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最被高估的謀士是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筆者認為張昭應該三國時代最被高估的謀士,張昭生前獲得極高榮譽,大家對他都很推崇,而在後世的看法中,張昭也屬於江東文臣之首,是孫策、孫權跟前的首席智囊,而這些看法其實有一定偏差。

一個脾氣很大的人 張昭給人的感覺是老成穩重,但他其實是很有個性的人。

張昭少年時代就愛好學習,寫了一筆好字,尤期擅長隸書,與本地的名士趙昱、王朗等齊名,他們互相之間又都是好朋友,著名文學家陳琳對他十分讚賞。

張昭成年後被舉薦為孝廉,那時候沒有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是孝廉、茂才,一旦被推舉就有了做官的資格,但張昭拒絕了。

當時的徐州牧是陶謙,聽說張昭很有名氣,就想把他招至自己的麾下,於是又準備推舉張昭為茂才,但張昭依舊不接受。

陶謙很生氣,認為張昭看不起他,一怒之下把張昭抓了起來。

張昭的好朋友趙昱在陶謙手下任郡太守,幸虧他的搭救張昭才被釋放。

曾被孫策視為管仲 張昭不願意做官,未必是故意清高,而是因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失去了對各地的控制,陷入群雄逐鹿的割據狀態,尤其是北方,戰亂更加頻繁,張昭的家鄉徐州一帶更是各方勢力爭奪的核心地帶。

為躲避戰亂,不少北方百姓紛紛逃到了南方,張昭也隨他們到了江南,也就是當時由孫策控制的江東地區。

張昭有真才實學,名氣也不小,所以立即受到孫策的重用,孫策當時的正式職務先後是明漢將軍、討逆將軍,孫策拜張昭為他將軍府的長史,類似於現在的秘書長,是個十分重要的職務,孫策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所有重要的軍政事務都由張昭經手,在孫策鞏固江東的過程中張昭立下了不少功勞。

孫策待張昭以「師友之禮」,還登堂拜見張昭的母親,古人稱這種舉動為「升堂拜母」,是一種表示情誼深厚的禮節。

孫策雖然結識張昭較晚,但一直視他為「比肩之舊」,也就是像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那樣。

張昭深受北方士人的敬重,就連一向狂傲的禰衡都對張昭很欽佩,那時禰衡已經到了劉表那裡,劉表有一次想親自給孫策寫封信,寫完以後先讓禰衡看看,禰衡看完挖苦劉表:「這樣的信只能給孫策帳前的小兒讀,哪能讓張子布去看啊?」 孫吳版「白帝城託孤」 建安五年(200年)8月,事業正一帆風順的孫策在一次意外事件中箭受傷,傷勢很重。

孫策當時雖然只有26歲,但知道自己可能躲不過這一劫了,於是交代後事。

孫策把張昭叫到病床前,對他說:「如果仲謀不堪大任,請先生取代他自任。

即使最後大業仍不能成功,那時可渡江返回先生的家鄉,不必有什麼顧慮!」

仲謀是孫策弟弟孫權的表字,當時只有18歲,孫策想把大業交給他,但又擔心他難以承擔,所以有將事業託付給張昭的想法,這是令人熟悉的一幕,因為它讓人想到了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的「白帝城託孤」,只是發生在孫吳的這次託孤早了20多年。

張昭也跟諸葛亮一樣,心裡充滿了忠誠,沒有任何別的想法。

孫策在臨終前把張昭、程普等人找來,指著孫權對他們說:「現在天下大亂,我們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成就大業,希望諸位能善待我的弟弟!」

隨後,張昭以討逆將軍府長史的身份向各地下發文告,要求大家奉令行事,不得妄動,維護地方的穩定,在張昭、程普、周瑜等人的共同輔佐下,孫權才穩住了江東的形勢。

在接班問題上「站錯隊」 張昭的年紀比孫權大得多,孫策生前以師友之禮待之,孫權更待張昭為師傅,孫權對部下習慣直呼表字,只有叫張昭時稱「張公」。

孫權每次出征都把張昭留在後方負責鎮守,讓他總領府署的各項事務,表面看來張昭一如既往受到了重用,但仔細去看也有一些微妙變化,比如自孫權掌權後張昭便很少再有單獨統兵的機會,史書說張昭「希復將帥,常在左右,為謀謨臣」,意思是很少領兵,經常在孫權的左右充任謀士。

再比如,孫權掌權後周瑜、魯肅等人快速崛起,孫權對他們更為信任和倚重,張昭在孫吳集團的實際作用下降了。

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史書里也有過暗示,有部史書說孫策受傷後張昭等人原本以為接班的會是孫策的另一個弟弟孫翊,結果卻是孫權,大出張昭等人的意料。

孫權是孫策的二弟,孫翊是孫策的三弟,孫翊雖然當時只有16歲,但他的個性最像孫策,驍勇、彪悍,做事果斷、剛烈,孫策更喜歡他,這個記載似乎是說張昭在孫權接班的問題上「站錯了隊」。

遭到孫權當面駁斥 建安八年(203年),從孫吳的勁敵黃祖那邊有一位重要的將領來投,此人就是甘寧,他到孫吳後受到孫權的重視,孫權親自找他談話。

甘寧勸孫權立即征討黃祖:「您如果現在攻打,必然可以把他擊破。

擊破黃祖,一鼓作氣向西挺進占據楚關,勢力範圍將會更加寬廣,可以慢慢制定攻取巴蜀的計劃!」 這個計劃太大了,不僅征討黃祖,還要解決黃祖身後的劉表以及遙遠的益州,張昭當時也在座,他認為這個計劃欠妥,於是提出了質疑,對孫權說:「吳國現在尚未穩定,如果西進,國內恐怕會出現混亂!」 甘寧雖然知道張昭在孫吳的影響力,但還是不客氣地反駁說:「國家交給您這們蕭何一樣的重任,但您卻只想過太平日子,害怕國家動亂,難道您只會羨慕古人並效仿他們過太平日子嗎?」 話說得很不給面子,張昭有些下不了台,但孫權卻不理會,反而舉起酒杯向甘寧敬酒。

甘字字興霸,孫權說:「興霸,今年西進討伐的事,就像這杯酒一樣,我全權交給你了!你只管努力出謀劃策,一定要打敗黃祖,這是你的功勞,不必在意張長史怎麼說!」 孫權也不稱張昭為「張公」,乾脆稱他「張長史」,顯然對他消極看待西征計劃十分不滿。

張昭也許並不十分了解孫權的雄心壯志,亂世激流、強者為王,要想生存只能自強,寄人蘺下形同等死,張昭還不是完全懂。

看不清天下大勢 上面這還只是小分歧,張昭與孫權之間最嚴重的分歧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夕。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荊州牧劉表憂懼而死,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曹操占有荊州,之後寫信給孫權,要和他在江東「會獵」,等於發起公開挑戰。

對孫權來說,要麼與當時也在荊州的劉備結盟共同對付曹操,要麼投降曹操,何去何從,事關重大。

孫權為此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

讓孫權頗感意外的是,大家在會上的意見幾乎呈一邊倒:投降。

張昭最積極,他在會上提出:「曹操是虎狼之輩,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不動就拿朝廷作說辭,現在要抵抗他不一定有把握。

我們過去可以賴以抗拒曹操的是長江,如今曹操得到荊州,獲得了劉表經營的水軍,各式各樣的戰船有幾千艘,曹軍水陸俱下,長江之險已經和我們共有了,實力相差懸殊,我認為不如投降。

張昭的觀點受到大家的附和,他們主張投降,倒不是對孫權不忠誠,而是覺得投降也沒什麼了不起,日子仍然照過,甚至官也仍然照當。

孫權的心裡卻十分不滿:投降之後你們可以照樣當官,我怎麼辦?曹操能放過我嗎?但他不便立即發作。

張昭的這次表現讓孫權更失望,並且記在了心裡。

逐漸被孫權棄用 孫權沒聽張昭的話,在赤壁之戰中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從此事業更加順利,於吳王黃武六年(227年)4月在武昌城南郊稱帝。

在稱帝大典上孫權以皇帝的身份首次會見百官,在這個重要時刻孫權百感交集,他首先想到了已經故去的周瑜,對百官說:「如果沒有公瑾,我稱不了帝啊!」公瑾,是周瑜的表字。

孫權還想到了同樣也故去了的魯肅:「當年子敬向我提到過建號稱帝的事,他真可稱得上明了時勢的人啊!」子敬,是魯肅的表字。

站在下面的百官們聽到這些話肯定也會百感交集,有人會回憶起一道走來的披荊斬棘的歲月,也有人會在心裡默默地反省,比如張昭。

按慣例大臣們在這個大典上應當稱頌帝王的功德,等到張昭跪在那裡舉著笏板要開口說話時,孫權突然說:「如果當初聽了張公的話,現在該去要飯了吧?」 張昭羞愧萬分,但無法辯解,伏地流汗不止。

在這次稱帝的6年之前,孫權曾應魏文帝曹丕的策命受封為吳王,按照曹操當年受封為魏王的做法,孫權可以設立百官,包括地位顯要的丞相。

眾人都認為既然設立丞相,那就非張昭莫屬了,在江東只有他有這個資歷和威望,但果卻讓眾人大吃一驚,孫權任命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孫邵,只任命張昭為綏遠將軍,但又不讓他統領軍隊,而是讓他與一些文臣一起參照前朝的做法撰定本朝禮儀。

後來孫邵去世,大家認為張昭這下有希望當丞相了,但孫權任命了資歷比張昭差得多的顧雍。

顧雍死後,張昭仍然沒有當上丞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羅貫中為什麼要把高富帥周瑜寫成大反派?

周瑜是一個天生的儒將,既是高富帥,又是度量大的將軍,更是精明的政治家,但為什麼《三國演義》上卻把他定位成一個半反面的角色,又說他最後會被氣死的呢?其實,周瑜是三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我們關於周瑜的...

盡顯風流 盪氣迴腸的三國「義」(三)

才秀明達的孫權江東稱雄三國時期在江東稱雄的孫權是孫堅的次子。孫堅原是袁術的部將,後來被劉表所殺,長子孫策代領部曲。公元195年,孫策因不能受到袁術的重用,遂在袁術的允許下,帶領部下千餘人渡江向江...

溫酒讀帝王:多謀善斷吳大帝

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他承襲兄長之職上位,禮賢下士,從諫如流,處事果斷,精明能幹,最終開創了吳國的霸業,成為三國時期與曹操、劉備抗衡的梟雄,促使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形成。

三國群雄(三)——孫權

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傳位給了他的弟弟孫權,孫權繼位吳侯、領會稽太守。孫策突然的死和自己突然就變成一方諸侯,孫權自己也挺懵逼的,本來就只是想好好過著二少爺的生活,享受人生,孫策也知道孫權資...

張昭為什麼不能當丞相,原因值得深思!

公元200年,孫策終於平定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正當他躊躇滿志地鞏固和拓展勝利成果時,卻不幸遭遇刺客重創。臨終前,他把弟弟孫權託付給長史張昭輔佐。張昭不負重託,「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