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備攜民渡江這一段故事來看,真實的劉備究竟是仁義還是奸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劉備為避曹軍攜新野樊城之民奔逃。

但是到後來,這一段便引發了後人對劉備為仁君一說的質疑。

到了近代,更是有了魯迅之「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一說。

從實際出發,劉備究竟是仁義還是奸詐?

來看看《三國演義》是怎麼說這一段的。

攜民渡江這段是這麼描述的:
卻說玄德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玄德率眾將拜於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託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

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

忽哨馬報說:「曹操大軍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

」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

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餘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傷感。

後人有詩讚之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

至今憑弔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首先一點,古人對於劉備這件事的做法是怎麼評判的呢?

《三國志》中的描述與三國演義相類,只是簡略了些,也就不引用了。

而上面提到的嘉靖本中多的那句史官評述,也是裴松之注提到的原話。

因此至少從這個史官的角度看,他對於劉備的這個做法也是表示讚揚的。

至於現代人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首先在評價這個問題之前,既然要評價這個問題,那麼至少要讀過三國演義,那麼評價者基本早就有了對於劉備的心理定位,因此在評價這個問題時,會從自己對於劉備的心理定位角度出發:如果是一個劉備的支持者,那麼往往會認為這段正好體現了劉備的仁德,毋庸置疑;而一個認為劉備的仁德是假的,其實是虛偽的人,往往會認為劉備其實是為了表現自己的仁義而故意這麼做,甚至是為了拿百姓當擋箭牌減緩曹軍行進速度之類的。


因此總的來說我認為不太可能能夠完全客觀的從這一件事來判斷劉備是仁君還是奸雄,其實一個完全客觀的東西或許本來也就不存在,這種東西題主也沒必要過於糾結,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就好了,評論的說到底都是一家之言,很大程度上只能代表著答題者本人對於劉備的看法而並非一個普世的價值觀論斷。

說到底「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一個人的評價尤其是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評價,蓋棺定論是不存在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問天下誰是英雄?劉備——捨己為人

看《三國演義》劉備攜民渡江的故事,印象很深。公元208年,劉備在新野大敗曹軍後,移兵樊城。曹操為了報仇,親自率大軍向樊城殺來。劉備兵少將寡,樊城池淺城薄,難以抵擋曹操大軍。劉備聽取諸葛亮建議,撤...

劉備「攜民渡江」是陰謀嗎?真相可能毀人三觀

劉備可以說是三國演義裡面最富有爭議的人物了,有人說他是真君子,一生仁德,善待他人,又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虛偽的小人,假仁假義,江山都是騙和哭來的。如果我們持的是後面的角度,那麼回過頭來再去想想劉備作...

品三國智慧5:劉備在荊州那些事5:戰略轉移

公元208年秋,曹操帶領數十萬大軍南征荊州。首當其衝的便是劉備駐守的新野,諸葛亮設計火攻,大敗曹軍一部。曹操聞知大怒,親自帶兵繼續進攻劉備。形勢危急,諸葛亮建議放棄新野、樊城,向襄陽撤退。劉備...

從劉備一件事看這個《三國》中最陰險的偽君子

三國時代的劉備就是一個標準的雙面人物,內奸外仁。在《三國演義》里,劉備是一個絕對正面的角色!他那忠厚仁義的長者之風深受每個人喜愛。其實,他是不以動聲色、謙讓有禮的外表,處處偽裝,掩飾自己。劉備這...

劉備攜民渡江,帳本算得好!

劉備攜民渡江,是愛民,還是以民為盾掩護逃跑?原因是他算了一本帳。 諸葛亮火燒新野、水淹曹仁後,帶領新野軍民轉到樊城。曹操八路大軍攻樊城,假買民心誘降劉備,諸葛亮知樊城守不住,準備退守襄陽。劉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