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勢力如此囂張?竟因為他們的勢力導致東漢的滅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東漢王朝的建立

王莽篡漢之後,針對土地兼并以及農民奴隸化的局面進行了相當的一番改革。

原本試圖以儒家「抑兼并」的方式緩和社會矛盾,但事與願違,反而加速了政權的覆滅。

在農民起義、豪強造反的圍剿下,新朝如曇花一現,成為了西漢中期以來社會弊病爆發的犧牲品。

王莽

在王莽當政時期,農民起義軍主要分為綠林、赤眉兩支軍隊。

綠林擁立西漢宗室劉玄為帝,改元更始,聯合地主豪強。

當時南陽大地主劉縯、劉秀也是宗室,參加了義軍,然後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在昆陽之戰消滅王莽主力42萬,取得了推翻新政權的決定性的勝利。

劉玄嫉妒劉縯、劉秀兄弟立下大功,於是殺死了劉縯,令劉秀出撫河北,遠離了政治中心,這和項羽令劉邦鎮守漢中的方法如出一轍。

劉玄進入長安後便迅速腐敗,因此劉秀在河北公開與之決裂,同時綠林軍與另一支農民起義軍赤眉合併,赤眉軍於更始三年殺入長安,絞死劉玄,更始政權就這樣被覆滅了。

之後,劉秀在河北稱帝,國號為漢(史稱東漢),然後領軍南下消滅赤眉軍,農民起義徹底失敗。

劉秀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剿滅割據勢力,重新統一全國。

劉秀與劉邦建立了兩漢。

劉邦是通過農民起義而取得了天下,周代奴隸主舊貴族、六國貴族在楚漢戰爭中被消滅殆盡,因此西漢政權從根本上變革了生產關係。

劉秀出身於南陽大地主階層,同時也是西漢宗室。

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獲得者,反對王莽篡漢及其推行的改革,東漢政權建立在豪強地主聯合的基礎之上,僅僅是對生產關係進行了微調,因此西漢末年的土地兼并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為東漢的覆滅及魏晉南北朝門閥制度的興起埋下了伏筆。

二、東漢初年的中央集權措施

在漢光武帝統一全國之後,也針對性的進行了中央集權,政治、文化、軍事的集權措施的大體成功,經濟措施方面則由於劉秀政權受到豪強地主支持而確立,一些削弱地主豪強的政策受到了抵制,以告敗而終。

接下來由小編帶各位看官來看看漢光帝採取的具體的一些措施吧。



漢光帝

中央機構及地方郡國設置及職能方面:

(1)加強尚書台,削弱三公權力

眾所周知,秦朝開創了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執掌兵權,太尉有名無實。

而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設立了中朝,將丞相排除於核心權力之外;還加大了尚書台權力,提升中朝決策權,因此尚書台成為東漢皇帝進行決策、發號施令的關鍵機構,三公九卿僅僅是執行者,三公或大將軍只有加「錄尚書事」,才能參與決策。

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楊修家族四世三公,出身顯貴,但卻沒有實權的緣由就是因為這些措施。

(2)加強監察機構

劉秀在繼承秦、西漢監察制的基礎下,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監察機構,包括了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州刺史三個職位。

東漢設立十三州,各設立刺史一人,負責監察。

然而到了東漢末年,刺史獲得了自己管轄的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地方割據勢力。

(3)確定州郡地方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機構。

(4)廢除內地郡國都尉,取消了地方部隊,這雖然有利於中央集權,但是卻無形地削弱了國家軍事力量,劉秀任然在邊境各郡設置都尉。

鞏固中央政權的措施:

(1)退功臣,進文吏。

劉秀給予開國功臣極高的待遇與社會地位,收回兵權不予重用,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手段類似;徵召文臣,完善了察舉制,定期選派賢良。

雖然察舉制後期弊端叢生,成為士族壟斷的工具,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2)以柔道治國,採用道家的休養生息政策。

(3)倡導儒學,宣布圖讖於天下。

儒學成為東漢王朝欽定的正統思想,甚至到了中後期,儒學成為了士族對抗宦官統治的理論武器。

圖讖是劉秀通過各種預言強化其思想統治的工具,王莽篡漢其實也利用了圖讖,不過在今日看來都是統治階層獲取民間支持的輿論手段。

(4)釋放囚犯,減輕刑法。

(5)削弱諸侯王勢力,諸侯王在政治上毫無實權,有名無實。

經濟政策:

(1)安置流民,賑濟貧民。

(2)輕徭薄賦,西漢以後歷朝開國大多採用此政策,有效緩解社會矛盾。

(3)賦民和假民公田。

東漢初年,人口的銳減導致出現了大量的無主荒地。

東漢政府除了將這些土地賞賜給開國功臣外,將剩下的土地分給了許多無地農民。

賦民公田就是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成為了獨立向國家繳稅的自耕農;假民公田是農民租用國家土地,性質上成為國家的佃農。

兩種農民的差別是土地所有權的歸屬。

(4)選用循吏,教民耕織。

(5)度田和屯田。

度田是檢查核對墾田人口,進而繳納賦稅。

此舉涉及到了大地主、豪強的利益,因此他們通常隱瞞人口,減少向國家賦稅,並且激烈反對此項制度。

劉秀受到地主豪強的支持登上皇位,不想激化與他們的矛盾,最終度田也就不了了之。

不過東漢政府放任田地私有化與兼并,地主田莊最終成為農耕生存的主要模式。

屯田是國家強制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徵收一定數額的田賦,這一做法在曹魏時期得到了廣泛地推廣。

三、豪強地主莊園的興起與儒家士族的結合

東漢王朝的建立是西漢中期以來不斷壯大的豪強地主階層的勝利,東漢豪強地主在成功地抵制了漢光武帝的度田政策之後,不受限制的迅速發展,對政治、經濟的影響十分重大。

其特點如下:

(一)規模大,自給自足,如同獨立的王國。

(二)聚族而居,賓客相符,具有鮮明的宗法特點。

(三)擁有私人武裝。

(四)經濟脆弱的自耕農更願意依附地主豪強,人身更有保證。

東漢末年儒家士族與豪強地主相互結合。

豪強子弟不斷接受儒學教育,通過察舉制為官,儘管在政治上沒什麼實權,但是他們的強大的經濟實力與政治影響力不容小覷,他們對政權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我們以袁紹、袁術為例,他們的家族四世三公,雖然毫無政治實權,但是經濟富裕,而且滿朝官員大多是其門生故吏。

因此天下大亂之後,袁家兄弟能夠迅速割據一方。

在曹操與袁紹進行官渡之戰時,廣大的士族集團普遍支持袁紹就是最好的寫照——袁紹是儒家、豪強地主階級利益的雙重代表人物,具有無與倫比的正統性。

總之,在東漢末年,隨著政治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儒學與豪強地主相結合成為士族集團的趨勢,影響中國歷史進程長達幾個世紀之久。

四、東漢的滅亡:宦官、外戚與士大夫的權力之爭

東漢經歷過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之後,外戚和宦官相繼專政。

其實,外戚和宦官是皇權異化的產物,他們與皇權的利益一脈相承。

在通常情況下,皇帝把外朝丞相當作了最大的假想敵,因而重用宦官與外戚,宦官是皇帝身旁最受信任的群體,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可能爭奪皇位;外戚集團與皇族具有姻親關係,與皇權在利益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中國歷史上外戚奪取皇權的人,也只有新朝的王莽和隋朝的楊堅兩人了。

因此,宦官與外戚成為皇帝制衡相權的重要力量,他們深受皇帝的信任與重用。

漢章帝去世後,和帝繼位,竇太后家族開始執政。

不過和帝長大後與竇氏家族產生了矛盾,於是利用宦官誅滅了竇氏家族,從此宦官勢力開始膨脹。

和帝去世後,鄧太后擁立殤帝、安帝,同時重用外戚和宦官集團。

鄧太后去世,安帝親政,重用閻皇后家族及宦官集團。

安帝死後,宦官集團誅滅閻氏,擁立順帝,順帝的皇后梁氏家族取得了專政地位。

之後的一段歷史裡,他們相繼擁立沖帝、質帝與桓帝,外戚勢力發展已然登峰造極。

桓帝在宦官的幫助下誅殺了梁氏,任用宦官,單超等五人被封為侯。

桓帝死後,竇氏家族開始執政,擁立靈帝,原本竇家想要誅滅宦官勢力群體,卻被曹節等人先發制人,之後宦官再度取得執政地位。

靈帝去世後,宦官擁立少帝,宦官與外戚何氏的矛盾達到不可調節的地步。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自漢章帝之後,皇帝大多幼小而且昏庸無能,執政權在宦官和外戚勢力中交替進行,中樞權力始終牢牢地被皇權勢力所掌控,因此士大夫階層一直有名無實,被排斥在核心權力圈子之外。

不過從和帝之後,東漢王朝也進入到了制度腐敗的周期性規律之中。

宦官、外戚的專政更是將腐敗公開化,朝堂之上大多數重要官員皆為外戚、宦官集團掌控。

同時察舉制從重視能力改為重視門第關係,這一改變引起了士大夫階層的不滿。

除此之外,宦官、外戚明目張胆的控制掠奪兼并土地,引起了地主豪強的不滿,他們的利益受了到嚴重損害。

因此,士大夫階層與外戚、宦官階層的矛盾開始激化,並先後掀起了兩次黨錮之禍。

歷史上對黨錮之禍評價頗高,通常都是認為士大夫階層要求改革政治,卻受到了黑暗勢力的壓制。

從表象而言,宦官、外戚的恣意妄為導致國家出現了制度性腐敗的局面,顯露了衰亡的先兆,反對他們是具有正義性的表現。

但是,縱觀士族階層的表現,黨錮之爭不過是一場利益之爭,即使士大夫打敗宦官和外戚獲得了執政權,東漢的社會矛盾也不會得到任何緩和,只不過更換既得利益集團而已。

漢靈帝去世後,宦官與外戚矛盾尖銳。

大將軍何進想要剿滅宦官集團,不過何太后並不同意,士族子弟袁紹向大將軍何進獻計,徵召各地人馬進京恐嚇太后,寒族子弟曹操(曹操的父親曹嵩認宦官曹騰為養父,曹嵩曾買下太尉一職,曹操雖是三公子弟,卻屬於宦官集團,受到士族鄙視)認為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大張旗鼓,何進只要殺掉掌權的幾位宦官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關鍵了。

不過何進不聽曹操的觀點,開始徵召各路軍馬入京。

然而宦官集團提前得到消息,搶先殺死了何進,走投無路的袁紹、袁術兄弟於是引兵沖入皇宮,殺死了所有宦官,同時還誅殺何進家族。

就此長期統治東漢王朝的外戚、宦官集團一日之內被剿滅殆盡,東漢出現了權力真空。

何進

被徵召到京城的董卓掌握朝中大權,倒行逆施,各地州郡擁兵自重,東漢王朝土崩瓦解。

地主豪強的董卓、士大夫家族出身的袁紹、袁術兄弟均展現其僭越的意圖,體現為廢立、另立與自立,他們對皇權的忠誠度遠不及宦官及外戚集團。

董卓進入洛陽後,急於樹立個人威望,因而廢除了少帝,遭到各方勢力的反對,最終身死;袁術是袁氏家族的嫡子,在獲得傳國玉璽之後自立為帝,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拋棄;袁紹則是想通過另立新君提升地位,遭到反對後未能實現。

反而是具有宦官背景的曹操長期扮演著漢朝忠臣的角色,當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公意欲自立時,以荀彧為首的士大夫進行激烈的反對,這也成為曹魏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袁紹、袁術兄弟

總之,東漢政權的覆滅是皇權勢力下宦官、外戚集團火拚的結果,士大夫階層並沒有漁翁得利,真正的得利者其實是寒族子弟曹操,他取得了此次利益之爭的好處的大部分果實。

東漢滅亡後,歷史進入三國時代,曹操、孫權、劉備皆為一世豪傑,其實都算不上傳統士族出身,因此他們的政權難以長存。

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發展,豪強地主強烈要求取得政治地位,三國成為他們奪取政權的過渡期,最終門閥制度初步確立。

所以,東漢的滅亡,其實還是土豪勢力的擴張的結果。

如果各位看官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漢之亡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東漢存續了一百九十五年,在其中後期一直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權專政,東漢最終也滅亡於外戚。宦官和地方割據勢力之手。其滅亡原因有著其偶然性也有著其必然性。 東漢的建立本身就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在...

曹操的出身低下?其實是富三代創業

一直以來,很多人以為曹操的出身很不堪,被稱作「贅閹遺丑」。其實這個稱呼相當不準確,這只是當時的政敵對曹操家世的刻意污衊和過度渲染。其實曹操的家族是相當有權勢和根基的,這些根基和四世三公的袁紹相比...

光武帝劉秀遺留下一個問題,最終導致東漢滅亡

歷數中國的古代歷史,外戚干政屢禁不絕,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屬於一個典型,但是光武帝劉秀推翻王莽而建立的東漢,外戚干政的情況依然嚴重,尤其是東漢末年,外戚干政導致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漢朝滅亡。...

為什麼大家感覺東漢比西漢弱很多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一個朝代兩次建立政權,第二次的政權總體上感覺給人會弱一些,比如東周沒有西周強,東漢比西漢弱,南宋比北宋更是丟地喪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呢?

蕭牆之亂:東漢覆亡真相

東漢覆亡真相引言歷史,就是一場一場的鬧劇。經過西漢末年風風雨雨的王莽改制、農民起義之後,洛陽城上又重新飄揚著大漢的旗幟。歷史好像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劉家的人,又擠滿了這新...

東漢的滅亡竟然是因為土豪勢力的擴張

一、東漢王朝的建立王莽篡漢後,針對土地兼并以及農民奴隸化的局面進行改革,試圖以儒家「抑兼并」的方式緩和社會矛盾,反而加速了政權的覆滅。在農民起義、豪強造反的圍剿下,新朝曇花一現,成為西漢中期以來...