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大戰,關羽孤軍奮戰數月,蜀漢集團不聞不問,內中有何隱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最令人聳然動容、掩卷灑淚的情節有兩個:一、義薄雲天、武勇蓋世的關雲長敗走麥城,最終死於無名小卒之手;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秋風五丈原,空遺八陣圖!

不過,秋風五丈原的故事,人們更多的是痛感於諸葛亮失擒司馬懿時黯然長嘆的那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而關公走麥城,雖說是原因有關公自身驕橫自大,大意失荊州所致,但細究事件來龍去脈,總覺得疑點重重,似乎,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試想想,整場襄樊大戰,是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至十二月底關羽被擒殺結束,時間長達半年。

在這半年時間裡,曹操源源不斷地向樊城投入增援兵力,于禁、龐德、徐晃、徐商、呂建、殷署、朱蓋等虎臣猛將相繼奔赴戰場,甚至合肥前線的張遼等大將還被抽調;而東吳方面,孫權作為總策劃,呂蒙為總指揮,陸遜、韓當、蔣欽、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等眾多一流戰將也都傾巢出動,參予了襲奪荊州的戰役。

可是,蜀漢集團卻置若罔聞,自始至終都未從益州發來一兵一卒,一任關羽孤軍奮戰,最終走向覆亡。

為什麼會這樣?

近代學者章太炎提出了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觀點:關羽拒絕孫權兩家聯姻的請求,破壞了 「聯吳抗曹」的方針,諸葛亮要借刀殺人,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這真是石破天驚!

當代研究三國史專家方詩銘在章太炎觀點的基礎上,更提出了駭人聽聞的結論:關羽乃是蜀漢集團的柱石之一,單單諸葛亮還未必有這麼大的膽子敢置關羽於死地,真正想要要關羽死的人,乃是劉備!

方詩銘先生解釋說:關羽向來驕橫跋扈,隨著戰功累積,已不把劉備放在眼裡,並對劉備的統治形成了威脅。

故劉備必欲除之而後快。

另外,劉備自認年事已高,生怕自己去世之後,兒子劉禪控制不了關羽,一旦禍起蕭牆,畢生創建起來的功業就要付之流水,所以對關羽坐視不救,一任其自生自滅。

所謂一石驚起千層浪。

章太炎、方詩銘的新銳觀點對傳統觀點形成的衝擊非同小可,他們敢想、敢說,博取了無數眼球,收穫了許多點讚。

然而,點讚是點讚,他們的觀點恐怕還是站不住腳的。

不說別的,單說關羽之死對蜀漢集團造成的影響,那簡直是窩心一腳、致命重創。

本來,諸葛亮《隆中對》里已講得相當清楚,荊州乃是蜀漢集團爭霸天下的資本,一旦喪失,「興復漢室」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圍繞荊州,劉備和孫權互相扯皮,文斗、武鬥、陰謀、陽謀、明爭、暗奪。

孫權在劉備剛取益州時,乘其無暇顧及荊州,興兵攻占了荊州的長沙、零陵、貴陽三郡。

劉備急得直跳腳,也不管自己在益州立足未穩,親率五萬大軍到公安要與孫權開戰。

此事雖然因曹操進攻漢中而攪黃,但劉備對荊州的重視已不言而喻。

而在荊州丟失後,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勸阻,押上自己的全部賭本,全面與孫吳開戰,最終弄得血本無歸,魂斷白帝城。

所以,說諸葛亮和劉備為了除掉關羽而慷慨奉上荊州作為陪葬品,絕對是扯淡。

再有,從《三國志》交待劉備與關羽的關係來看,兩人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實在看不出劉備有厭惡和憤恨關羽之心。

而由諸葛亮《隆中對》中所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劉備就一直把關羽當成了執行此策的「上將」,對關羽視如肱股手足、倚若長城。

推一步說,劉備真的是猜忌關羽,擔心自己過世之後兒子劉禪難以駕馭,但他的蜀漢大業,才初具雛形,正是用人之際,遠不到缷磨殺驢的環節,殺關羽,簡直是自絕經脈。

一句話,說劉備想借刀殺關羽,於情、於理、於利都完全說不通。

所以,關羽身陷絕境之時,劉備並非不聞不問不理,實際情況必是急如熱鍋上的螞蟻。

劉備未能出兵救援,實有難言之隱。

襄樊大戰持續時間長達半年不假,但此前劉備正在漢中苦戰曹操,雖說苦戰之後拿下了漢中,但兵疲師老,且漢中與襄樊相距甚遠,以劉備不可能在襄樊大戰之初向襄樊投入兵力。

再者,襄樊大戰初期,關羽連戰連捷,斬龐德,降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驚嚇得曹操一方有人提出了遷都的想法。

形勢既然這樣好,劉備還想不出要增援的理由。

另外,曹操雖然撤出了漢中,但曹操手下驍將張郃仍駐紮在陳倉,雄踞一側,虎視眈眈。

劉備實不敢掉以輕心,必須安排重兵把守。

所以,劉備絕對不會急巴巴的驅動自己的疲憊之師千里增援襄樊。

不過,形勢的變化出乎人意料。

就在關羽與曹操打得不可開交之際,孫權竟然從背後捅刀子,計襲取烽火台,招降了江陵、公安兩城。

這個時候,關羽大本營已失,敗局已經註定。

當然,從時間上說,此時離關羽走麥城尚有兩個多月。

但前面說了,漢中還要兵力駐守,而益州局勢也不能讓人放心。

劉璋舊部口降心不降,群下暗流涌動。

而益州西南的少數民族也居心叵測,不可不防。

即益州必須要有足夠的兵力留守。

這麼一來,劉備可調之兵就非常有限了。

但這還不是主要的。

最難的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劉備的援兵如果走陸路,實在無路可走,舉步維艱。

而且,剛占領不久的上庸、西城、房陵三地,又被孟達降獻了曹魏。

所以,走陸路只能是徒損軍力、空耗時間,改變不了關羽被斬的命運。

水路方面,呂蒙偷襲了南郡後,已派陸遜占領秭歸、枝江、夷陵,徹底堵死出川入荊的峽口。

劉備要是堅持走水路,結果只能是與孫權全面開戰。

想那孫權立意要取荊州,已是深謀遠慮,謀定而動。

劉備從益州發來的有限兵力,只能是白白送死。

而且,這麼做,還會助推孫權與曹操結盟。

到時,作為三足鼎立中最弱一方的蜀漢集團,只能是自取滅亡了。

戰局已不能挽回,襄樊大戰漸趨尾聲,作為一代梟雄的劉備,最終只能是忍氣吞聲,咬碎牙齒和血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古懸案:諸葛亮有沒有借刀殺關羽?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

襄樊之戰到底是孫權背盟,還是關羽作死?

歷數三國時期幾次大的戰爭,尤其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吳國對蜀國,往往取得勝利;蜀國對魏國,往往取得勝利;魏國對吳國,往往取得勝利。一言以蔽之,魏蜀吳三方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實...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關羽之死真的是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嗎?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建安24年即219年冬,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在臨沮被殺,結束他的傳奇的一生。章太炎和朱子彥的觀點一出,很多人都趨炎附勢,一時間把關羽之死歸結於劉備和孔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