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做了件事,卻被誤會千年,小人之心要不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平靜十八年之久的荊州硝煙四起,曹操的數十萬大軍突襲荊州。
八月,荊州牧劉表病逝,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荊州陷入一片混亂當中。
此時,駐紮的樊城的劉備驚聞曹操入侵的消息後,連忙棄城而出,向江陵方向倉皇撤退。
曹操的厲害,劉備是領教過的。
自闖蕩中原至今,劉備與曹操對陣多次,但從來也未贏過。
樊城百姓聽說曹軍將至,驚慌失措,紛紛跟著劉備一起出逃。
等劉備路過襄陽時,又有不少不願投降曹操的民眾及官吏跟隨。
劉備一行前進至當陽地區時,跟隨的民眾已有十萬餘眾,大小車輛數千輛。
這支龐大的隊伍移動速度緩慢,每天只能走十餘里。
這時,一名劉備的手下建議道:「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劉備擲地有聲:「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當曹操得知劉備欲搶占荊州重鎮江陵後,連忙派曹純率領曹軍最為精銳的五千虎豹騎追趕。
曹純率部以一天三百里的速度狂奔,終於在長坂地區追上了劉備等人。
一場混戰下來,劉備傷亡慘重,兒子劉禪走散,幸得趙雲保護而回;兩個女兒被曹軍俘虜;徐庶之母被俘,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
之後劉備被迫改變方向,經漢津轉到夏口與劉琦會合,這才逃過一劫。
這個故事出自陳壽的《三國志》。
劉備為什麼這麼做,歷來有兩種說法。
簡而言之僅一字之差,一為「攜民渡江」,二為「挾民渡江」。
究竟哪一個才是劉備的真實目的呢?本文對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挾民渡江」渡江者認為,劉備帶著十餘萬荊州百姓一起,目的是以百姓為盾牌,拖慢曹軍的行軍速度,以便搶先占領江陵。
這個說法非常的荒謬。
史料中有明確記載,荊州百姓是自發跟隨劉備的。
這些百姓當中,人數最多的是從荊州最大的城市襄陽逃出來的。
曹操從北部入侵,先後占領葉縣、宛城,百姓要逃避戰火,自然要向南逃。
而劉備的方向也是南下,與百姓的逃難路線是一致的。
其次,如果劉備「挾民渡江」,那就應該自己跑在前面,將百姓留在後面以拖慢曹軍的速度。
而事實是虎豹騎不但打敗劉備的軍隊,連劉備及徐庶這樣核心成員的家眷受到波及,這就說明劉備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與百姓一起患難與共。
劉備愛民,是有跡可循的。
早在擔任平原相時,劉備就以愛民著稱,並因此受到孔融、陳登這樣的名士關注。
無論是袁紹還是曹操,肯收留劉備,看中的就是劉備應愛民而積攢的巨大聲望。
劉備如果只顧著自己逃命,又何苦要拉上荊州十幾萬百姓做盾牌?
其實,「攜民渡江」是個一目了然的事情,為什麼還會出現「挾民渡江」這樣的謬論呢?我想原因也就一句俗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種思維方式實在是要不得。
長坂坡之戰,劉備雖然大敗,卻成就了趙雲和張飛的千古威名
三國故事中,長坂坡之戰,在演義評書里,是頗為精彩的橋段之一。趙子龍大呈神威,在曹操萬軍之中殺個七進七出,斬大將數名,並奪得青虹劍,最終救出阿斗。在長坂橋上,張飛怒目而視,三聲吼,嚇破敵膽,喝退了...
劉備難捨新野十萬百姓之迷?真相竟是如此殘酷
在《三國演義》中,花了很多筆墨,用了很多心思,去突顯劉備仁德之君的光輝形象。但劉備仁德的背後,其實是一副梟雄的面目。在諸多劉備的光輝事跡中,不捨棄新野隨從的十萬百姓,是一個亮點。那劉備為何難捨...
趣評《三國演義》:劉備攜民渡江 算是仁義之師嗎?
大家都知道,劉備攜民渡江,是在曹操大軍壓境,情況十分危急之下進行的。就當時的實力來看,劉備毫無反抗之力,就連招架的功夫都不是那麼的足。劉備逃出新野之時,同行的軍民十餘萬,組織力度又不強,軍民混雜...
趣評《三國演義》:劉備攜民渡江,實則害人利己
今天要說的還是劉備攜民渡江的故事,也可是說是一場人為的事故。只少有許多人認為,劉備的攜民渡江,是挾民渡江。新野的老姓並非自願跟著他逃生,只少是不是全部自願的。這樣說並不是憑空亂說的,我們來分析下下。
一場悲慘的追擊戰,劉備險些喪命,女兒也落入敵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劉琮的投降對於劉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這也就意味著劉備及諸葛亮通過寄寓荊州努力發展自己的勢力,並從荊州內部進行和平演變的預定策略徹底破滅。
劉備攜民渡江,十餘萬人跟隨,原因卻沒那麼高尚
有三件事出乎劉琦、劉備的預料,一是劉表死得太突然,二是劉琮投降太快,三是曹操來得太快。劉琦是個孝子,當時任江夏太守,劉表去世時回來奔喪,被拒之門外。其實劉琦也是想武力奪取荊州的,部隊都已經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