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歷史上是誰給魏延的頭上安上了反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絡配圖

《三國志》說,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

從劉備力排眾議否定張飛而任命魏延為漢中守將上看,劉備的確對魏延的能力是持肯定態度的,也充滿了信任。

諸葛亮北伐,魏延曾建議兵出子午谷,孔明沒有採納,並限制他的兵權,因此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但是他依然顧全大局,沒有做出違背蜀漢的事情,孔明死後,別人都以他的臨終遺言行事,唯獨魏延道出了自己與眾不同且見解獨到的觀點:「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這句話無疑挑戰了蜀漢上下的「個人崇拜」意識和政策劃一的觀念,可謂石破天驚。

孔明臨終曾經交代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一旦自己身死大軍可速退,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便自發。

這說明孔明早已料到魏延會有意見,但是他並未要求除掉魏延,馬岱在魏延營中潛伏也只是小說的虛構。

楊儀本是荊州主簿,後來投奔劉備,劉備死後,他隨孔明北伐任臣相參軍長史,孔明出兵常以魏延為大將、楊儀為軍需後援,但是兩人的矛盾也讓孔明極為頭痛,什麼矛盾呢?其實就是互不服氣,魏延心高氣傲很多人都避而遠之,而楊儀自恃寵信言語沒有節制,連蔣琬他都看不起更不畏懼魏延,開會的時候兩人常常爭吵,魏延拔刀楊儀大哭,兩人由此產生嫌隙勢如水火,而孔明又未及時化解,所以鑄成大錯,最終魏延被斬,楊儀自殺。

魏延與楊儀交惡其實還是人民內部矛盾,大軍撤退的時候魏延要求費禕與自己一起駐守,費禕說,我幫你去給楊長史說說,他不懂軍事,必然會答應。

說罷上馬而去。

等到魏延派人去觀察時,楊儀早已帥大部隊回程了,魏延有種被欺騙的感覺,所以怒髮衝冠截住楊儀歸路。

後主對楊、魏互相上表說對方反叛感到頭暈,就問董允和蔣琬,董、蔣都力保楊儀而排斥魏延。

但事後查明,他們的這道選擇題做錯了,《三國志·魏延傳》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原來魏延並無反意,只是想除掉楊儀而已。

倒是楊儀本以為自己可以代替諸葛亮,沒想到諸葛亮認為他「性狷狹」秘密指令蔣琬接班,楊儀大失所望對費禕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誰有反骨?此說一語中的。

魏延是一名難得的猛將,是諸葛亮北伐的得力助手,兩人雖有軍事上的分歧,但諸葛亮從無加害之意,相反還非常重用魏延。

劉備在時,魏延只是漢中太守、鎮北將軍,諸葛亮執政將魏延的官爵提拔到了極致,先後封都亭侯、南鄭侯、前軍師、征西大將軍,並假節,即使魏延與楊儀不睦,諸葛亮也「不忍有所偏廢」。

蜀漢是三國中地盤最小勢力最弱的國家,諸葛亮又連年北伐,如果政治上沒有高度的統一與和諧那是萬萬不行的。

劉備死後,蜀漢大小事宜咸決於亮,諸葛亮成為實際的執政者,他的治國方針也是有口皆碑,處事大公無私,北伐萬眾一心,治國道不拾遺,可以說,政治清明沒有雜音,就像我們經歷過的六七十年代一樣,遍地「紅寶書」「萬歲」不離口,在這種情況下,要麼魏延脫穎而出,要麼就是違背了「既定方針」,背上叛逆的罪名。

一句話,魏延頭上本無「反骨」,而是硬生生被人安了上去,這一點,蜀漢君臣都有責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探案:魏延到底是怎麼死的?

作者:於是乎v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這起案子的主要涉案人...

假如魏延投降魏國,結果會如何?

魏延作為蜀漢大將,死的非常可惜,當然,也很冤枉,實際上,只是魏延和楊儀內部的政見分歧,不是造反,但魏延被楊儀派遣馬岱斬殺,確實很不應該,魏延絕對是冤枉的,蜀漢這麼做,也是自毀長城,本來後期就缺大...

蜀漢大將魏延之死,罪責應該歸咎於他

魏延是蜀漢的軍事名將,他善於養兵,又能征善戰,從一屆小兵(部曲)官至牙門將軍,然而卻死於非命,舉家上下更是被夷平。那麼,魏延究竟有什麼罪大惡極,導致落得如此下場?

冤死鬼魏延,三國後蜀漢時代第一猛將

提起魏延,多數人可能認為這個人是個叛將,最後被諸葛亮死後還設計斬殺,其實這裡面是有很多的誤會和曲解。魏延可以算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也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攻下漢...

魏延的叛變實乃千古奇冤

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武鄉侯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彌留之際留下密計,楊儀、馬岱依計行事,成功誅殺"謀反"的魏延。那麼魏延是真的想謀反嗎?孔明的後事安排: 姜維入帳,直至孔明榻前問安。孔明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