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真有「草船借箭」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號伏龍,亦稱「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屬山東臨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諸葛亮還是個多面手,他不僅政治、軍事上的手段讓天下群雄畏忌,還在文學、書法方面有著鑽研,除此之外,他還是個發明家,作木牛流馬、孔明燈及連弩等用於行軍打仗(木牛流馬、連弩均已失傳)。
吳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極力塑造諸葛亮「智絕」的形象,在他身上附會了很多表現「智」的事件,所謂「草船借箭」便是其中之一。
現在,就讓我們回溯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來探討「草船借箭」的由來及其產生的歷史背景,感受那個時代的豪傑們「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風發意氣。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忠實地記述著發生在三國時期的某些真實的歷史事件,而《三國演義》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將那段歷史以文學的手法表現出來,《三國志》里很多的事件在時間、地點,甚至是人物上發生了變化。
三國時期,吳侯孫權曾真正意義上的「借」到了敵方的箭支,此事發生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孫權與曹操在濡須(今屬安徽無為縣)一帶擺開陣勢,兩虎相爭。
東吳與曹操相比,畢竟勢弱,在屢次挑釁沒有得到曹軍反應之後,便搞不清曹操的虛實。
孫權以吳侯之尊,親自帶人前往戰場窺探曹營,被曹操探子發現,但因為孫權尚未上岸,難以擒獲,曹操便下令,以亂箭擊之。
孫權因身在船艙,幸免於難,但箭支奇多,單面受箭竟然傾斜得似要傾覆,孫權急中生智,命人將船轉過一面,兩面受箭才逃過了船毀人亡的下場。
吳侯回到東吳後,命兵士取下箭支,尚可「二次」利用,雖是無意,卻得了許多箭支。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但更確切一點來講,應是「探敵得箭」。
吳侯孫權「探敵得箭」,與「草船借箭」之事相去甚遠。
首先,孫權此行是為探察敵情,並非有意前去「訛箭」;其次,船身兩面受箭,目的是防止船隻傾覆,而非為使另一面也插滿箭支滿載而歸。
孫權並非有意在此事上擺曹操一道,這是「智」所不及,意外而已。
此事見於魚豢《魏略》記載,「權(孫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
魚豢,曹魏時郎中,其所著《魏略》,這些事件與魚豢生活的時代相同,故由他所記述,可信度極高。
魚豢對魏極為忠心,這一點,從魏亡後魚豢堅決不做晉朝之臣可見一斑——既然如此,魚豢自然不會在曹操與孫權開戰時反而讚揚敵人,但曹操箭擊孫權,的確為東吳帶來益處,應是史實。
裴松之作著《三國志》時,所引用的史料,以《魏略》數量為最。
後人贊其「魏氏別史五家,蓋可與陳壽《志》參考而互見者,亦一時記載之雋也。
而魚豢典略,特為有筆力。
」古來學者一致認為「殊方記載,最為翔實」,也肯定了《魏略》在史料中的地位。
有關草船借箭的第二條線索,來自唐肅宗時期的雍丘(今屬河南省杞縣)城守張巡。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令狐潮率叛軍數萬人猛攻雍丘,此時的雍丘城內,守軍僅千餘人。
雍丘地處偏僻,城內物資儲備不足,在多次粉碎叛軍的進攻之後,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張巡以夜色為掩護,以繩索將草人墜下城牆,令狐潮方面不知有詐,萬箭齊發之下,虧了數十萬支箭。
此事見於《新唐書·張巡傳》記載:「城中矢盡,巡(張巡)縛藁為人千餘,被黑衣,夜縋城下,潮(令狐潮)兵爭射之,久,乃藁人;還,得箭數十萬。
」
這兩次借箭,都與《三國演義》之中描述的諸葛亮草船借箭有著明顯的差別,張巡之戰乾脆發展到了攻堅戰上,而孫權的「行徑」,也與諸葛武侯的「智商」相去甚遠,但僅是如此,我們尚不能斷定草船借箭之事一定沒有發生,我們還需要證據。
從記載三國時期的史料來看,我們鮮少能夠找到與諸葛亮有關的借箭之事的記載,退一步來講,就算是宋、元朝之流的歷史平話小說中,諸葛亮也不是借箭一戲的主角。
宋、元時期,歷史故事逐漸進入話本的「題材庫」之中,以借箭一事為例,此時的主角兒已經變成了周瑜,沒吳侯孫權什麼事兒了,而在智慧這一項「技能」之上,也有突出,即「謝丞相箭」這句話的出現。
在宋、元人的眼中,借箭已經變成了有預謀的軍事行動,這一段故事,以宋元時期的《三國志平話》中的描述最為傳神:「周瑜用帳幕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邊。
移時箭滿於船。
周瑜回,約的數百萬支箭。
周瑜喜道:『謝丞相箭。
』曹公聽了大怒。
」《三國志平話》在原有的歷史事件上做了較大的改動,首先是主人公的變化,其次是地理位置,自濡須(安徽無為縣境內)移到了赤壁(今湖北省赤壁),空間跨度上達到上千里;再次,便是將戰役發生的時間進行了挪移,自建安八年改動為建安十三年——雖然經過了這一系列的改動,但這仍不是我們熟知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故事中周瑜的船上尚無草垛,更談何草人?而在宋代初期,甚至沒有提到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軍事行動,離所謂「神機妙算」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綜上所述,歷史上沒有真正的草船借箭之事,更與諸葛亮扯不上關係,那麼羅貫中為什麼要創作出這「用奇計孔明借箭」之事呢?這要從作品的基調來看。
《三國演義》「擁劉反曹」的傾向已是眾所周知,另外兩大陣營的人物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作者的「打壓」,所謂「草船借箭」,不過是這眾多深具「擁劉反曹」性質事件其中的一件罷了。
最後,草船借箭在現實中也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試想,滿船的草,曹軍要是射過來火箭呢?
所謂的草船借箭,是由兩件事拼接而成,與諸葛亮毫無關聯
歷史上並沒有草船借箭這回事,但是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在歷史上找的到原型。草船借箭在歷史上找的到兩個原型,這兩個故事的時間跨度也非常大,一個在三國,另一個在唐朝。在三國的故事中,孫權是"草船借箭"的男...
歷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主角不是諸葛亮,我們都被羅貫中騙了
三國演義裡面很多家喻戶曉的故事,其中草船借箭更是把諸葛亮提升到料事如神的地步。根據三國演義所寫:赤壁之戰期間,周瑜借軍中缺乏箭為由,讓諸葛亮造箭,並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一眼識破這是周...
草船借箭真實發生在三國歷史上!卻和諸葛亮無關!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精彩的故事,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熟悉,不需多言,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部文學作品,很多事情都與歷史有很大出入,小說中諸葛亮的很多故事也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其實,在《三國演義...
最歷史 還你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假,此人「草人借箭」卻是真
真正了解過正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橋段其實是作者羅貫中杜撰出來的。草船借箭的真正主角卻另有其人,而且,在唐朝還發生了一件真實的「草人借箭」。
三國第一牛人諸葛亮「草船借箭」?其實不是諸葛亮,主角竟是他!
「草船借箭」是三國中最經典的橋段之一,諸葛亮被周瑜刁難,借大霧駕草船向曹操借箭;如此的膽略,這樣的料敵制勝,也恐怕只有三國第一牛人諸葛亮能做這樣的事了。
原來草船借箭是這麼來的!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草船借箭」,也是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那麼,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呢?專家告訴我們,在各種史料的記載中,並沒有找到關於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記載。但草船借箭卻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
草船借箭空城計都是假的?——看正史《三國志》如何評價諸葛亮
多年來,中國人了解三國時期的人物,往往都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各位看官們要知道,《三國演義》只是建立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和人物背景基礎上的杜撰,其中的故事有真有假,而真正能代表三國時期正史的...
「草船借箭」真的是諸葛亮「借」的嗎?
提到中國歷史,就不得不提到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漢朝樹立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尊嚴,也是那個時代的世界最強音,更一舉奠定了「漢人」的名字。東漢末年,漢朝國勢衰弱,強漢時期的輝煌不復存...
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在哪裡你知道嗎?在河南省開封市的杞縣
以下是百度百科中對《草船借箭》的解釋:《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里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
「草船借箭」諸葛亮到底借的是誰的箭
諸葛孔明在赤壁大戰前夕「草船借箭」,無疑是羅貫中名著《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羅貫中藉此充分展示「半仙」諸葛亮的料事如神。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未「草船借箭」,羅貫中大概是嫁接三個藍本於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