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死真的是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
建安24年即219年冬,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在臨沮被殺,結束他的傳奇的一生。
章太炎和朱子彥的觀點一出,很多人都趨炎附勢,一時間把關羽之死歸結於劉備和孔明的借刀殺人。
此文僅代表個人看法,只是想向作古的英雄表達一絲敬意。
建安24年,這一年是關羽一生中最輝煌也是結束人生的一年。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隨後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連曹操也考慮起遷都的問題,可就在這個時候,孫權背盟,奪取了荊州,使關羽首尾不能相顧,最終被擒殺,可讓人不解的是,襄樊之戰長達半年之久,蜀漢居然沒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關羽,反觀魏吳不僅往來書信,而且曹操先後調遣曹仁,于禁,龐德,徐晃
,趙儼,張遼眾將並親自率軍前往襄樊戰場,東吳方面也聽取魯肅計策派遣呂蒙,潘璋,蔣欽等將奇襲荊州,可以說魏吳對襄樊戰場的重視程度相當高,那麼這時也身為軍師將軍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建議劉備出兵增援關羽,有沒有什麼謀略性意見呢?真的就是借刀殺人之計麼?
從個人情感情感上:那麼看似和諧的蜀漢內部,特別是重要的兩個人物,孔明和關羽之間真的存在很深的積怨嗎?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三國志)。
這一段是劉備請孔明出山之時,關羽,張飛的表現,不難看出,關羽對於這樣一個剛出道的年輕人是看不起的,
因為劉備對孔明如同對待羽飛一樣。
接下來,蜀記曰: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
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
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
」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三國志)。
這是正史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記載關羽與劉備的正面衝突,這時的關羽居然怒斥自己的主公,斥責劉備當年不聽自己話殺了曹操,劉備找了一個完美的藉口掩飾了過去。
接下來,
諸葛亮曰:「黃忠名望本非關、張、馬超之倫也。
今張、馬在近,親見其功,猶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
」先主曰:「吾自解之。
」(華陽國志)。
這是劉備為漢中王,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分別為前右左後將軍時,孔明對關羽的顧慮,從這裡不難看出孔明對於關羽的了解,知道關羽是一個自尊心非常強的人,連和誰在一起相提並論都十分在意。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
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三國志)。
這是關羽對馬超的質疑,也是對他的挑戰,而這時關羽是把這種想法告訴了諸葛亮而不是其他人,可見關羽和孔明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那麼孔明的回信是非有曲意逢迎的意思呢?孔明說
馬超和張飛可以並駕齊驅,但還是比不上美髯公關羽的,這種說法其實很中肯,也沒有拍馬的必要,因為關羽無論資歷,功績,武力都在蜀漢中無人匹敵,甚至在三國中都數一數二,因為曹操和孫權在奪取荊州時起舉國之兵迎擊,擒獲關羽時又都想招降他,為自己所用,這恐怕在三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這裡,孔明還第一次稱關羽美髯,關羽也十分高興,把這個信給自己的賓客看。
那麼前後兩次的讚美之詞如果不中肯,在蜀漢中,不僅關羽會遭到質疑,連孔明的低位也會一落千丈,而事實證明沒有。
這樣更能說明
關羽與孔明的相知相近親密無間。
那麼最能證明劉備不會害關羽的理由是:建安19年,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三國志關羽傳)。
建安14年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將兵溯流克巴東。
(資治通鑑)。
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三國志諸葛亮傳)。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三國志趙雲傳)。
先主遂收江南,建安8年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三國志諸葛亮傳,資治通鑑)。
諸葛亮這時的官職為
軍師中郎將。
關羽的職位為 襄陽太守,蕩寇將軍。
其中牽涉諸多職位高低,雜號問題,不做多討論。
但無論軍師中郎將和蕩寇將軍誰大?但在這裡很明顯的是諸葛亮在主持荊州的大小事務,地位和權力都在關羽之上。
而以關羽剛而自矜而且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性格特點(前文已經提到
馬超的來降,與黃忠平起平坐官位時,關羽的態度),居然在208年到214年這5,6年之間沒有和諸葛亮發生任何的摩擦,張飛和趙雲或許說的過去,對於關羽而言,這不得不說是對諸葛亮的心悅誠服,這前後巨大的反差也最大程度的證明了關羽和孔明的關係十分融洽。
而劉備平定益州後立刻拜關羽都督荊州事,這個官爵確實不大,但如同周瑜魯肅官爵不大,權力地位很高一樣,劉備只有益州荊州,卻分關羽一半天下,可見劉備對關羽的信賴與依靠已經達到無可覆加的地步了。
在關羽死後,劉備更是不聽任何人的勸阻,傾全國之兵伐吳,直到病死於白帝。
這種不是兄弟更甚兄弟的情誼,說劉備害死關羽,恐怕是無稽之談。
除了個人恩怨,孔明是否會因為權力鬥爭將關羽除掉呢?
兵權之爭?: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三國志)。
自比於管仲,樂毅之才的諸葛亮,在初出茅廬之後,一直展示著自己管仲之才,劉備給予他的也更多的是政治,外交上的肯定與支持。
如:聯合東吳抗擊曹魏;都督荊州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定蜀中,於是亮為股肱,正(法正)為謀主;劉備征漢中,諸葛亮居守,足食足兵也;(像極了漢初的蕭何),在關羽被擒殺之時,諸葛亮官居軍師將軍。
也就是說諸葛亮想在 軍事上作為統帥甚至連謀士的作為
都沒能得到施展,想當初樂毅統帥的五國聯軍伐齊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令人不解的是:諸葛亮制定了一套長遠的爭奪天下的戰略即
(隆中對),但是實施這套戰略的卻是劉備,關羽,龐統,張飛,趙雲,黃忠,魏延,法正等人,諸葛亮似乎除了當後勤總指揮,沒出謀劃策過了。
那麼孔明會因為自己樂毅之才的無法施展,而除掉蜀漢的核心統軍力量嗎?如果是這樣,首當其衝的必然是關羽。
還是因為孔明太重要,沒法讓他軍政兩顧呢?做一下簡單的分析:劉備知人善任的能力可以說超乎常人,對於關張,魏延,龐統,法正,董允,陳到,許靖,馬謖等人都有合理的任用,那麼劉備不了解孔明有軍事才能而不使用嗎?從劉備對孔明絕對的信任不難看出,劉備非常了解孔明而且一直把孔明放在蜀漢至關重要的職位上,那就是
鎮國家 安百姓 給糧道 的 國相的職位上,雖然劉備稱帝三年就去世了,但在這之前,孔明一直以「雜號」的稱謂幹著丞相的任務。
供給糧食難道比前線戰事的任務更重要麼?答案是 肯定的.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三國志),李嚴也因沒有按時補給糧食而被貶為庶民。
這都是在孔明出師北伐因糧草不濟而無法施展拳腳,包括後期的姜維也同樣因為糧草而捉襟見肘。
那麼在劉備還沒有鞏固自己的地盤之前,糧草的供給是否更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事情呢?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如此重要的任務當然只有一個人可以勝任,那便是有管仲,蕭何之才的諸葛亮了。
鎮國家,安百姓,更是以仁德為先的劉備時刻關心的問題。
也就是說:相比擁有幾位能征善戰的將軍而言,在政治上人才的稀缺才是劉備更關心,孔明更應該做的工作。
如此一來,最能說的通為什麼孔明在後勤幹了這麼多年,也無怨無悔的原因了吧。
那麼關羽和他幾萬荊州兵一死,軍權是否就從關羽手上落到諸葛亮手上了呢?明顯不是,蜀漢的軍權還是在劉備手上,當劉備白帝託孤的時候,軍事將領與謀士已屈指可數,不過趙雲,魏延數人,直到這時孔明才擔起
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重擔。
也就是說 孔明不在迫不得已 是不會將這麼重的擔子壓在自己身上的。
政見不合?:隆中對說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東聯東吳,可以說是 孔明一直推行的政策,包括赤壁之戰的聯合,劉備伐吳之後的和親,北伐之時的呼應東吳,這個政策在 蔣琬 費禕 姜維的時代也一直被貫徹著。
那麼關羽是否與執行著這個政策呢?
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不得已召瑜還。
及備西攻劉璋,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如此!(資治通鑑)」這一段是 劉備欺騙孫權而取得了攻擊劉璋的主動權,在這個騙局中,孔明也參與了,但可以說不得已,違背了自己的政策。
備留關羽守江陵,魯肅與羽鄰界;羽數生疑貳,肅常以歡好撫之。
及備已得益州,權令中司馬諸葛瑾以備求荊州諸郡。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
」權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虛辭引歲也。
」遂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
關羽盡逐之。
權大怒,遣呂蒙督兵二萬以取三郡,蒙移書長沙、桂陽,皆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資治通鑑)。
這一段描述
關羽不僅盛氣凌人,而且讓事態發展到雙方動用武力的程度了。
劉備聞之,自蜀親至公安,遣關羽爭三郡。
孫權進住陸口,為諸軍節度;使魯肅將萬人屯曾陽以拒羽(資治通鑑)。
雙方互不相讓,戰爭一觸即發。
魯肅關羽相會,論領土問題。
會聞魏公操將攻漢中,劉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於權。
權令諸葛瑾報命,更尋盟好。
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資治通鑑),事情就由蜀漢 東吳
平分荊州 結束了。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
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三國志)。
這一段描寫的關羽相比之前更加跋扈氣焰更加囂張,甚至對孫權不削一顧的謾罵。
更是說出了要滅亡東吳的話,讓孫權下定決心奇襲荊州,也為關羽最終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那麼是否是
因為 關羽沒有東聯東吳而使 諸葛亮要除掉他呢?這就看是誰在支持了,除了最後一段關羽的自作主張,前面所有的部署 都是劉備派遣和鼓動支持的關羽。
有了劉備的支持和默許,關羽自然越加囂張跋扈,而這 只不過是 遵循了
主公的意思罷了。
沒有劉備的命令,想關羽也不會這麼一意孤行吧。
也就是說:對於同樣有著超高忠君思想的孔明和關羽一樣,很多時候都會按照劉備的意願去做事,如果把孔明放在關羽的位置上,也不好說不會發生諸如此類的事情。
所以,同樣是忠君 談不上 關羽違背孔明的道路,因為他倆都有最高的統帥,那就是劉備。
蜀漢地位?:同時期,諸葛亮是的文官,而關羽是武官。
一文一武要達到像廉頗藺相如那樣的和諧,事實上是很難做到的。
文官和武官要一爭高下,確實很難,也會使國家無法安定。
那麼雖然只是 軍師將軍的諸葛亮與前將軍關羽之間 到底誰在蜀漢的地位更高呢?歷史無法給出評價,我們更不能隨意猜度。
關羽為劉備打下半壁江山,諸葛亮為劉備鞏固江山。
關羽至始至終是個出身入死的武將和統帥,他終究是無法取代
諸葛亮的地位,就像諸葛亮也無法取代關羽一樣,各有所長,一個治軍一個治國。
所以孔明殺掉關羽也沒人會把打下劉氏江山的功績加到自己身上,相反如果關羽能活著,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志),的偉大戰略,或許會以 劉備 諸葛亮 關羽的珠聯璧合 而完成偉大勝利。
所以
孔明的戰略部署中的上將,他自己也應該明白 就是關羽,他需要關羽,也只有關羽能完成擔起這樣的重任,孔明會因為爭一時 蜀漢的地位而借他人之手 除掉關羽,破滅自己一生追求麼?更何況,遠在荊州的關羽 怎麼去 干涉 益州劉備 諸葛亮的決定呢,孔明在成都想怎麼施展就怎麼施展,哪怕關羽在荊州成立一個「荊州國」,關羽還是得聽 劉備的,而劉備還不是得依靠 諸葛亮,孔明依舊在成都想怎麼施展就怎麼施展。
功高蓋主?:有人提出,劉備死後,劉禪將無法駕馭關羽,這種觀點是不考慮實際的無病呻吟。
建安24年,劉備58歲,關羽與劉備的年齡差距在一兩歲之間,(史家大都認為關羽生於160年)無論是否確切,但與劉備的年齡差距非常小是應該不會錯的,同年的孔明僅有38歲。
那麼劉備一定會死於關羽之前?因為只有滿足這個條件才會有
劉禪不能駕馭關羽之說,即使劉備先關羽去世,那麼已經60高齡的關羽還有幾年好活?所以這一切都是假設,沒有歷史根據的假設又怎麼能有 劉禪不能駕馭關羽之說呢?而相反,要擔心不能駕馭的人的話 那就是孔明了。
政內要務集權與一身,又年輕劉備20歲。
不過歷史告訴我們
關羽和孔明都不是那種專權弄勢的人。
關羽要不忠輕而易舉,不要說半個荊州的統領,降曹操或者孫權,幾州統帥不能為?襄樊之戰正是最好證明關羽忠心不二的鐵證。
而日後的諸葛亮也是大權在握,而依然張弛有度,沒有篡奪帝位的意思。
所以關羽和孔明都可以說是 功高蓋主的人才,而這對於蜀漢來說,不過是自身強大的表現。
不存在誰無法駕馭的情況了。
那麼為什麼長達半年之久的襄樊之戰,蜀漢沒有一兵一卒的增援呢? 7月到12月
兵力問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應該是蜀漢最為強盛的時候了。
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眾萬餘人;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廬江營帥雷緒率部曲數萬口歸備;乃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以趙雲領留營司馬,備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備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備進圍成都,時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資治通鑑)。
赤壁之戰時,劉備兵力大概兩萬餘人,征南四郡時雷緒有
數萬人歸降。
劉備入西川時從荊州帶走了數萬人,反攻成都時有三萬兵甲,定西川,收成都之眾三萬。
劉備在漢中之戰前夕,大概有七萬左右人馬,但史書中未提及漢中之戰的兵力對比,但可以知道的是在平定漢中的兩年時間,劉備竭盡全力也曾向諸葛亮求援過,才勉勉強強拿下了漢中,自立為漢中王。
漢中初定,人心和兵力稍稍得到穩定,況且還得有重兵駐守漢中,所以益州想在兵力上想要給予荊州的支持,是不現實的。
此時的荊州兵力又如何呢?
權遂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
關羽盡逐之。
權大怒,遣呂蒙督兵二萬以取三郡;使魯肅將萬人屯曾陽以拒羽(資治通鑑)。
羽號有三萬人(三國志
甘寧傳)。
荊州的兵力更是沒有確切的數字,只有東吳反面的調兵有了些許答案,荊州之兵也不過數萬人。
二萬就想爭三郡,萬人就能拒關羽,而且關羽號才僅有三萬人。
可見荊州之兵最多不會超過五六萬。
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擊蜀將詹晏等及秭歸大姓擁兵者,皆破降之,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資治通鑑)。
陸遜斬獲,招納數萬也是在破降了秭歸,宜都,零陵,南郡等地最後的統計。
可以說此時的荊州益州兵力五五開,應該是正常的情況。
戰況: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三國志)。
從關羽進攻樊城開始,勢如破竹。
羽圍塹鹿角十重,襄陽隔絕不通(資治通鑑)。
直到徐晃,趙偐等部援軍趕到,射入孫權給曹操的手書,才使曹魏守軍安心,關羽開始慌亂。
在這期間,關羽除了要求劉封孟達增兵圍城之外,並沒有向他人求援過。
至於是否向成都傳過捷報?無法知道,但以關羽的性格而言,向成都接二連三的發出捷報並不奇怪,而且很有可能。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
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會羽覆敗,先主恨之(三國志
劉封傳)。
(這一段傳達的信息其實很重要,第一,關羽進攻初期便向劉封,孟達要求過增援,但此時是自助而不是救援。
第二,劉封,孟達藉口上庸初定,不能輕易動兵,拒絕援助。
第三,會羽覆敗,先主恨之.等到關羽敗亡了,劉備痛恨劉封不出兵相援,也就是說 劉備知道關羽僅有過的一次要求援兵 也是在 關羽死後
才知道的。
這點很重要,關羽死了,劉備才知道原來劉封沒有幫助關羽,所以恨之。
如果關羽向成都要求增援過,或者說劉備在關羽要求劉封增援時就知道這個情況的話,劉備會不增援?如此 劉備不去增援又沒有命令劉封增援,還有什麼理由恨劉封不增援呢?所有劉備不知道關羽求援之事!
)。
隨後徐晃曹仁等部合力擊退關羽,關羽聽聞後方被襲,退走,此時,江陵,南郡,零陵都被孫權占領。
關羽數使人與呂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週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
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資治通鑑).呂蒙使出攻心計,關羽軍毫無鬥志,繼續南逃。
十一月,漢中王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於遜。
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擊蜀將詹晏等及秭歸大姓擁兵者,皆破降之,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
孫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餘騎。
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
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資治通鑑)。
可以說這時 整個荊州包括湖北地區,大部分都被東吳所占領了,關羽從麥城向西的後路被斷,也就在劫難逃。
關羽敗得太快了,還來不及救援,就敗亡了。
其他幾個問題:一:孔明在馬超初來降和封關羽前將軍時,都有對關羽的考慮和對劉備的提醒。
但是孫權的突然背盟是孔明劉備和關羽都沒有想到的,孔明更不是三國演義中未卜先知的神;二:有很多人也提出
換防的問題,比如趙雲之類的大將替代關羽鎮守荊州,這也是辦不到的,從赤壁之戰(208年)前夕,關羽就是統領著萬於水軍,一直到敗亡,關羽獨自統領荊州各軍也長達數年(214-219),加上他的性格:羽善待卒伍,所以
統領的經驗,與士兵的關係,駕馭水軍(當時除了關羽沒人在統帥過水軍),還有關羽的能力和威望(攻襄樊證明關羽治理的能力,實力強大才敢進攻曹魏)都是沒人可以替代的,更何況駐守荊州的重任,必須是最值得信賴的人去擔當。
孔明在益州也有更多政治國家民生的問題要處理,派遣回荊州也不合適;三:劉備和孔明很信賴關羽,所以讓關羽鎮守荊州也讓他自行決定荊州事務也沒有派遣兵力增防; 四:關羽出兵攻取襄樊,是否違背了孔明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的戰略思想呢? 很多人認為 關羽沒有奉行 天下有變 這一戰略,單獨行動,導致了失敗,也使孔明的霸圖無法完成。
關羽是 獨自出兵沒有錯,(劉備沒有給予命令),但 天下是否有變 值得商榷,孔明的對策沒有說明什麼時候是 天下有變的時候,那麼關羽這時攻取襄樊的時機
把握的恰當麼?恰當!曹操親征卻失去漢中,他的野心和霸業都遭到了嚴重的阻礙,損兵折將,士氣低落。
這時在荊州發動襄樊戰役,不失為給予曹魏雙重打擊的良好時機。
使得曹操不得不再次徵調兵馬趕往襄樊戰場,而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也是關羽戰略戰術實力得到完美展現的時候,關羽在荊州的數年努力也得到了回報。
如果關羽拿下襄樊,只是更進一步確立蜀漢的根據地,將與曹魏的戰爭前線延伸到了襄樊而已。
並且可以鞏固地盤,再次等待
與益州同時出兵的 時機,所以此時的用武 個人是贊同的。
五:是否存在三國演義中的 關羽大意失荊州?,沒有,簡單的說 然羽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三國志)。
關羽的失敗也就是理數之常罷了。
初仕先主若兄弟,天地真心
突臨危難卻降敵,身置曹營
單騎沖陣勢強勁,為報恩情
一語豪邁忠主義,掛印封金
天下三分才初定,壯志凌雲
智用暴雨破天兵,水淹七軍
惜斬龐德擒于禁,華夏震驚
剛而自矜以短敗,天數常理
一代武聖終美名,萬世皆贊忠義行
勝,天下無雙,敗,天下無雙。
我們應當尊重中國歷史長河中每一位英雄,就如同我們尊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一樣,無論我們喜歡與否,至少請讓我們把這些繼承下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蜀漢關羽守荊州是錯誤
荊州據後漢書地理志有七個郡。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魏蜀吳瓜分了荊州。曹魏占:南陽郡、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東吳占: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蜀漢占: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公元210年劉備向...
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四——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最終既喪命又丟荊州
阿超聊文史:有態度地寫歷史,有品位地看文學。前三篇有興趣的也可以看一下哦。《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一趙雲沒有被「人盡其才」》《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二龐統「掛」得太早》《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三法正和劉備的...
揭秘關羽之死:被劉備和諸葛亮謀害?
一千多年來,人們對關羽丟失荊州、身死麥城,而蜀漢方面先不支援、後不救援,有種種議論。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諸葛亮計劃不周,和劉備的疏忽遲鈍。但章太炎先生不認同上述觀點,他認為:「關羽,世之虎臣,……...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看看劉備這些昏招,你覺得關羽還有可能守住荊州嗎
「關公大意失荊州」,這句話流傳千年,可仔細看看史實,實在為關羽叫屈啊。看看劉備的這些錯棋臭棋,這「失荊州」的責任,關羽最多只能算次責,主責還該記在劉備頭上。劉備對襄樊之戰嚴重準備不足214年夏,...
關羽之死:他究竟中了誰的借刀殺人計?為何必死?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
歷史上諸葛亮到底從劉備身上搶了多少功勞?
提起劉備恐怕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哭和跑,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之下劉備是個除了仁義得近乎虛偽之外,簡直是一無是處。一生東奔西跑的到處寄人籬下,自從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諸葛亮後,他的命運發生了變化,命運...
若由魏延鎮守荊州,結局會如何?東吳不敢輕敵,蜀漢不會過早衰頹
在《三國演義》之中,魏延是一個一出場就註定了結局的將領,因為魏延剛剛一上場,就被諸葛亮認定他腦後有反骨,將來必定造反,只不過劉備憐惜魏延武力不俗,這才將魏延留了下來。然而在諸葛亮死後,魏延認為再...
三國丨五虎將中唯一的一位戰略家
劉備從起家到占據荊、益二州及至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文,主要的依靠諸葛亮,武則依靠了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員大將,也即是後來人們稱作的「五虎上將」。關羽為「蕩寇將軍」、...
劉備諸葛亮不做這兩件事 荊州未必丟 即使丟了荊州關羽也未必會死
蜀漢陣營,或者說劉備集團由盛轉衰,關鍵的轉折點就在荊州丟失,夷陵慘敗不過是雪上加霜而已。現在很多人都把荊州丟失歸咎於關羽,「大意失荊州」的關羽被演義小說描寫得飛揚跋扈,正是因為關羽沒搞好內政外...
歷史新說:劉備與關羽稱兄道弟竟是假象!借刀殺人才是真目的
(標籤:劉備 關羽 蜀漢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