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五個傳奇故事,跟心學宗師學做人與做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他的一生都是傳奇,年少叛逆卻成大器,一介書生卻能用兵,更能創立心學,影響直至五百年後。

今日與大家分享王陽明的幾個傳奇故事,讓我們跟著心學大師學習做人與做事。

少年立志

王陽明的大名叫做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小時候,王陽明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見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當然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

」只見這四尺孩童反駁:「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聖賢!」這一句話,就奠定了他以後要走的路。

後世有人這樣評價: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之一相,張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賢,王陽明是也。

感悟:《論語》中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立志一定要高遠,王陽明早在孩童的時候就立志做聖賢,的確有聖人的氣概。

機智脫險

1505年,正德皇帝繼位。

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風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無道,整天與一幫太監混在一起,遊山玩水,酗酒逞強,把朝政當兒戲,只聽任劉瑾等宦官胡來。

劉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壞,凡有良知的官員都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員選擇了趨炎附勢。

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員戴銑、薄彥徽等20多人上書正德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伙人,結果反被打入死囚大牢。

當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出於義憤,冒死和其他人一起上書為這些官員辯護,請求釋放他們。

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極不耐煩地對劉瑾說:「這些小事就不要煩我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劉瑾此時正對王陽明等人恨之入骨。

他當即下令,將王陽明重打四十大板,謫遷至貴州龍場,當一個沒有品級的驛丞。

儘管這樣,劉瑾仍不想放過王陽明,他暗中派人尾隨王陽明,準備在途中將他害死。

王陽明行至錢塘江,遇到了劉瑾派出的殺手。

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並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邊,製造了投水自殺的假象。

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為真,在錢塘江中四處尋找屍體,還在江邊哭吊了一場。

王陽明潛逃到福建,想隱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擔心影響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設法避過追殺,到貴州赴任。

後來劉瑾倒台,王陽明被重新起用。

感悟:懂得明哲保身不難,難的是懂得什麼時候挺身而出。

身處困境,立於讒徒圍攻,陽明處處掣肘,但他並沒有因此屈服,而是不露危懼之情,與奸臣鬥智,盡力改變局勢,如此堅毅,令人欽佩。

王陽明《啾啾吟》中說「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王陽明的一生,光明磊落,「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真正踐行了知行合一的大境界。

龍場悟道

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心學的基石,並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

倘若不經此「大徹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

話說王陽明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後,發配到龍場,一住便是3個年頭。

王陽明慘遭此禍,心境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

他由繁華、恬靜、文雅、舒適的萬戶京城,陡然飄落到偏僻、荒涼、寂寥、冷漠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跌入萬丈深淵。

他自知無處申冤,萬念俱灰,唯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於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惚惚,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

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

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

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

在此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一線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

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走上一條艱苦、獨特的道路,從而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成為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

龍場在萬山之中,「書卷不可搗」,於是他默記《五經》要旨,但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學。

這一改變,使他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解經」、「為經作注」的窠臼,探索到人生解脫之路。

王陽明在龍場附近的一個小山洞裡「(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躁轉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

在龍岡,他寫成了《五經臆說》,以其極富反叛精神的「異端曲說」向程朱理學發起猛烈轟擊。

謫居龍場3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質無華的「夷民」,他們非親非故,卻能拔刀相助,為他修房建屋,幫助他渡過難關。

這與京城中「各搶地勢、鈎心鬥角」的情況相比,有如天淵之別。

他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頓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千古龍岡漫有名」,這是王陽明謫貶龍場期間所寫的一個詩句,用以懷念和讚頌三國時的諸葛亮。

如今,這一詩句卻成了後人對他的讚譽與緬懷。

龍岡,被人們譽為「王學聖地」,因王陽明而名揚四海。

天下的王學,無論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粵閩諸學派,抑或是日本的陽明學、朝鮮的實學以及東南亞、歐美的王學,尋根溯源,都以貴州為淵藪,以龍岡為始發地。

感悟: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龍場的確時間具有特殊意義的地點。

在這裡,王陽明大徹大悟。

他悟道了什麼?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

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王陽明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

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脫衣審案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被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

在龍場期間,有一次,王陽明捕獲了當地的一個強盜頭目。

強盜頭目在受審時對王陽明說:「我死罪難逃,之乎者也、道德廉恥我不想聽了,要殺要剮你就痛快些!」王陽明說:「我不跟你談道德廉恥。

今天真熱啊!咱倆把外衣脫了,再來審案!」強盜正被捆得難受呢,當然喜歡這個建議。

兩人把外衣脫了,王陽明又說:「怎麼還這麼熱呀!咱倆把內衣也脫了吧!」強盜又依了他。

於是,大學問家與強盜頭目在公堂上都光著膀子。

王陽明又發話了:「還是熱得不行!我倆把褲子也脫了吧!」強盜頭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

到此,兩個人只剩下了一條內褲。

不想王陽明又來了個提議:「罷了!罷了!咱倆還是把褲頭也脫了吧,圖他個輕鬆自在!」

那強盜頭目一個勁地搖頭:「這可使不得!萬萬使不得!」於是,王陽明開始了因勢利導:「為什麼使不得?說明你內心還有一些羞恥感。

這羞恥感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現呢?看來我還是可以跟你講道德廉恥的!」至此,強盜頭目被徹底折服,乖乖地認罪伏法。

感悟:本質上來說,好的教育有兩種:一種是把被教育者變成全新的人,開拓他無限的可能性;一種是把他心底最本真的自我引出來,激發出他本就有的無限的潛能。

王陽明的教育屬於第二種。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人天生就是惡人,教育的作用,正在於抵消惡劣環境帶給人的消極影響,從而使人發現自己原本內心的光明。

王陽明啟示我們,在進行道德灌輸時,必須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創造情景讓人自己體會個中智慧,讓人認識到自己內心的良知良能,這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功效。

迅速平定謀反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舉兵叛亂。

蓄謀已久的寧王組織了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準備一舉拿下南京,自立皇帝。

時任贛南巡撫的王陽明奉命阻擊。

他採取圍魏救趙戰術,直接攻打寧王的老巢南昌。

寧王首尾無法兼顧,只好回師救援,雙方大戰於鄱陽湖上。

期間,王陽明下令將寫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樣的免死牌,扔入鄱陽湖中。

後來,叛軍幾乎人手一塊,軍心譁變。

朱宸濠仰天長嘆:「好個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就這樣,在短短30多天的時間內,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幾乎是在王陽明的談笑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王陽明迅速評定叛亂,立下赫赫戰功,卻有功無賞,反受中傷。

武宗身邊的佞臣許泰、江彬、張忠對陽明心懷妒恨,認為倘若平定宸濠之亂的功勞不能算到武宗的身上,就無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條愚蠢的奸計,他們打算在鄱陽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後由武宗親自率兵督戰,生擒朱宸濠,凱旋返京。

而王陽明已經押解著俘虜出發,所以許泰等人不斷派人告知王陽明,朝廷將於廣信府(隸屬江西省)接收俘虜。

王陽明知道,若在鄱陽湖上釋放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許將會招致天下大亂,因此並未交出俘虜,不顧許泰等人的阻礙,夤夜趕到了玉山縣(隸屬廣信府)的草坪驛站。

對此,許泰等佞臣大怒,破口大罵王陽明,造謠「王陽明先與寧王交通」。

情形如此危險,王陽明依然沒有退卻,還是力勸皇帝不可輕信詭計,以免荼毒百姓。

王陽明為天下蒼生著想,一直抗拒皇命,不肯交出俘虜。

直到太監張永勸慰他:「皇上順其意而行,猶可挽回,萬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無救於天下大計矣。

」陽明這才將朱宸濠等一干俘虜交給了張永。

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數月的王陽明回到贛州,立刻進行了一場大閱兵,教導兵卒作戰。

當時,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陽明的動靜。

認識王陽明的人都擔心,這樣的行為會刺激到皇帝身邊那些想讓王陽明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其門人陳九川也為此擔憂,出言勸誡。

王陽明說道:「吾在此與童子歌詩習禮,有何可疑?」並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

知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戚戚眉雙愁?

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

用之則行舍即休,此身浩蕩浮虛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

千金之珠彈鳥雀,掘土何煩用鐲鏤?

君不見東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銜其頭?

西家兒童不識虎,執竿驅虎如驅牛。

痴人懲噎遂廢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陽明平定了宸濠之亂,封其為新建伯。

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並賜誥券令其傳給子孫後代,可謂大榮耀。

王陽明上《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三),辭讓新建伯這一爵位,卻未被批准。

後來,王陽明再次上疏請求辭退封爵時,巡按江西監察御史程啟憲與戶科給事毛玉,在宰輔楊廷和的授意之下,提交上疏,彈劾王陽明。

當時王陽明的高徒陸元靜任刑部主事,憤慨地提筆寫下《辨忠讒以定國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寫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謗,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四次,可知陸元靜有多麼激憤。

但是,王陽明聽說此事後,寫《與陸元靜(二)》(《王文成公全書》卷五)給陸元靜,勸他不要上疏。

在這封書信中,王陽明首先對陸元靜的辯護表示深深的謝意,然後寫道,應該以謙虛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賣弄辯解之詞。

感悟:王陽明評定寧王叛亂後,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倘若我們面對毀譽榮辱而動心,比如聽到讚譽就興奮的手舞足蹈,聽到毀謗就如喪考妣,那就是以外在的東西主導了我們的內心,讓你跳你就跳,讓你哭你就哭,這和木偶有什麼區別?只有當我們面對毀譽榮辱不動心時,我們才能隨機而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神奇聖人-------王陽明

明朝第一牛人,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傳奇!文韜、武略、兵法、哲學無一不通、無一不精。他鑽研朱熹「格物窮理」的儒家思想,發現其「存天理、去人慾」的做法存在一些弊端。他創建了心學,成為...

王陽明系列—生平思想概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封爵至新建...

年少不知王陽明,知道已不再少年

明憲宗成化十八年,一孩童跟隨祖父王倫一同前往京師,祖孫二人途徑鎮江金山寺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之父來了,遂設宴款待,想見識一下王倫之學。王倫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詩來,尷尬之際,1...

傳奇王陽明

以下內容是以浙江大學教授董平先生的《傳奇王陽明》為摘錄和感悟,和一些版本的事件有出入。個人認為董平教授的這個版本因為是以百家講壇的講稿為基礎編著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因為想要增加趣味性而在一些地方對...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史飛翔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傳》這樣記載王陽明: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

王陽明:如何喚醒內心的強大?

心為物役,我們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王陽明卻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參考這位心學大家的故事,我們就會發現,心其實很強大。只要內心足夠堅定,又何苦讓自己陷入現實的夾縫中苦苦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