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丨五虎將中唯一的一位戰略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從起家到占據荊、益二州及至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文,主要的依靠諸葛亮,武則依靠了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員大將,也即是後來人們稱作的「五虎上將」。

關羽為「蕩寇將軍」、「前將軍」;張飛為「征虜將軍」、「右將軍」;趙云為「牙門將軍」、「翊軍將軍」,並「掌內(宮內侍衛)事」,後主劉禪時,又為「征南將軍」(後「遷(調任)鎮東將軍」);馬超為「平西將軍」(後遷為「驃騎將軍」)、「左將軍」;黃忠為「討虜將軍」(後遷「征西將軍」)、「後將軍」。

《三國志·蜀書》將這五位將軍合傳為《關張馬黃趙傳》(第三十六卷),放在了《諸葛亮傳》(第三十五傳)之後,並將此二傳緊緊地放在了「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和二帝之妃子傳的後邊,其用心是很良苦的。

它體現了作者陳壽認為在蜀漢中除了皇帝、后妃外,最重要的就是文臣諸葛亮和這五位武將了!

歷史上,關張趙馬黃這五位上將的共同地方,是他們都作戰勇猛、武藝超群,並且都為劉備、蜀漢立下過重大的戰功。

當時人對他們的這些特點即有過很高的評價。

周瑜對孫權說:「關羽、張飛熊虎之將」,程昱與郭嘉也都稱:「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也。

」對於趙雲,劉備稱讚他的武勇:「子龍一身是膽也」;蜀漢後期的大將姜維也說他對於蜀漢「勞績既著」「功效可書」。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則讚頌為「趙雲強摯壯猛」。

關於馬超,當時曹操就很畏懼他,說:「馬兒(馬超)不死,吾無葬地也」;諸葛亮則稱讚他:「孟起(馬超,字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

」黃忠在「五虎將」中年紀最大(關羽稱他為「老兵」),但作戰時卻「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陳壽);南宋名臣程公許也稱讚黃忠「智勇絕倫,足以當一面」。

但是也必須說,在「五虎將」中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只是蜀漢所倚重的勇武上將、名將。

他們都是靠著劉備、諸葛亮的安排、調遣,去攻打城池、衝鋒陷陣或者獨當一面。

從史書記載中,從來沒有看到過他們從戰略的高度對劉備、諸葛亮提過任何軍事的或是政治的建議。

關羽是「五虎將」之首,又獨鎮荊州,不能說劉備對他的能力、才華不予看重。

但是,正是關羽在三國鼎立中「孫劉聯盟」對抗曹操這個根本性的「戰略」上不懂得或者至少不夠重視,最後引來了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致使在關鍵時候丟掉荊州。

荊州的失守不僅引起劉備出兵攻打東吳,以致彝陵大敗,使蜀漢軍隊損失了八萬多人,而且從根本上使得諸葛亮在《隆中對》里為劉備設計的戰略大計遭到了破壞。

(《隆中對》為劉備的戰略設計是:「將軍若跨有荊(州)、益(州),……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後來,蜀軍單弱、又無荊州之地,諸葛亮只有從漢中一路出兵,以攻隴西,所謂「六出祁山」,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對此有很好的評論:「吳、蜀之好不終,關羽已死,荊州已失,曹操以(因此)乘二國之離」,遂使得「諸葛之志不宣」,「關羽安能逃其責哉!」

「五虎將」中也有既是勇猛的武將,但同時又很懂得戰略大計的人,他即是趙雲。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他往往都是在涉及到蜀漢存亡的時刻,大膽地向劉備提出自己的主張。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入川後與劉璋決裂,命令原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的諸葛亮、趙雲、張飛等率軍溯江而上,以為支援。

諸葛亮等入川後一路上平定郡縣,後分兵兩路,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今四川瀘州市江陽區)、犍(qián)為(今四川樂山市)等郡,第二年與劉備及諸葛亮軍在成都會合,攻下成都,從此占據了原劉璋的益州。

這時,劉備非常高興,封趙云為翊軍將軍。

《三國志·趙雲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說:「益州既定,時(當時劉備手下人)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趙)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指曹操)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lí,憂患)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先主(劉備)即從之。

趙雲的這一番話和建議有兩層意思:一是說,現在才剛剛打下益州,真正的敵人曹操還在那裡虎視眈眈,遠未到軍勝國安,這時如果諸將即分土分田、各住豪宅,誰還會再專心地去打仗啊,這是很危險的;他引霍去病的話進一步說明只有完全消滅了國賊,才可以真正「求安」,「須天下都定」,大家才可以「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一是說,現在益州人民剛剛經過戰亂,已經殘破、苦難不堪,再奪去他們的田宅,他們便無法生活下去,必然對劉備怨恨,只有歸還他們的田宅,「令(其)安居復業」才能得到蜀民的歡心擁護,並可以正常的徵調賦役,以固國本。

幸虧趙雲和劉備手下人(包括諸將)不同,在勝利的面前站得高遠,又被劉備採納,才避免了劉備入蜀後可能釀成自己軍隊瓦解、又遭蜀人反對,在益州根本站不住腳的後果。

後人對趙雲此舉評價很高。

元代郝經在《續後漢書》中說:「雲尤識慮經遠」,與諸猛將相比,「壯而不疏,每進忠益」。

明代沈國元在《二十一史論贊》中也說:「趙雲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名將律之。

」鍾惺在《史懷十七卷》中更是稱讚:「觀(趙)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認為趙雲不僅僅是一員猛將,而且是能夠識大局的治國重臣。

另一件突出的事,是在公元221年,關羽失守荊州、被殺,此時劉備已經稱帝,建立蜀漢,「先主(劉備)念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劉備完全是一時的衝動,而置諸葛亮早先在隆中定下的「聯吳抗曹」戰略大局於不顧的魯莽行為。

後來事實也證明了劉備的決定是錯誤的,彝陵一役損失八萬多人,自己也憂傷成疾病死於白帝城。

就是在這極其關鍵的時刻,包括諸葛亮在內無人敢於對劉備加以勸說,而只有趙雲出來頂著其「盛怒」,大膽陳言。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記載說:「孫權襲荊州,先主(劉備)大怒,欲討(孫)權。

(趙)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曹)操身雖薨,子(曹)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先主不聽,遂東征。

」趙雲這一諫言是在劉備「盛怒」時對劉備講的,它不僅反映了趙雲在蜀漢危亡關鍵時刻對大局、戰略的清醒認識,而且反映了他敢於不顧劉備「盛怒」,進諫忠言的忠誠和膽識。

後人對趙雲的這一舉動評價也是非常高的。

宋代蕭常在《蕭氏續後漢書》中認為趙雲此一「舍吳而專事(治)魏」的謀略,「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

朱黼(fǔ)在《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中,論到趙雲的此諫:「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很惋惜劉備未能聽從趙雲的意見,說:「向令先主(劉備)……聽趙雲之言,輟(chuò,停止)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於許、雒(洛),而徒流於猇亭(今湖北宜昌市下轄區,蜀吳彝陵之戰即發生於此)乎?」直到清代乾隆皇帝提起此事,還大加感嘆地說:「使如趙雲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曹操、曹丕),漢事未必無成!」

後世依據正史,說「(趙雲)光明洞達,可為濫賞之戒。

觀(趙)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這應該是對歷史上趙雲的恰當而公允的評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蜀漢「五虎將」的真實排行

拙作《戲說三國第二勇將》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和熱議,但該排序畢竟根據《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推理,並主要按照相互交鋒的回合數進行比較,戲說成份較濃。那麼,歷史記載是怎樣的情形?尤其是對大家最感興趣的蜀...

劉備心中,有誰能和關羽、張飛相提並論?

劉備和關羽、張飛恩若兄弟,早起一起打天下,同甘共苦,大家都知道,後來,《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劉備說,如魚得水。這能說明,在劉備心裡,諸葛亮能和關羽、張飛相提並論。其實,還有一個人可以和關羽、...

歷史千人冊(281-290)

281、關羽(?-219) 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早年隨劉備起兵,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後守下邳(今江蘇邳州南)。東漢建安五年 (200),為曹操擒獲,授偏將軍。在官渡之...

國士無雙---屬於趙子龍的傳奇

先前我讀《三國演義》,就很佩服趙雲的嚴謹和英勇,他是我心中的英雄:白袍白甲,白馬銀槍,馳騁沙場。細讀《三國志》後,我對他的人品更是稱讚不已。雖然他的地位還不足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同列,甚至...

真實的趙子龍,並非評書演義里的那樣

先看看評書演繹里的趙雲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

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

五虎上將:一個流傳千古的謊言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面,提及劉備的手下名將時,首屈一指的當屬勇猛威武的五虎上將。劉備在平定益州之後,開始對底下將領進行冊封,先後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冊封「五虎上將」。但是這個被《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