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假歷史騙了多久?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的故事講的是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大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智謀高於自己,恐日後對東吳不利,欲除之,便讓諸葛亮在十日內造十萬支箭。

諸葛亮立即答應,提出三天便可完成,並立了軍令狀。

周瑜為了使陰謀得逞,故意拖延材料供應,到時候就可按未完成任務的罪名將諸葛亮除掉。

但諸葛亮不慌不忙,他只請魯肅暗中為其準備二十隻船,每船軍士三十人,船上以青布為幔,兩側束草人千餘。

第三日清晨,大霧漫江,孔明請魯肅來到船上,下令二十隻船冒著濃霧向曹操駐地江北使去。

到了曹營附近,諸葛亮令船隊一字排開並擂鼓吶喊。

曹操聞報令千萬弓弩手萬箭齊發,以擊退敵軍。

到了濃霧消散,諸葛亮才下令返回。

此時,二十隻船上的草人已插滿十萬支箭,諸葛亮以其過人的智謀使周瑜的陰謀破產。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人們無不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嘆服,以致不少人幾百年來大都認為歷史上確有其事,對其深信不疑。

然而這個只是羅貫中的創作,在三國歷史上並無此事。

不過「草船借箭」故事的形成,也並非空穴來風,有些類似的情節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只不過時間、空間與人物不同而已。

(圖)諸葛亮

其實在三國時期真的有用船借箭的事,但其主人公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且在時間上(提前了五年)、空間上(從皖南地區移到赤壁)及事件發展過程上都有極大差異。

據裴松之注《三國·吳書·吳主傳》上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交戰於濡須,一天「(孫)權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一面受箭,箭鈞船平,乃還。

」(引自《魏略》)。

這是三國時期以船借箭的歷史記載,但很顯然,孫權並非預先規劃「借箭」之事,只是他審時度勢,跟戰場變化而採取的策略,才有了「草船借箭」故事的雛形。

到了宋代,隨著市井生活的發展,興起了話本這種文學形式。

她是宋元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

以人們日常的白話為主,融合部分文言,穿插一些古典詩詞。

其語言生動、潑辣,富於表演力,在後世發展為說書藝術。

話本的內容上也多有歷史演義故事,自然也少不了三國。

而且三國在當時就得到了民眾的歡迎,蘇軾就說過「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輒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描繪了人們聽三國的場景。

在宋元時期的講史話本當中,關於三國最有名的莫過於《三國志平話》。

而這個話本也提到了一個「以船借箭」的故事。

可這次的主角不是歷史上的孫權,而是他的大將周瑜。

且故事發生地已經變成了赤壁。

《三國志平話》上稱「周瑜用帳幕(遮住)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面。

移時箭滿於船。

周瑜回,約得數百萬支箭。

周瑜喜道:『謝丞相箭。

』曹公聽得大怒。

」可見到了宋元時期,「草船借箭」的故事已經跳出了歷史真實,有了藝術加工。

故事發生的時間被移植到了赤壁之戰,也從歷史上孫權的隨機決斷,變成了周瑜本人的事先安排。

此外,故事的結局也跟《三國演義》類似。

而從作者(不詳)讓周瑜「以船借箭」看,也多少反映了當時人對於周瑜的認可,這和後世人的看法頗有不同。

只是無論是歷史上的孫權還是宋元話本里的周瑜,雖然都用船從曹操那裡借箭,但很顯然並沒有出現草人的情節。

草人的出現,或許是羅貫中根據歷史上的一場慘烈戰爭中,草人借箭的情節所受到的啟發有關。

話說唐天寶十四載,唐蕃將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安史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各地官軍落荒而逃。

時任真源縣(今河南鹿邑)令的張巡並沒有隨大多數官軍逃走,而是率軍前往雍丘縣(今河南杞縣)拒敵。

此時,雍丘縣令令狐潮投降叛軍的企圖被當地吏民得知,他們趁令狐潮出城之機,緊閉城門,拒其入城。

張巡遂率千餘將士據城堅守。

不久,令狐潮和叛軍李懷仙等合兵四萬進攻雍丘。

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張巡從容組織抵抗。

雙方血戰兩個多月,叛軍付出了極大傷亡,仍無法攻陷雍丘。

但守城部隊也由於長久作戰用光了箭矢,嚴重影響守城戰鬥。

張巡對此苦思冥想了很久,仍拿不出解決方案。

一天,他到軍中視察,看到一兵士正躺在稻草上休息。

他走到兵士跟前,那名兵士嚇得站了起來。

此時,張巡的眼光從稻草上一掃而過,頓時靈光一閃,心中已有了主意。

他立即命兵士扎了一千多個草人,並給草人穿上黑衣,繫上繩子。

到了晚上,在張巡的指揮下,城頭上鼓聲大作,兵士緩緩地將草人從城牆上放下去。

這時,叛軍大營的巡哨士兵發現城牆上有異常,馬上報告了令狐潮。

令狐潮出營察看,他借著月光望去,果見有不少唐軍從城頭沿著繩索而下,由此判定張巡乘夜襲營,於是下令弓弩手萬箭齊發。

城上的唐軍士兵不斷地把草人放下又拉上,如此這般一直到天亮。

此時,令狐潮才發現「唐軍」原來是稻草人,只好下令停止射箭,帶著白白浪費十萬支箭的悔恨回到營中。

幾天後的晚上,叛軍又看到唐軍沿繩索而下,有了上次教訓的叛軍認定此乃張巡故計重施,遂笑而不備。

然而,他們高興得太早了,這次,張巡命五百兵士從城頭順繩索而下,乘敵不備殺向敵營。

叛軍大營頓時大亂,士兵死傷無數,令狐潮在慌亂中燒毀營寨,率軍撤退十餘里,雍丘之圍暫時得到了緩解。

張巡利用草人從安史叛軍那裡借箭,這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人們無不為他精彩的謀略所折服。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有明顯的「尊劉」傾向,而作為蜀漢宰相的諸葛亮被他塑造為「智慧的化身」。

因此他在《三國志平話》基礎上,將「以船借箭」的主角從周瑜換成了諸葛亮,並可能借鑑了張巡的「草人借箭」的故事,將其移植到作品中,才有了今天我們耳聞能詳的「草船借箭」故事。

從孫權「以船借箭」的歷史,到宋元話本周瑜的借箭,再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草船借箭」。

我們可以窺見中國歷史故事在民間演變的方式,有些普通的歷史事件,經過民間流傳,文人加工。

移花接木插入一些精彩的歷史故事,使演義情節更加生動,人物更加豐滿,從而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故事。

同時也能看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各種古典名著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這是四大名著等大作長盛不衰,得到古今中外人們喜愛的重要因素。

作者:鼓浪隱士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草船借箭是虛構的,他的草人借箭卻是真事!

草船借箭是虛構的,他的草人借箭卻是真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半年後潼關失守,唐玄宗聞訊逃出長安後,安祿山叛軍攻進長安。唐軍大將郭子儀、李光弼聽到長安失守,不得不放棄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

「草船借箭」諸葛亮到底借的是誰的箭

諸葛孔明在赤壁大戰前夕「草船借箭」,無疑是羅貫中名著《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羅貫中藉此充分展示「半仙」諸葛亮的料事如神。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未「草船借箭」,羅貫中大概是嫁接三個藍本於諸葛亮...

原來草船借箭是這麼來的!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草船借箭」,也是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那麼,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呢?專家告訴我們,在各種史料的記載中,並沒有找到關於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記載。但草船借箭卻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