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十八帝之一,武將愛讀書,誰也擋不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

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

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行伍出身。

長大後容貌威武,器度豁達,有見識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

學習騎馬射箭,他總是超出其他人之上。

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征討李守貞,屢立戰功。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柴榮為開封府尹時,轉開封府馬直軍使。

屢建戰功。

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即位後,趙匡胤執掌禁軍。

北漢來犯,柴榮率軍禦敵,在高平擺開戰場。

戰鬥將要展開的時候,指揮樊愛能等人首先逃跑,後周軍十分危急,趙匡胤指揮自己的同伴騎上馬迅速沖向敵人前鋒,北漢軍隊大敗潰逃。

趙匡胤乘勝進攻河東城,焚燒城門,左臂被流箭射中,柴榮制止他再攻城。

回到京城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顯德三年(956年)春,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淮南,首戰在渦口打敗南唐軍萬餘人。

他爹趙弘殷率領軍隊半夜時來到城下,傳呼開門,趙匡胤說:「父子誠然是至親,但是城門開關,卻是國家的事情。

」等到天亮,趙弘殷才得以進城。

趙匡胤不久打敗南唐齊王李景達,斬殺一萬多人。

回來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不久又被委任為定國軍節度使。

顯德四年(957年)春,跟隨柴榮出征壽春,平定淮南。

南唐主李璟畏懼趙匡胤的威名,在柴榮那裡使用離間計,派遣使臣送給趙匡胤一封信,饋贈三千兩白金,趙匡胤把白金全部送到內府,南唐的離間計失敗。

顯德五年(958年),趙匡胤改任忠武軍節度使。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北伐,趙匡胤擔任水陸都部署。

到達莫州,先到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降;打退幾千名契丹騎兵,關南平定。

柴榮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

當時張永德任點檢,柴榮臥病,回到京城,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用來代替張永德。

同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陳橋兵變。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後周宰相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

正月初三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

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

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改元「建隆」。

襲占荊湖。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

」在趙普的幫助謀划下,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確定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面。

遂於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衛西、北邊境,防止遼、北漢南掠;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

荊南、湖南地處長江中游要衝,南北相鄰,又東臨南唐,西接後蜀,南靠南漢。

占領荊、湖,即可割裂江南諸國,為各個擊破創造條件。

為此,宋廷決定尋機出兵荊、湖。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十一歲的周保權繼位。

衡州刺史張文表乘機兵變,占領潭州(治湖南長沙),威逼朗州(治武陵,湖南常德)。

周保權為討張文表,向宋求援。

趙匡胤決定以假途滅虢方略,出師湖南、假道荊渚,以達一箭雙鵰的目的。

乾德元年正月,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十州兵以助湖南討張文表為名,借道荊南。

二月初九,慕容延釗暗遣李處耘率數千輕騎,攻占江陵(屬湖北)城,迫節度使高繼沖降,荊南遂亡。

時周保權已干息內亂,知宋欲圖湖南,為阻宋軍南下,命指揮使張從富領兵阻截。

二月底,宋軍水陸並進,突破三江口(南嶽陽北),繳獲戰船七百艘,占領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嶽陽)。

三月初十,占領朗州,周保權被俘,湖南遂平 。

攻滅後蜀。

宋平荊池後,即部署攻蜀。

後蜀主孟昶聞訊,欲依託川陝險要地勢,嚴兵拒守,同時遣使約北漢共同反宋。

趙匡胤獲後蜀叛將趙彥韜,得知蜀軍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命分兵兩路:北路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率步騎三萬出鳳州(治梁泉,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副都部署,率步騎兩萬出歸州(治湖北秭歸),溯長江西進。

兩路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

孟昶得知,命王昭遠為北面行營都統,率兵數萬北上扼守利州(治綿谷,四川廣元)、劍門(四川劍閣東北)等關隘。

十二月,北路軍占領利州。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初,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俘王昭遠,繼占領劍州(治普安,四川劍閣)。

東路劉廷讓軍突破巴東咽吭夔州(治四川奉節東白帝),連克萬(治南浦,四川萬縣)、開(治開江,四川開縣)、忠(治臨江,四川忠縣)、遂(治方義,四川遂寧)等州。

兩路直逼成都,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

平定江南。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唯南漢主劉鋹拒絕附宋。

開寶二年(969年)六月,趙匡胤以右補闕王明為荊湖轉運使,做出戰物資準備。

公元970年(開寶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治臨賀,廣西賀縣東南賀街)。

潘美聲言沿賀水東取興王府(廣州),以誘殲南漢軍主力。

及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鬱江、賀水西上增援,宋軍伏擊獲勝,殺伍彥柔,占領賀州。

十二月,進至韶州(治曲江,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十萬於蓮花峰(韶關東南)下,列象陣迎擊宋軍,宋軍以強弓勁弩破其陣,占領韶州。

開寶四年(971年)正月,宋軍攻克英(廣東英德)、雄(治湞昌,廣東南雄)州。

二月,進至馬徑(廣州北),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岳六萬兵,繼攻陷興王府,劉鋹降,南漢滅亡。

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備戰以防宋軍進攻。

趙匡胤志在統一江南。

經兩年準備,於開寶七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屑浙江)北上策應;並遣王明牽制湖口(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秋浦,安徽貴池),占領採石(安徽當塗北)。

於十一月中旬,在採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

八年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屬江蘇),繼與十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江蘇南京)城,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率領的十萬救援軍,於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寧,李煜降,南唐滅亡。

巧對徐鉉。

趙匡胤出兵討伐南唐,南唐大臣徐鉉對他說:「李煜沒有罪,陛下師出無名。

李煜和陛下,就好比地和天,兒子和父親一樣。

天蓋地,父親庇佑兒子。

」趙匡胤不以為然說:「既然是父子,為什麼兩處吃飯。

杯酒釋兵權。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匡胤在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諸高級將領飲酒。

酒至半酣,宋太祖對軍將們說:「我若沒有諸位,也當不了皇帝。

雖然我貴為天子,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

當了皇帝之後,我終日沒有好好睡過。

」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趙匡胤說道:「誰不想要富貴?有朝一日,有人以黃袍披在你身上,擁戴你當皇帝。

縱使你不想造反,還由得著你們嗎?」石守信等將領跪下磕頭,哭著說:「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該怎麼處理,還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 趙匡胤藉機表達了自己讓他們放棄兵權的想法,建議「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大臣們答謝說:「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各位軍將就稱病,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敕准,並且給予他們優厚的退休金。

離奇去世。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成為千古之謎。

享年50歲,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誓碑遺訓。

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

後來金朝打敗宋朝,占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

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

  •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

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王朝的政治上。

為政舉措。

宋初,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漢,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國家。

宋太祖在位期間,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同時通過採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國家呈現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評價。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

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開國十大名將

1、石守信 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末,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後周恭帝時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第三個建節的,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為內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

宋朝第一良將曹彬

曹彬(931-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人,先後奉職於後漢、後周、北宋,歷任成德軍牙將、供奉官、左神武將軍、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侍中、宰相等...

黃袍加身的將軍-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宋太祖,著名名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