前途的嚴重威脅。
他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手下那些擁有赫赫戰功的兄弟們的軍權--這種現象和憂慮幾乎歷朝歷代都存在,大多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式的對功臣的屠殺收場。
宋太祖決心打破這種歷史慣例,另闢蹊徑。
就在前一年的秋天,宋太祖召集與他生死與共多年的石守信等人縱情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忽然嘆起氣來。
眾將問其故。
宋太祖說,如果沒有你們,我當不上皇帝,但當了皇帝卻又睡不好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覺得很奇怪。
宋太祖說,皇帝這個位置,有誰不想得到呢?石守信說,現在天下已定,誰還敢有二心?宋太祖說,假設你們的部屬中有人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吧。
石守信等人聽了大驚失色,忙表示並無二心。
宋太祖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所以好富貴耳,不過欲各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乏耳。
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好便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果然,次日石守信等人均提出辭職,獲得了宋太祖豐厚的賞賜。
杯酒釋兵權之後,宋太祖又將王彥超等外地的節度使召入朝中,同樣是在喝酒之時,他非常關心地說,你們都是國家宿舊之將,長期在外擔任重要職務,實在太辛苦啊。
王彥超等人當然明白宋太祖的意思,隨後也交出了手中的軍權。
像宋太祖這樣不費周折、不殺一名功臣而除決了功高震主危機的,在中國歷史上並無第二個,以至明代史學家陳邦瞻也說:「宋太祖君臣,懲五代尾大不掉之禍,盡收節帥之兵,然後征伐自天子出,可謂卓識高見。
善於斷割,實為英主之雄略。
」
作為一個在亂世征戰多年的過來人,宋太祖同樣明白,國家的穩定是統一整個中國的先決條件,為此,他必須實行一種和平政策。
這和平政策,首先表現為一種大度的包容。
早在即位那年,他就立了一塊碑,上書:「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戳,亦不得連坐支屬。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子孫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
」
所謂柴氏子孫,就是被宋太祖奪了皇位的後周柴榮的後裔。
眾所周知,宋太祖的江山是通過兵變,讓後周恭帝禪讓給他的,而所謂禪讓,原不過是以武力為後盾奪取的一種戲擬和表演。
縱觀歷史,那些不得不禪讓天下的亡國之君,大抵逃不脫在新代的橫死乃至滅族,因為新皇帝總是擔心有人會把先朝的政治殭屍抬出來作反對自己的旗幟。
宋太祖的江山雖然也是禪讓來的,他卻有足夠的胸襟不殺柴氏子孫,不僅自己不殺,而且也不准後人殺。
至於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那是宋太祖相信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之人,之所以對時政提出批評,並不是他們真的要造反要謀逆(縱然要造反也不足為懼);恰恰相反,正因為他們忠於大宋,才會提出批評--對這種善意的批評又如何能用屠刀來對付呢?
有一次,宋太祖在宮中設宴招待群臣,翰林學士王著本是後周臣子,這老先生對宋太祖奪皇位一向不大痛快,竟然借酒發瘋,在宮中痛哭不已,左右生拉硬扯才將他弄回家去。
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之所以在宮中大哭,是因為他還在思念周世宗,要求宋太祖重重治他的罪。
宋太祖不以為然地說,他不過是喝醉了酒。
當年在世宗的幕府里,我與他很熟的,何況他一個書生哭哭世宗又有什麼了不起呢?
即使是那些曾經與自己作對的帝王,宋太祖仍然寬以待之,不願加以殺戮。
宋軍平定後蜀後,大將曹彬密奏:孟昶在蜀稱王三十年,且蜀道千里,若送他至京,恐怕路上有變,不如將孟昶及其重臣們全部處死以防變。
宋太祖批示道:「你好雀兒腸肚!」
962年冬天,宋太祖開始派間諜入蜀。
與此同時,為了便於今後在長江中的水戰,他下令加緊訓練水軍,拿出屬於自己私房錢性質的內帑,招募水軍,在汴京朱明門外鑿池引水,作為水軍訓練基地。
同年六月,他命鎮國節度使宋延渥率禁軍數千人組成另一支水軍,另造一池,由他本人親自訓練。
北宋開國功臣宰相趙普生平 趙普為何建議朝廷削弱地方勢力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個聲名並非顯赫的宰相。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台,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畫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這位宰相...
為何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為何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汗青「半部論語」這則成語常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人言普山東人,所讀止《論譜》.....太宗嘗以此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
大宋十八帝之一,武將愛讀書,誰也擋不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
「少林俗家弟子」趙匡胤是靠不斷地暗殺爬上皇位的
趙匡胤青年時代,英雄逢時,作為少林俗家弟子,一出山正趕上五代最後一位英明帝君周世宗,有幸跟從這位"偉大領袖"東征西殺,得顯威名。其成名一戰,當屬周世宗登基後御駕親征北漢劉崇的巴公原之役。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