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趙雲都錯了 劉備借為關羽復仇之機伐吳出發點是正確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面講到,諸葛亮為了迅速得到劉備的認可,並希望馬上就得到劉備的重用,不再虛度光陰,所以他在和劉備見面後就獻上了《隆中對》,而《隆中對》的主要思想就是讓劉備拿下荊益兩州,然後聯盟孫權,若天下有變則從荊益兩路北伐,一舉拿下天下。
而夷陵之戰卻讓東吳和蜀漢爆發了一場三國時期(廣義上的,從黃巾起義到司馬氏一統)內的一場大規模戰爭,讓東吳和蜀漢的關係破滅,撕裂了孫劉聯盟,最終葬送了劉備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蜀漢從此後基本上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資格。
總之夷陵之戰的最終結果是劉備被火燒連營,損失慘重,而在他出兵之前,文有諸葛亮,武有趙雲,都曾力諫劉備不要伐吳,因為當時劉備和曹魏之間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劉備和孫權之間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不聯吳抗曹,最終只會讓曹魏勢力更加龐大,而蜀吳則會被曹魏各個擊破。
而最終的結果是劉備大敗,不僅損兵折將,自己也在白帝城薨了。
所以後世對此戰的評價就是劉備太一意孤行了,要是聽從諸葛亮和趙雲的建議,就不會有此大敗,蜀漢精英善存,就還有爭霸天下的資格。
而我要說的是,劉備借為兄弟關羽復仇的藉口東征伐吳的出發點,是正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有以下幾個論點:
第一是為了籠絡軍心:不管關羽此人再如何傲慢,即便是他的傲慢惹惱了孫權(特別是那句,虎女安能嫁犬子),事實上就是東吳背盟在先,搶荊州也就算了(此事不能說東吳錯了,因為在東吳心目中荊州本就是借給劉備的,而且荊州對東吳太重要了,是一定要占領的,不然就會覺得有把刀壓在頭頂上,怎麼也不舒服),還殺了蜀漢的軍魂關羽。
關羽即便有再多的弱點,也否認不了他是蜀漢第一將的事實,他就是蜀漢的軍魂,雖然正史中沒說他和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可是親如手足是真的。
如果劉備連自己兄弟,而且還是蜀漢第一將的仇都不報,讓張飛會怎麼想,讓蜀漢的將士會怎麼想?不報此仇,肯定會造成軍心不穩,而發兵伐吳卻不僅能籠絡軍心,也有「哀兵必勝」之意,對振奮軍心是十分有用的。
第二東吳背盟在先,如果不給他們點教訓,那聯盟遲早會破滅,因為連關羽都被殺了,荊州也被搶了,蜀漢都忍氣吞聲,到頭來東吳只會變本加厲,覺得蜀漢對他們是有所求的,蜀漢少了他們這個盟友就不行了,到時候東吳肯定會提出更過分的要求,這對蜀漢不利,而如果蜀漢到時候不能滿足東吳的要求,聯盟就會發生裂痕,遲早都會破滅。
所以要給東吳點教訓,告訴他們蜀漢不是沒了他們不行,蜀漢不怕和他們翻臉,然後才能在聯盟中取得更多的話語權。
第三關羽戰敗後,失去的不僅僅是荊州這麼一個地方,失去的還有蜀漢的整個荊州軍團。
地方失了,如果軍隊還在的話,蜀漢還可以將兵力集中到漢中一帶,集中兵力攻取雍涼,這樣子便還有機會爭霸天下,可是荊州軍團數萬大軍沒了,單靠劉備的兵馬,如何能突破蜀道之艱難,出川爭霸天下?
第四荊州對蜀漢同樣非常重要,因為從荊州出兵北伐曹魏,可比從益州出兵要容易得多,失去荊州,蜀漢要想出川就得過艱難的蜀道,單單是糧道的問題,就能成為蜀漢的致命要害,而有荊州的話,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陳兵荊州北伐,總比陳兵益州北伐要好。
所以我說出兵伐吳是正確的,可我沒說劉備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
劉備最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他應該在出兵東吳後,取得不錯的戰果後,在東吳求和後再爭取打一個大勝仗,然後在東吳第二次求和時,假意很勉強的同意東吳的求和。
諸葛亮和趙雲其實也沒全錯,蜀吳聯盟不可破,只是他們不建議出兵的諫言錯了。
蜀吳聯盟不可破,可是卻必須要爭取在聯盟中取得優勢地位。
假如劉備在取得不錯的戰果後,在東吳求和後再爭取打一個大勝仗,然後在東吳第二次求和時,假意很勉強的同意東吳的求和。
這樣子劉備就成了真正的贏家。
一呢給了東吳教訓,對張飛對蜀漢將士都有了交代。
二呢可以趁東吳迫切需要求和時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諸如不僅要恢復東吳白衣渡江,擊殺關羽前的兩國邊境,還要東吳割讓一些地盤作為賠償,然後認劉備為正統,向劉備稱臣,然後再拿出錢糧來彌補蜀漢將士的損失,這就是在利益方面也成為了大贏家。
三呢在道義上,劉備也站在了最高點,此舉能將劉備塑造成一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為兄弟報仇的義氣男兒,也能塑造一個得饒人處且饒人,識大體,顧大局的成熟政治家形象。
四呢能讓蜀漢在孫劉聯盟中得到質的轉變,聯盟中不再是孫在前,劉在後,不是劉配合孫抗曹,而是孫配合劉抗曹,這個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誰占主導,誰就能在日後分配利益中得到更大的份額。
五呢是沒有撕裂聯盟,孫劉兩家確實只有聯合,才能北抗強大的曹魏,不然就只能一個個的被曹魏吃掉,聯盟的破裂,對蜀漢確實是非常不利的。
只可惜劉備被一連續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也有可能是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所以想建立更大的功業,他不僅想教訓東吳,還要滅掉東吳,可是蜀漢的實力又還達不到對東吳的絕對優勢,最終慘敗,實在是有些咎由自取了。
(PS:我不贊同很多網友的觀點,說他不喜歡見到後人對歷史的假設點評。
我覺得歷史就是用來讓後人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以便我們在遇到一些歷史上發生過的問題時,該如何從前人那吸取教訓,獲得幫助,得到自己所需。
就如三國時期一樣,三家的關係也能成為現實的反應,我們在經營企業甚至是在給人打工時,如何處理好敵我矛盾,友敵關係,本就是大學問,我可能說的有說,總結的不夠全面,大家可以指點,可是罵娘實在是沒素質的表現。
)
蜀漢風雲事件8——失荊州
荊州之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三國必爭戰略要地,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那更不必說,有它才有隆中對,沒有,從此蜀漢無力回天。換而言之,荊州也像燙手的山芋,換誰,都不...
劉備伐吳是意氣之爭?這不僅意義重大,更是得到了諸葛亮的肯定!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出兵東征孫權。由於當時蜀中百姓都有為關羽報仇之心,加上劉備黃袍加身,一時間,蜀軍氣勢高昂。孫權見蜀軍勢大,當即命諸葛瑾修書一封,前來...
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那蜀漢的命運會逆襲嗎?
劉備是蜀漢的開國君主,早年以賣鞋織鞋為生,喜歡結交豪俠,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任安喜尉。後相繼投奔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雄主,卻始終沒有自己的地盤,前半生可為是顛沛流離,三顧茅廬後劉備...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劉備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為何蜀漢最先滅,此人一句話點出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時期,動亂年代,卻造就了一批亂世英雄。一代梟雄劉備天生異相,不可一世。自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初出山門,如魚得水大展抱負,經數十年艱辛苦戰,終於把風雨飄搖中的劉備集團發展...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劉備起傾國之兵伐吳,為何諸葛亮沉默而趙雲卻極力勸阻?
公元221年7月,因關羽、張飛先後遇害,憤怒的劉備欲起傾國之兵,準備為兩個兄弟報仇雪恨,並馬踏江東,一舉殲滅孫權,與曹魏劃江而治,待力量壯大後,與曹魏決戰天下!三國時期最後一場決定天下態勢的決戰...
荊州如果不丟,全體出動,一起北伐,有勝算嗎?
劉備手下有五位功勳卓著的將領,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在建立蜀漢的過程中,除了諸葛亮的輔佐之外,這五位大將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因陳壽在《三國志》將五人列為一傳,被後世稱為「五虎上將」。如果五...
關羽北伐與《隆中對》不符,諸葛亮要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初期,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